《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实地调查研究》成果公报

发布时间:2014-08-14 11:1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实地调查研究》成果公报

许洪帅(助理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课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实地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为ELA070231)。课题组成员有周顺平,文奇、皇丽莉,王骐,张蕾,冯亚、陈家海,黄莉丽、胡振邦,李波。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定位是实地调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实施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针对(1)《音乐课程标准》与学校美育实践的落实情况、(2)音乐课堂教学状况、(3)音乐课外活动情况、(4)音乐师资现状和(5)实验教材实施这五个方面展开调查。其间,课题组设计并组织了六个地区小学五年级学生音乐学业成就水平的随机现场测试,以此反观音乐课堂教学状况。这是本研究的内容主干。

本研究除上述主干内容外,还涉及到课改相关文献研究和三个相互关联的实践专题研究作为两翼,进一步丰富课题研究的视野和策略,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式。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定位和内容,其研究方法主要以实证调查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方法。

1. 实证调查

在六地区中小学校和音乐教育教学现场,课题组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观察、访谈、测试、统计、实物收集等方法,采用定量、定性及因果分析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

2. 文献研究

立足基础音乐课改的相关政策和意见,立足音乐课改近期发表或出版的文献资料,立足涉及音乐课改重大活动的舆情论调等等,课题组采用间接调查和历史分析研究相互结合的方式,即通过相关政策意见、研究报告、文论资料、舆情资讯等做历史性分析,以契合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学界影响和社会关注。

3. 实践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在感受、反思、总结音乐课改的基础上,特别是剖析根本性问题之时,立足近年开展的实践性研究和收获的心得体会,用接近科学、靠近实效、便于操作的解决策略,为课题研究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基础音乐课改总体实施状况良好,基本靠近《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但在某些方面仍存不足,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已经干扰或阻碍了学校美育的实践、艺术教育公平的实现和区域教育均衡、高质的发展,这也正是现阶段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挺进的新的突破口。

具体表现在:

1.学校音乐教育远非公平,音乐课改纵深推进受阻。

1)音乐课开课率偏低,挤占挪用随有发生。

2)音乐师资结构缺失,专业发展质量下滑。

3)音乐教材局部无序,循环使用影响至深。

4)学科监测尚处盲区,推进工作任重道远。

2. 音乐课改知行不一,诸多问题未有突破。

1)学校领导知行矛盾,部分教师职业疲劳。

2)专家学者认识不同,音乐教师趋于盲从。

3)每周一歌践行普遍,原理缺失为其根源。

4)各级教研职责偏离,乐于活动研究乏力。

5)课内课外两张皮,各唱各戏貌合神离。

(二)对策

根据状况素描和问题剖析,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当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国情、解放思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遵循规律、破解难题;落实标准、重视基础;科研引领、提高质量;培养能力、以美育人,用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解决策略积极应对,促进事态健康发展,开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区域科学纵深发展的新局面。

1. 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化认识调整政策。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将其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进一步具体化。组织力量制订好本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立足长远目标,坚持长期持续的智力投入和有效积累,从战略、政策、实践上,为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寻求立法保障,建立刚性制度,确保政策落实,适时跟进举措。

进一步明确学校音乐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重要价值;明确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将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工作者、中小学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统一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思想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以转变音乐教育发展方式,深化艺术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实现学校美育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2.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学科教材。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音乐教学规律,在严格执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基础上,切实认真贯彻课标理念,深入理解三维目标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课标成就标准,积极拓展课标对话渠道,有效克服课标认知上的各种障碍。

坚持尊重区域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和经典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合理调适、灵活应对人文主题统领与音乐基础学习逻辑展开的编制关系,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音乐基础课程内容,防止教学内容低幼化、形式化、无序化和同质化倾向;坚持难度适切、数量均衡、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图文简洁、生动活泼等呈现形式;在严格遵守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含量和品质保障,整体提升教科书配置的音响和音像质量,不断满足现代音乐教学对授课参考资料的动态资源支持。

3. 夯实音乐基础能力,稳步提升艺术素养。

坚持音乐能力为重,摒弃音乐学习一般性接触。遵循学生音乐学习的习惯、音乐教学规律和音乐艺术特殊发展规律,积极促进音乐能力形成、发展与积极艺术行为表现;围绕音乐教学原理,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感受能力、动觉反应能力和感性理解能力,观照自然自信、音调准确、节奏稳定、音色和谐、表现自如的班级合唱、校内外合唱、流行(合音)演唱、表演唱等歌唱活动,突出民乐和西乐的演奏(合奏)艺术表现力,重视经典音乐作品欣赏的内涵体验;优化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结构,关注音乐作品保留曲目的储备和更新,重视经典音乐作品欣赏的内涵体验,发展学生终身参与音乐活动所需的基础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其他智能发展和链接。

坚持艺术素养为重,运用长远、全面、发现的眼光,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深层欲望,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注重独立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愿望的养成,突出特长培养,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质,把促进学生艺术素养、主动参与社会审美生活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课外活动,磨练意志、修养德行、体悟美感、品味传统和社会融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

4. 科研引领教学实践,重视教学基本能力。

坚持科研引领为重,遵循规律破解难题为先,鼓励开展区域内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教材试验改革,深化区域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突出美育内涵发展;探索新的音乐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鼓励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重视对试验效果的认真总结、科学分析,注重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有效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突破以往重视理念轻视实践、重视教研指导轻视科研引领、重视专业技能轻视教学能力的怪圈,整体提升音乐教师教科研能力。

坚持提高教学能力为重,重视以实际问题为突破、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的培训活动或项目,持续加强培训的指向性、专题性、常规性和有效性,深入提升音乐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如,深入理解学科教材、全面分析学生情况、清晰确立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复习突破难点、规范操作重视示范、动态调控音乐课堂、指导学法促进音乐行为;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反思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优化区域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结构,不断营造、发现、鼓励和创建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不断探索音乐教师研修的创新模式,根据区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开拓与区域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培训教师的新途径,培养有能力、有智慧、有见地的音乐教师,造就一批区域性音乐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名师,满足基础音乐课改纵深发展对音乐教师队伍提出的较高要求。

5. 课内课外紧密协调,一体推进贯连发展。

坚持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与高质量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相结合为重。立足课内,面向全体学生,激发音乐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感受能力、动觉反应能力和感性理解能力,促进音乐基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课程配置,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学校音乐课程,切实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立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有选择性地、适宜性地调配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

坚持以课内课外一体化贯连推进为重。严格确保并适度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丰富课外音乐活动,鼓励开展群体性、多样性、实践性项目课程,贯连并延伸课内教学,关切音乐技能形成、发展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开放学校艺术社团,利用不同梯次队的团队展演,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深层欲望,促进音乐特长自主修习习惯的养成,促进音乐表演技能发展的贯连性、层次性,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活动参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高素质艺术公民和拔尖创新的优秀艺术人才,满足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审美生活需要。利用项目课程的设计创新,将课内教学向外延展,渗透并融入课外活动领域,积极促进学校特色艺术教学内容体系的形成,鼓励并创建文化艺术传承示范校联盟机制的建设。积极营造社会音乐教育资源参与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社会资源智力支持的直接指导和最大化利用,并将其方法和技术贯通课内课外。创新展演、赛事和节日活动及奖励机制,从教师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过渡,从学校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渡,开创区域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6. 动态调控音乐学力,质量管理音乐素养。

坚持动态调控音乐学力为重。立足课内课外,关切学生的音乐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艺术行为表现,敏锐判断和动态调控学生所掌握的音乐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自主探究愿望的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水平分级和量化认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适时引导学生精选富有一定层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高质量达成与学期课业相对应的音乐成就标准,与“体育、艺术2+1项目”相对应的项目层级认定标准。

坚持质量管理音乐素养为重。积极促进音乐学力、音乐行为和音乐基本素养监测体系的形成,关注历史和环境等影响因素,创建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管理系统。运用数据管理平台,深入研究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音乐学习质量和影响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相关因素,实证评价、反思改进学校音乐教学实践,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结合专项督导和质量问责促进学校施以适当的教育。运用年度发展报告的形式面向社会发布,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决策依据和发展策略,推动学校、教师和家长及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质量观。

(三)实践要求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纵深发展为主题,是基础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关系到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深化改革、实现美育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局。纵深发展,不能再以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基础音乐课改初期策略推进,不能再以《音乐课程标准》色彩斑斓的解读为己任,更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搞“碎片化”的改革而失去系统性、科学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和配套管理。当下,纵深发展的关键则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遵循教学原理,全面协调身心发展;更加注重面向社会需求,注重优化体制机制的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持续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将文化育人贯穿基础音乐课改的全过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育,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公平惠及民生。

以加快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向为主线,是推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加快转向质量发展、兼顾效益的改革方式,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学校音乐教育、甚至是学校美育实践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贯穿整个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纵深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纵深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纵深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预期,实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惠及全体的学校音乐教育,实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丰富优质的学校音乐教育,实现结构合理、体系完备的学校音乐教育。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切实把握下述实践要求:

1.坚持质量发展结构性调整,确保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这是加快质量发展方式转向的主攻方向。

2.坚持省域课程教学达标,确保音乐课开齐开足,这是加快质量发展方式转向的关键基石。

3.坚持音乐教师动态管理,确保音乐师资优化配置,这是加快质量发展方式转向的根本保证。、

4.坚持课程教材制度建设,确保音乐教材需求满足,这是加快质量发展方式转向的重要支撑。

5.坚持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确保学生能力健康发展,这是加快质量发展方式转向的关键着力点。

6.坚持教研科研机制创新,确保智力资源有效利用,这是加快质量发展方式转向的强大动力。

质量问题是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切实需要,关系到数以亿计青少年审美情趣和感性素质的切身需要,关系到社会的幸福指数、民族的文明进程和国家的整体形象。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是我们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公平、均衡和协调发展特别重要的内涵和要素。我们积极鼓励探索和创新区域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大胆探索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质量发展方式,但我们也要承认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不均衡与不协调,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公平,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又好又快地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不断提高质量水平、不断优化质量要素、不断增强质量效能,笔者愿意相信,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有能力实现公平惠及民生。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不只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应成为我们推进学校美育实践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是学校美育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提高质量上关注越多、投入越多、保障越多,学校美育也就越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也就越能够全面提升数以亿计青少年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幸福感,越能整体提高全社会感性素质和感性文明的水平。

三、成果与影响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通过课题组的实证调查,使我们进一步摸清了基础音乐课改十年,特别是当下的发展现状;彻底厘清了干扰或阻碍基础音乐课改纵深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清楚提出了当前推进基础音乐课改科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和具体措施。据此,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不仅包括系列以书面形式呈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还包括笔者近年针对基础音乐课改所作的三项彼此关联的创新性专题研究和具体实践模式。应该说,不论从学理上,还是从亲历上,课题组相信,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基础音乐课改的学术影响、政策制定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本身、区域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创新和科学发展上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成果1:基础音乐课改现状调研素描

通过六地区近百所中小学校及其音乐教育教学现场进行调研,另分层随机选取其中的20所小学,针对全体五年级学生(总计4035名,有效问卷4012份)进行音乐学业成就水平测试。

从东、南、西、北、中和首都北京的调研布局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北京海淀区和浙江杭州市,还涉及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程度适中的辽宁铁岭市、河南开封市、广东韶关市和广西桂林市,且后两市为少数民族地区。这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普适性发展的根本需要,也体现了区域教育公平和科学发展实际的现实需要,以及实地调查实证研究的客观需要。另外,从全国区域布局角度,基于《音乐课程标准》的小学学生音乐学业水平调查,至今尚属首次,被调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艺术教科研机构、大学或地区学院以及调查学校对其研究报告的内容和发布比较关注,尤其是众多学校校长非常支持,高度赞同这一调查行为,并对学校和地区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给予了相当的期待。

成果2:系列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七个调研报告,分别是《北京市海淀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地调研报告》、《韶关市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实地调查研究》、《铁岭市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实地调查研究》、《桂林市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实地调查研究》、《开封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状况实地调查研究总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分别立足各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实际,深入调研本地区中小学校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并能够从实践层面逐步渗透到学理部分进行探讨,其中部分地区能够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设性和实操性发展对策,试图解决自身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及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文化生态城市或旅游名城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著有远见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3:系列研究论文

本课题研究最终发表了三篇较大篇幅的系列论文,它们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基本对策》、《“化蝶”的实践自觉》和《发挥基础音乐教育作用, 服务桂林文化名城建设》。其中,前两篇文章均有一万余字,前者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后者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月刊),第三篇发表在《学术论坛》。这三本刊物均为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和教育部名刊,且为CSSCI来源期刊。它们不仅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认同,也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关切和舆论引导。

四、改进与完善

第一,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遭遇到深入全国六个地区的实地调查与研究经费十分有限的阻隔冲击,再加上六个地区学生音乐学业成就水平调查(现场测试)的设计、印制、组织、实测、拖运与统计分析,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困难不得不以合适的调研时机为弥补。至此,课题完成预期推迟了一年。另外,前文述过,基于《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生音乐学业成就水平调查,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选点布局调查至今少数首次,是针对音乐课改实施十分有效的科学评估手段和方式,但由于经费和时间所限,不得不削减学段,选择小学五年级这一学段作为测评对象。再有,针对现场测评的问卷设计,虽然课题组立足“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编制问卷,但由于“表现”过程和“技能”内容现场测评所需的条件较为复杂,问卷设计不得不再三推敲,选择较为方便的操作方式,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妥和靠近科学的现场测试问卷。但从另一角度而言,现场测试的问卷编制由于可选择题库的缺失,致使其问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免受到一定影响,这也正是课题组和笔者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第二,课题研究的实践自觉部分,确为课题研究的务实之举,但由于课题负责人及其研究团队开展的专题性研究工作仍在不断深入推进过程中。虽然基础音乐课改纵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已经明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突破,但因尚未最终完成,一些实证性研究数据、论证、报告的发表尚未形成,只能给予部分框架性内容和结构性观点。所有这些,均是笔者及其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具体工作和积极举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cc35d1d0d233d4b14e69b7.html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实地调查研究》成果公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