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史

发布时间:2010-12-23 16:1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逍遥游

【内容简介】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本篇可分三节,首节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大小之辨”,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第二节借“让天下”写去名去功,借“肩吾问连叔”一段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施与庄子的对话,说到用大与“无用之用”的意义。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化为写它的名字叫鹏。鹏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象天边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天然天池。

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谐书上说:“当鹏迁往海的时候,水花激起达三千里,双翼激拍起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二月的大风而飞去的。”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被风吹起飘动。天色苍苍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大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水的聚积不深厚,那么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前洼池,那么放一根小草可当作船,放一个杯子就粘住了,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如果不大,那么承受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春天而没有阻碍,然后飞往南海。

蜩鸟和小鸠讥笑大鹏说:“我尽全力而飞,碰到榆枋这样的小树就停下来,有时飞不上去而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往南海去呢?”到郊外去的,只带三餐食物而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的路的地方去的,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到千里路远的地方去的,就要预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鸟又哪里知道呢?

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生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虫子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南部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更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彭祖到现在还以长寿而传闻于世,众人都想同他相比,不也是可悲叹的嘛!

魏晋玄学史

第一部分:魏晋玄学概论-(从理念上讲一讲其命题:人性、天道――用理性解释中国的所有问题

第二部分:魏晋玄学发展史

一、 清谈“玄”模模糊糊,有而非有,清谈是一种学术交际方式。

1. 形式:学术辩论会(知识分子的自发行为)

2. 清谈内容:才情、言意、有无与治国有直接关系

3. 原因:(1)汉末清议(人物品题)(士大夫控制舆论)汉末讨论人物深入下去就讨论人才的标准问题这又涉及到一系列哲学问题――人物鉴别(2)清议对汉政府的反动(3)以短时间重建一系列社会问题只能清谈(4)萌芽于酒:酒能使人人格(宴席上)平等,酒席上辩论(魏初)――辩论独立于酒席之外(魏晋)

4. 清谈的意义:否定性(清谈误国)。肯定性: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标新立异,清谈与魏晋风度很有关系,前者的人格平等促使了后者个性的发展。

魏晋:(汉末以来的百家勃兴起于清谈场上合流成儒、道、佛三家)(东晋以来-隋唐-宋明)

二、 玄学的学术方法――言意【思想】之辩(玄学的特质)思想:儒家:“立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道家:得意忘言,忘言、坐忘,超言绝象。

1. 思想资源:儒道:“三玄”

2. (汉经学的前提:言尽意:圣人之道尽在六经之中,汉人只需注疏道经以明治国之道。

言意之辨产生的原因:汉政府倒台,经学崩溃。人物品题(言不尽意)

3. 主要流派:“得意在忘言”是指在言象的基础上对言象的超越。(1)言尽意:欧阳建(2,《不用舌论》、张翰(3)得意忘言派,王弼、郭象。义理派发现了其《易》哲理。

王弼:意(思想)--象(意象)既不是意义也不是言辞――言()

郭象:的哲学主要是政治哲学

4. 意义:当时引起经学革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以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言之由也。忘象以求意,义斯见矣。”

中国通过历史意象形成于华夏的伦理价值

三、 学术主题――名教与自然(自然本能、本性。()人的自然本性)之辩个人和社会的矛盾、自由和必然

(一)、渊源(学术渊源)

老子:(自然):人性自由和个性自由。无为而有为(有为为目的)――黄老――法家。本性的超越――庄子。出象

孔子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推向。人性自由和个性自由的一面。

(二)、原因:(社会历史原因)人类的生存权力

人物品题:汉(道德)――汉魏之际(才能)――魏晋(神)

名教――因名设教:孔子

自然:宇宙的最初原本状态和天地事物天然的本性,一切本来的样子或状态。(道法自然)道家:老庄。深层次的儒道融合形成魏晋玄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一个不断:整合、融合、集合的过程

(三)、主要流派

1. 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和自然相异

2. 名教出于自然:名教是从人的自然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本性中本自就有名教之初意、名教产生于自然本性。名教和自然同

3. 名教即自然――外在的名教就是人本身的性分所在,两者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从两个角度看同一事物(性分)所有外在的规范都在于人性之中,前者满足于后者个性满足。

圣人:自由无待:自由并非不要什么条件,而是能适应任何条件。

魏晋玄学的学术主题―――名教与自然之辩

作用:体的表现与功能

存在先于本质,本质是社会强加的。魏晋玄学:打破社会常规,顺任自然之性。

将几个历史现象或历史记载(别人所未发现或发觉)用一种联系(历史理性、逻辑先后)构思出别人或先人未曾发现的历史因果关系。

(四)、影响:上层女性。士风:逐渐向自然发展:自然思想主控全社会。埋葬→薄葬。吊丧:吊祀变为品题人物的场所。

魏晋时期玄学同在家学(陈寅恪)

四、 有无之辩——魏晋玄学的哲学主题(问题)

魏晋时期所有的问题都可从有、无的哲学高度来表达――世界的总规律是“无”(魏晋)

1. 来源:道家:万物的规律和必然是无形的东西“道”“万物之所由”为道: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出外所必须追寻的自然规律。

非常道:人道、鸡道、猪道等一些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

常道:大道永恒的宇宙总规律派生出了并决定许多 非常道 。“道”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道:混沌,没有时类。气:物“道生万物――道气论(先秦黄老学派)以气释道(秦汉黄老)气的运动即道的运动,有五行之气有五常之仁义礼知信。

汉:道(气)宇宙→有→有为→神学的目的论

魏晋:无:太极阴阳,现象万物之外的本质规律都是无形的看称“无”

→无为顺应自然→自然→万物自然生出来又顺其自然之性。

2. 玄学观点:有以天为本,宇宙的总规律就是无为。自然界达到和谐时,并就从所有为而是大自然的万物各为而所相干涉。

下:玄学史

一、 汉魏之际思想的转变:(189-248)建安时期玄学思想(知识分子的群体)曹魏的名法之治

汉代经学→建安学术→正始玄学

建安学术(黄老名法派:名实论→儒家与黄老结合)

建安名士:(汉末清流:孔融、钟鎐、曹操建安的当权派:儒家的德教与名法的交融、矛盾;建安士子及曹丕、王植、司马懿) →曹操军府的谋士(在邺建丞相府)黄老派一进入政治领域便成为法家。

建安名士双重人格:不否认儒家的礼法。又向往人格群体自由

1. 建安名士

名理派(名实论)。黄老派:统治者一方面依法治国,一方面养生处尊

汉末:名实派

黄老派(汉末):黄老派。黄老名实派(进入政治而入法家)

黄老派:现实派,没有性感的冷血动物。

名实派(名法思想)

名理派仲长统;徐干《中论》:讲名实;刘巽《政论》

2. 思想要点:什么是刑名学?刑名学的要素:

名:形:事物的名号;形名互为反复,尽量做到名刑相对达到实

实:(本质)名实是同一层次的,名是事物本质的规定,

理:佛性和实相是一个东西(事物的规律):在辨别概念异同的过程中发现事物的规律。

:名反映事物的“实”

分:名的一种属性,某一事物的特征,属性的称谓。

名实派提供了理性的方法。

《人物志》――曹魏时的人材专著。

3. 人吸入元气、阴气、阳气、五:(骨头、金气、血液、水气、脾气、火气)行之气、八卦之气。所禀五行之气是人材的。最重要要素仁理智信。

理想的皇帝(理想人格:用道家观点规定之)

美(聪、明→分素质)实→名

雄(胆、力)实(胆力)名(雄)

《人物志》所携带的学术信息

(1) 清谈《材理》――清论到清谈

(2) 贵无:君主之德:把人材哲学提倡到贵无的本体论:将儒道融合为无为思想。

中和:无形、无名。体质是中和的。“中和”(全有)-无名-无

魏晋的玄、佛、道教的君主理想人格:全有而表现今无

二、 正始之音(清谈)

1. 正始名士:曹操名法之治矫东汉名教之弊。

曹操刑名法术→曹丕开始重教化儒家,但名法之治积重难返。

礼法派:(司马懿:类法外儒,把儒学作为治国之求。)

礼法派:不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者,他们只是把儒学作为一种治国工具,本身不信儒学之道德。

正始名士为,司马懿“礼法派”的后一代

1. 何晏、夏侯玄2、王弼

太和时期玄学初步开始:《无名论》、《太玄论》分别为何晏、夏侯玄早期的作品(太和年间)

正始改制:简化政府机构

打击礼法派等老一代(司马懿、蒋济)

思想家真正进入政界,其思想派难与现实联结,且容易走向腐败。(正始九年一月)

2. 王弼的玄学思想:(很丰富的家学渊源,但没有生活阅历,将前人的成果整合到他的体系中:玄理)

(1) 家世生平(亢父:齐鲁交界处)高平山阳。荆州官学以简繁整理了六经。

二. 想通过不同的书解决不同的问题

1.《老子注》与本体论哲学:“道=两汉道运动不已的气=气:魏晋

王弼通过注老子建立了宇宙本体论体系。名(形)称(主体对客体的某一属性的称呼)。道:无形无名简称“无”a.有以无为本;b.有以无为用

(1) 万有以无为本体:万有达到最完美,最极致的时候,无才会出现。

(2) 万有以无为用――人们(君主)无为:周

自然:万物本来的样子(规律)自然事物本来的面貌。宇宙的本来总规律都是顺应事物之自然本性。回到自然的途径是崇本(无为)息末(有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4《周易注》与义理易学,象数易学:沟通天人的神秘工具,捕捉天意以指示人的活动,其核心为“卦气”。王弼则认为64卦为64种社会形势,并从中人生的指导以避害趣利,卦(看中爻或一爻)时:一种社会形势。爻是谓是人所处的位置或事物发展过程的特定阶段及其人的对策。

a. 卦时与爻位:卦(社会形势)时和爻位(人的主观能动)的结合来决定人的命运。爻位(王弼视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b. 太极与易道,每一卦的卦时(卦义)(特定的社会形势)(老子的可道:之道)(64种特殊规律)叫易道,人类行为的64种总结――用人事破除了“太极”的神秘性。数:事物的之间的真正联系及其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太极=无

“有之极”才能表现出或体现出“无”来。万有的自我完善达到极点,“无”会自然呈现出来。

三、 竹林玄学:

(一) 竹林之游:(河内――洛阳)河内玄谈

1. 时代背景:将“贵无论”推向极端: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法派与玄学家的矛盾;曹魏皇室与司马氏新贵的矛盾

2. 地点:河内山阳,竹林后期:山涛、向秀、名教即自然

3. 时间:竹林之游学(248262

司马师上台后,任用年轻人,许多正始时期的青年玄学家钟会等,投身到司马氏的门下.

山涛(山阳功曹)先认识阮稽

(二)思想:思想较散乱,竹林七贤主要是文人。阮籍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正始政变前后思想矛盾主要是,正始政变后两人的个人遭遇和残酷的政治政局。

1. 前期:元气论、属旧学,考虑的是音乐,养生等文艺生活问题.

2. 后期:抨击司马氏政治.阮籍的《三通》认为儒道不矛盾《乐论》,阮籍的思想着眼于一些的细微的实际生活和艺术问题。

越名教而往自然,(256259年嵇康、隐居高山三年)《难自然好学论》

竹林后期:山涛、王戎等:名教即自然。孔融(在政治上与曹氏作对)与阮籍(在政治上与司马氏合作但又极端反对司马昭之为人,司马氏又对其不薄。

《孤独者》《大人先生传》-《彷徨》-魏逮书(言译)

四、 西晋玄学:

<>前期复苏(265291)西晋前:司马炎搞平衡。传统的礼法;贾充。名士张领袖:山涛、王戎、向秀的《庄子注》适应名教(必然)就是自由——写于西晋前期,向秀与《庄子注》。

<>元康玄学(291299)国家权力掌握在玄学派(名士派)手中。

贵无(无为)西晋元康玄学的注流派。崇有(有为)裴魏时:实权派

<>郭象、元康时期名士派的一分子。

哲学(作于元康时)主题:有无同物

郭象的学术方法:寄言出意

1.本体论(性本体论)郭象学说的本质特征——个性本体论“自”、“性”出现最多

(1) 自生独化(每个人的本性个性为本体)破本根(自生)

无形的东西称为:“玄冥”(人的本性,规律或气、等)王弼的“无”只不过“无生有”,而“玄冥”只是“有”的环境场地。

(2) 性分:“极”指事物的性分发展到了极限,表现到了极点,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事物所做到的一切,就是其事物的性分,通过性分说,为历史说、社会说找到了直接的依据(圣人是一种空无的状态,圣人无分)真正完成了自身性分的人是真人。

“圣人从政治范的角度规定。无(心)我,本质上是神人=全人=至人

3. 历史观与政治思想:“迹“所以迹三代:圣人无为,圣王有为。圣人“无心”而顺社会之自然变化而动,顺应时代的变化,真正的圣人是顺应时代。

4. 人生哲学:(1)自由论(快乐)(2)养生,适性,当分适应人的本性而养生(3)命运向题:王弼-王充-庄子-郭象-自然力。

.东晋玄学:

<>概况:玄风南度,王导(南京)王敦(武昌)

<>玄学与儒道佛,东晋时玄学在社会影响成从人的生活方式而成为南朝的历史文化背景。东晋南朝的佛学论文。

清谈: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形式逻辑推理,宋明:提出了内在超越的……

魏晋清谈:宇宙论历史的规律、音乐(特征)在人格平等下求真理。追求快乐:悟道,在快乐中悟道。

冯先生对自己的哲学史有自己的体验,对中国古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魏晋玄学论稿》:命题特征。本体论,方法论。魏晋所有思想理念全部理清,

侯外庐:有闪光点。许抗生《魏晋玄学史》,魏晋人,言意之辨

鲁迅: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用《圣经》打上帝,汉学说的前提——言尽意:圣人之道尽在六经中,汉人只需注流、通流以明修身治国之道,以曹操为代表的名法派

汉儒解《易》重象数,用大量天象和历数去附会易象,结果是烦琐芜杂

汤用彤:学理体系,从各个大家之间某个夹缝里,小中见大,将各种不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义,适当。魏晋法律条文上的儒学化,魏晋儒学化的法律是如何实施的,是否实施。刘笑敢《庄子》 同家就是思想 全息式:郭象 道家三大流派:老庄、黄老、玄学

真正地看原始材料,通过….建立起价值观念(判断)余敦康《庄子》到《庄子注》

魏晋玄学研究的浅薄处:东晋——南朝学术空白,玄学与其庄学派(道、儒、教)相比较。

名教是从人的自然本性中产生出来的,人的自然本性中本身就有名教之初意,名教产生于自然本性,而教化的可能性就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中本身就有向善求美之名教初始,外在的名教就是人本身的性分所在,两者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无生命,命生性,性生情,性生心,心生事,性决定了(性分、个性)超越人的性分也就不自由

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其实就是“本体论”哲学本身,即以本来体用眼光观察一切现象,透过现象抓本质。

王弼玄学本体论世界观认为,无形无名的宇宙本根是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内在依据。有形事物的完善,是由内在无形本体的主导作用所致——从方法论看,即要求人们用“本来”、“体用”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郭象: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事物所做到的一切就是其事物的性分。

王弼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事物有共同的混沌母体,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王氏用“无”解释了老子的“道”。这个“无”是一个表现为无形而实为全有的宇宙本体。它不在和儒家礼教冲突,而是儒家礼教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母体。

王弼运用“本来”的方法,将《老子》一书中“道”与事物的关系,概括为“本”与“来”的关系,认为无形无名的“道”作为本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创立了宇宙本体论哲学。

认为无形无名的“道”作为本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魏晋邺都的历史地位》邺:建军府——以军府符为后盾成了魏晋用禅带政治的基础。 九品中正制 黄老名法派:名实论从邺开始 三省制 租调制

道家认为人性是自然的,人性有五欲也是自然的——人性自然中

老子进步:因顺(循)

道:(君主有爱好,有主见使君主有所为而造成国家混乱。)宇宙总规律——万物各有分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64eebafd0a79563c1e72ad.html

《魏晋玄学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