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滚动测试卷三

发布时间:2019-07-20 09:0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滚动测试卷三

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戏/ 感/

B./ /缪 请/

C./ /酌 狡/

D./ / /

答案:B

解析:A,yǎn/yè,xuè/xiè,kuì;B,shì/zhì,zhōu/chóu,tiě/tiè;C,jié/xiá,zhēn,kuài;D,pì/pì,zǔ/qiè,jué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99,上海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大型民族芭蕾舞剧《梁祝》在广州炫目上演。芭蕾舞剧将《梁祝》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编成四幕舞剧:共读”“送别”“抗婚”“化蝶。全剧的布景采用了春、夏、秋、冬四季随剧情的发展而变换的方式。剧中的服饰、头饰美轮美奂,极具中国特色。精妙绝伦的演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A.炫目         B.凄美

C.美轮美奂 D.精妙绝伦

答案:C

解析:C,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用来形容服饰不贴切;A,炫目,光彩夺目,眩人眼目,表示精彩,符合语境;B,凄美,凄凉而美丽,符合语境;D,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新统计数字显示,6日是春运的第8,中国铁路发送旅客503.2万人,比前一日增加约28.5万人左右,增幅明显。全国铁路开行临时旅客列车564列。

B.虽然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方针,而且惩治腐败的力度逐年加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无须讳言的是,腐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C.当毛泽东一边敲打美帝国主义者脑袋,一边打开一个门缝给人家机会,尼克松就不远万里地来华访问了,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终于改善了关系。

D.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答案:B

解析:A,逻辑矛盾,左右不能同时使用;C,成分残缺,缺少一个和介词相搭配的中心词,应在人家机会后面加上的时候;D,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句式杂糅,改为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喜欢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

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

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

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

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

A.②①③④⑥⑤ B.⑥①③⑤②④

C.⑥⑤②①③④ D.③⑤⑥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理解蜂子孵蛆,这个词是形容那些不管事物的本来性质,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愿望胡乱去做,结果当然不如意。根据选项,首先要判断⑥①还是②①,在理解蜂子孵蛆的基础上,很容易判断⑥①组合语义更连贯。比较BD两项,的开头是其实,不适合做段首,用排除法,正确答案是B项。

二、本大题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高节妇传

[]方苞

节妇段氏,宛平民高位妻也。京师俗早嫁娶,,节妇年十七,有二子矣。高氏无宗亲,依兄居。丧期毕,数喻以更嫁,节妇曰:吾不识兄意何居?吾非难死也,无如二子何。其兄曰:于正无如二子何也,我力食,能长为妹二甥乎?节妇曰:易耳。自今日,即无累兄,但望毋羞我贫,暇则频,使人知我尚有兄,足矣。方是时,节妇嫁时物,仅余一箱,直二千。取置门外,索半直,立售。即日移居小市板屋中。

京师地贵,或作板屋于中衢,妇人贫无依者,,市人缝纫。节妇此为生,几二十年。二子长,始就僦屋以居。二子幼时,节妇艰衣食,不能使就学。长子市贩,中年殁。次子为小点吏,以罪谪辽左。节妇复抚诸孙。又十余年,孙裔发愤成进士,赎其父以归,节妇年九十矣。

节妇性严毅,常早起,子妇虽老,终日侍立,不命不敢坐。裔之母谷氏,性笃孝。鸡初鸣,起洒扫,奉匜侍盥,灶下作羹食,亲上之。食毕退,率以为常。及贵盛,姻党皆曰:世有太夫人年七十而执仆婢之役者乎?将公节妇言之,谷氏曰:若毋言,吾与姑故寒苦,姑习我,非我供事,姑终不适。吾皤然白发,身无疾,洒扫盥馈以事吾姑,此日可多得耶?

节妇以康熙戊辰卒,年九十六,距位之死,七十有九年。始节妇所僦板屋,在珠市西。及孙贵,卜居正当其地。家童数十,出入呼拥,节妇时指示子孙姻党,京师人亦以为美谈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

:():古代盥器,瓢形。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误的一项是(  )(3)

A.能长为妹二甥乎      赡:赡养

B.但望毋羞我贫,暇则频 :看望

C.妇人贫无依者, :租赁

D.灶下作羹食 :走近

答案:A

解析::供给,供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A.,节妇年十七   京师人亦以为美谈云

B.食毕退 赎其父以归,节妇年九十矣

C.高氏无宗亲,依兄 节妇此为生

D.市人缝纫 将公节妇言之

答案:D

解析:D,都是介词,,给。A,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目的;介词,凭借。

7.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节妇段氏性严毅的一组是(  )(3)

节妇年十七,有二子矣 自今日,即无累兄 节妇以此为生,几二十年 终日侍立,不命不敢坐 非我供事,姑终不适

节妇时指示子孙姻党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写节妇段氏年龄和家庭成员;写的是谷氏的孝顺;写节妇段氏指点子孙亲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节妇段氏早年丧夫,虽然哥哥多次劝说,却并未改嫁,住在小市的板屋中,以替别人缝纫为生,等两个儿子长大后,才搬到租赁的屋子中居住。

B.节妇段氏等到家世显贵了,却还是保持做奴婢们的活的习惯,以至于她的亲戚们都说:世间还有年纪七十了还干奴婢们的活的太夫人吗?

C.这篇节妇传记叙事具体,形象生动,不发议论,不作评断,先写节妇二十年历尽艰辛抚育儿孙,再写其儿媳,衬托节妇性格严毅,以孝治家。

D.这篇节妇传记,通过叙述节妇段氏与哥哥、谷氏两个人物之间不同时期的家庭境况,最后就板屋进行点染,把今昔贯串起来,含苦尽甜来之意。

答案:B

解析:干活的人是高裔之母谷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吾不识兄意何居?吾非难死也,无如二子何。(3)

(2)长子市贩,中年殁。次子为小点吏,以罪谪辽左。节妇复抚诸孙。(4)

(3)吾皤然白发,身无疾,洒扫盥馈以事吾姑,此日可多得耶?(3)

参考答案:(1)我不知道哥哥到底存的是什么心?我并不是怕死,只是不知道留下的两个孩子该怎么办。(意何居,1;……,1;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

(2)大儿子做小买卖,中年去世。次子担任小点吏,因为犯罪被贬谪到辽东。节妇又抚养几个孙子。(市贩,1;,1;辽左,1;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

(3)我的头发已经白了,身体没有疾病,洒扫洗漱做饭来伺候婆婆,这样的日子还会多吗?(皤然,1;,1;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

参考译文:节妇段氏,是宛平县平民高位的妻子。按照京师的风俗,嫁娶都很早,高位死时,节妇才十七岁,有两个儿子。高位没有亲兄弟,段氏只好依靠娘家兄长来生活。丧期完毕后,兄长多次提起要她改嫁,节妇说:我不知道哥哥到底存的是什么心?我并不是怕死,只是不知道留下的两个孩子该怎么办。她的兄长说:我也正是不知该拿你两个孩子怎么办,我靠力气吃饭,能常年替妹抚养两个外甥吗?节妇说:这容易啊。从今天起,我就不再连累哥哥了,只希望你不要嫌弃我贫穷,有空就经常来看望我们,让别人知道我还有个哥哥,就足够了。当时,节妇陪嫁的嫁妆,仅仅剩下一箱了,价值约二千钱。(节妇把它们)取来放在门外,仅仅索取半价,很快就售出了。当天就移居到了小市的板屋中居住。

京师的地段很昂贵,有的人在大路旁建造了板屋,贫穷没有依靠的妇人们多在那里赁屋居住,替别人缝纫为生。节妇()以此为生,接近二十年。两个儿子长大后,才搬到租赁的屋子中居住。两个儿子年幼时,节妇衣食困难,不能让他们去上学。大儿子做小买卖,中年去世。次子担任小点吏,因为犯罪被贬谪到辽东。节妇又抚养几个孙子。又过了十余年,孙子高裔发愤读书考中进士,将父亲赎回,(父亲才)得以回家,而节妇已经九十岁了。

节妇的性格很严格刚毅,常常早起,儿媳妇虽然已经年老,也整天侍立一旁,不让坐下就不敢坐。高裔的母亲谷氏,性格非常孝顺。每天鸡刚刚叫,就起来洒扫庭院,亲自捧着器具侍奉婆婆洗漱,然后下厨做早饭,亲自奉上。婆婆吃过饭后,才退下,遵守这些是很经常的事。等到家世显贵,亲戚们都说:世间还有年纪七十了还干奴婢们的活的太夫人吗?想要一起替她向节妇说情,谷氏说:你们不要说,我和婆婆以前生活寒苦,婆婆习惯了我,没有我的侍奉,婆婆会不适应的。我的头发已经白了,身体没有疾病,洒扫洗漱做饭来伺候婆婆,这样的日子还会多吗?

节妇在康熙戊辰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距离高位去世,已有七十九年。当初节妇所租赁的板屋,住于珠市西。等她的孙子显贵,占卜显示,居住的正是好方位。家童有数十人,出入前呼后拥,节妇常常指点子孙亲戚们,京师的人们也把这当作美谈。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江 亭

杜 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当时居于成都草堂。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各本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此据草堂本。

(1)诗的颈联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

(2)一颦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参考答案:(1)颈联用了融情于景(移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写作手法1,分析每句1)

(2)颦眉是皱眉的意思,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苦闷忧愁的内心。诗人到郊外游走,看到流水潺潺、白云悠悠,觉得平日满腔抱负的奔劳未免自讨苦吃,应像流水白云一样与世无争。万物欣欣向荣,却与诗人无关,诗人还在为国家安危独自忧愁。(颦眉”1,分析3)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1)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子曰:志士仁人,        ,        ” 

(《论语》)

(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

答案:(1)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2)然力不足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4)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三、本大题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像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A.汉语是心灵的语言,受过教育的人用大脑和智慧来学习汉语,所以他们学不会汉语。

B.中国人用心灵而非用脑记忆,所以记忆力强。

C.中国人的礼貌不像日本人的那么繁杂,因此它是令人愉快的。

D.中国人缺乏精确的习惯,因而生活得更加从容优雅。

E.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因为他们很幼稚。

答案:BD

解析:A项错,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难以学会。B项对,段中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C项错,这是对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像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的误读,这里的繁杂不是贬义。中国人的礼貌令人愉悦是因为它是发自内心的。D项对,由第段可知。E项错,心灵的生活使中国人看起来显得幼稚,但实质上,他们不幼稚。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

A.中国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情感生活。

B.心灵的生活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质朴、真诚、随和,像孩子一样单纯。

C.心灵的生活是一种幼稚的生活,它使中国文明成了停滞的文明。

D.处在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心灵的生活,所以中国是处在初级阶段的民族。

答案:B

解析:A,说法绝对化,文中没有限定情感生活C项说法错误,由文章第段可知。D项错,中国的心灵的生活与其他处在初级阶段的民族所过的心灵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14.文中多次出现心灵的生活,请你结合文中所举的例子谈谈对心灵的生活的理解。(4)

参考答案:心灵的生活是指孩子一般的生活,(1)即发自内心,淳朴自然的生活。(1)比如礼貌,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体谅、照顾他人情感,而不是为了仪式而故意为之的。(2)(列举其他例子,分析合理亦可)

15.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的理解。(4)

参考答案:心灵的生活是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会经历的,(1)但是中国人的心灵的生活并不是单纯的淳朴。(1)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没有因为博大而丢失淳朴,而是将博大、深沉、淳朴结合在一起。(2)这种结合是更美妙的特质。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8题。

故 乡

徐 芳

到大理了。在发鬓捋一片缠绕于苍山洱海间的薄雾,证明我确实到大理了。那被指尖轻轻捋下的雾,很真实,微凉即化,却内含一种凝固了千年的宁静。

清晨,就是这大片、非零碎化的阳光和实在辽阔无边的寂静,才把我彻底惊醒。

一个,仿佛在召唤着什么,在召唤着?思绪果真就飘到了某种律动之中,我想起了昆德拉所写,1968年在巴黎大学墙上刻下的一句话,一种:生活在别处。明明现实的身体在巴黎,在巴黎大学,他却说生活在别处,莫非现实的身体所演绎所进行的生活不是生活?还是说一种理想,一种牵系灵魂的生活其实不在当下,不在现实的身体所寄寓的嘈杂市声之中?

别处又是何处呢?这别处或许不叫他乡,不叫异乡,而就是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发现它就是我们日思夜想、梦牵魂绕的故乡

从大理古城,到巍山、剑川、鹤庆,仿佛才巴掌大,积木一般的小城镇间,一站又一站地去来,从容聆听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儿声诉说着千百种层次分明的。而从朝阳东升到夕阳西落之后,许多不应该缺少描写的如画美景,已被我一笔带过。可我真心以为若不就此带过,却反而可能失之于造作。

晨钟暮鼓、更漏时分的晕眩,也许既来自于洱海结撰出的根根颤抖的绿波,也同时来自苍山深处,也像从历史的云烟里吹来的悠悠长风……而这一切都已让我们充分感知。这种宁静,并没有让外物挤压,简单而言,它只意味着单纯、澄澈、透明。也许我什么都没看见,这才可能做到什么都看见。

久违了,在飞掠的鹤翅于内心的重重倒影之间,似乎感悟到了另一些东西。一个历史学家或许会把我感悟到的,称之为复活的历史感;而一个文化学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认同感的苏醒:自然山水,传统文化与民俗……它们既亲切得像每日端上餐桌的家常菜,可又遥远得像一个太过缥缈的梦。那梦里该有我们真正美丽的家,有我们永远不会放弃的生活以及同样也不会放弃我们的生活——那应该才是最终能让我们心安的世界。

在沙溪古镇,无论是风雨桥,还是寺登街,或者就是那一盏风灯高擎在门柱上,供马锅头们打尖的古道客栈的木门前……再看一眼,多看一眼,你一定不会觉出距离。而厨间见到的那个细眉细眼的女孩儿,倒像是戏曲舞台上西厢房的一片半透不透的竹帘子,轻轻掀开一角,没等你朝里面看个仔细,她倒先静悄悄地合上了。

而乡愁,却很自然、感伤、惆怅地涌上了心际:何谓故乡?故乡,我倒是宁愿把它视作一个表达时间状态的语词,一个被凝固了,但又固化着被称作时间的存在物的语词。这样,我也就可以在时间的永恒绵延之中,一次次寻求梦中故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循着唐代刘禹锡这首《乌衣巷》,我曾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诗中的王谢,但眼前却是一片崭新的鼎盛繁华。那一刻,我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一声喟叹:回归的路永远迷失,这也许是一个他乡”“异乡无处不在的年代?

王尔德曾在他类似小说的文章《W.H.先生的画像》中,以他惯用的睿智笔锋写出苦涩的感叹:影响乃是不折不扣的个性转让,是抛弃自我之最珍贵物的一种形式。影响的作用会产生失落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统”“一体化”“大同”“世界性的口号才甚嚣尘上、于今为烈,才愈发使得故乡难回,乡愁已然受到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面抵抗。

当我在沙溪兴教寺经千百年地震也不倒的巍峨殿堂里,听本地的专家如数家珍般一一说及古道、古街、古寺、古宅、古戏台、古井、古墓、古集市……却不免心虚:也许等我们都老了,大理却永远年轻——你看,你看这不变的东方的脸!

(原载于《解放日报》2013124,有删改)

16.文章第~段多处提到大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

参考答案:渲染大理单纯、澄澈的世外桃源般的安宁环境,(2)引出对”——“生活在别处的召唤,即对故乡的寻觅;令大理与下文快速变更,以至与面目全非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2)

17.文章第,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什么都没看见,这才可能做到什么都看见?请联系全文回答。(5)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针对大理宁静的环境来说的。(1)之所以在如此的环境中什么都没看见是因为这种宁静,并没有让外物挤压,简单而言,它只意味着单纯、澄澈、透明。岁月和光阴在这里的人和事物身上缓缓流淌,仿佛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从这亘古不变的宁静中好像的确看不到怡红快绿,也更谈不上因为变更而带来的感官的强烈刺激。(2)没有看见并不意味着代表停止或者说虚空。在精神上,作者感悟到一种如第段所说的文化的认同,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具体说来正如第段中供马锅头们打尖的古道客栈的木门前展现的质朴与友善、合上竹帘的细眉细眼的女孩儿的含蓄与温婉,是作者与乡土中国在精神气质上的共通。就像文章在开头所说就是……寂静,才把我彻底惊醒一样,是有质感,包含一切的,因而也能从中看见一切。(2)(言之有理即可)

18.文章标题故乡为何有双引号?从全文来看,作者的大理之行引起其乡愁,你是如何理解这种乡愁?(6)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故乡已经过去的意思,固化着被称作时间的存在物,因而不是通俗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大理不是作者的出生地,即通俗意义上的故乡,但由于古朴的乡土中国的理想世界风貌引发了作者的文化认同感,指精神意义上的故乡。(2)全球化使得经济与文化呈现趋同,已经没有地方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保存其具有独立精神气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此躁动的大环境中像大理一样拥有的气质的地方实属特立独行,它永远年轻的脸孔任荏苒时光的侵袭,在攘攘红尘中为匆匆过路的旅人带来强烈的文化认同之感和浓浓的怀乡之愁——因为,是永远无法安放归属感的乌托邦。(4)(言之有理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卷、排队3,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开自己的手机号,却因每天上千个电话、上千条短信被迫关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层面,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样薄弱。因此,尽管可能人数不少,他们的声音却很难在社会中听到。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

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疏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维权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说话”“发声不仅是表达诉求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原载《人民日报》2011526日第14,有删改)

19.表达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意思?请联系上下文具体说明。(4)

参考答案:表达的黄金时代’”是指不同的人都可以自由表达,(2)比如两会代表可以纵论国是,报纸杂志可以交流不同思想,网民可以自由评论新闻,普通民众可以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2,要用文中的例子说明,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0.新闻标题中的沉没的声音可否换为沉默的声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5)

参考答案:不可以。(1)沉没是指沉下、淹没,沉没的声音指本来有声音;(1)沉默是指不发出声音,沉默的声音指本来无声音。(1)文中的声音是指无效的表达,即被掩盖在更大的声音下,或者根本不被别人重视,说了也白说的声音。(2)本来有声音,与本来无声音的沉默内容不一致。

21.如何理解第段说的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请结合全文,从表达权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

参考答案: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指维护群众权利就是维持社会稳定,维护群众权利才能维持社会稳定。(2)比如表达权,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1)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1)群众只有说出自己的利益需求,利益才可能得到保障,社会利益才可能相对均衡。(1)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1)从这一角度上说,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12分。

22.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请根据提示,用文字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指出其中的寓意。

提示:在管理学中,所谓一票否决是指在政府部门干部考核里,在规定的多项任务中,有任意一项或者特定某项没有完成,则评估为整体不合格。

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个干部拿着写有弄虚作假字样的气球,在写着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等字样的一个个鸡蛋上开心地大步前进。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部用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干部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制度,逃避自己的责任。

23.2012729,孙杨在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获得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他在比赛结束时拍打水花,忍不住流泪的场景一定还令你记忆犹新。如果你是【奥运表情】的官方微博管理人,请以此发布一条微博。不超过140(含标点符号)

答案示例:标题:(可不写)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夺金时

北京时间729,孙杨在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上以34014的成绩力挫强敌朴泰桓,为中国游泳队斩获奥运首金。夺冠后的孙杨先是非常霸气地拍打水花,随后喜极而泣,这时的眼泪可以说是孙杨四年磨一剑的彻底释放,为孙杨喝彩!(要求:传达孙杨夺冠的消息,3;这一奥运表情传达的内涵,3)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古代有知易行难的说法,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认为懂得事情的道理容易,而实行却很难。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有感于这一传统理论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滋长畏难的苟安心理,提出知难行易学说,行之非艰,而知之惟难,认为懂得事情的道理艰难,而实行起来没那么难。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道题旨在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阐释,至于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既可以赞成传统的知易行难,摆在首要位置;也可以赞成孙中山的知难行易,作为认识论的关键;或者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比如说知行皆难”“知行皆易”“‘’‘的难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e1ec2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d9.html

《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滚动测试卷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