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7-04-07 16:16: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执教人: 备课时间:20174 使用时间:20174

课题:《小石潭记》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2、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 ( )

( ) 忽( ) ( ) ( ) ( )

3.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写在教材每段旁)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三、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定点特写。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

4. 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 空竹 水声 、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游鱼 。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 潭水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 (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

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CFG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 b是,c不是

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D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 ”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忧。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86c17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7.html

《《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