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的《我们仨》

发布时间:2020-05-20 09:42: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当杨绛女士写这本书时,虽然她的先生和女儿早已不在人世,但她并没有表达跌宕起伏的情感或对事情评论,只是心平气和地叙述那些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露着平淡的幸福,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言语,却处处充满着幽默和大智慧。

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钱是公费出国留学,攻读文学。杨打算自费也修文学学位,但是文学学额已满,只能修历史,她不乐意,只好放弃,在牛津大学做旁听生,到图书馆自习。因为有很多自由安排的时间,她读了很多书。偶尔因为不是正式的牛津学生而自卑一下,但同时她很快乐。(“我一个人穿着旗袍去上课,经常和两三位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座上,心上充满了自卑感。“)。(“这一学年,该是我生平最轻松快乐的一年”)

钱钟书喜欢用“拙手笨脚”形容自己。从这本书中确实能看到他的“笨”和“拙”,他初到牛津,出门在公交车上摔得牙掉满地,他那时候都是256岁的大小伙子了,连公交车都坐不稳,可见他有多“笨”。杨绛说“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 “我称赞他能赺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打蝴蝶结这事男人不会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分不清左右脚,甚至不会划火柴,这就有点过了吧。他都“拙”成这种程度了,可见书呆子气有多“痴”,也体现出妻子对他有多包容。在杨绛生完他们的女儿住院期间,钱钟书一个人就在家尽干“坏事”,打翻墨水,染了房东家的桌布;砸台灯;弄坏门锁;但每次杨绛都安慰他:“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一句“不要紧,我会…..”道出了杨对钱的疼惜和宽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学学他们夫妻的处事方式,当一方做错事时,安慰对方:“不要紧,我会……”,而不是指责对方:“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说让你别碰,你非得碰,现在东西坏了,你满意了吧”等等。

1937年,他们夫妇又辗转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一年后他们乘船回国。回国后,钱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杨绛回上海和父亲住在一起。次年,钱钟书听从父亲的安排,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他父亲当时也在那儿教书)。当然钟书放弃清华的好差事去蓝田,杨绛是非常不愿意的。 她让钟书给父亲解释得到清华的工作并非易事,但是终究是父命不可违啊。

一九四一年暑假,钱钟书回上海,但是他得知清华再次聘他的消息后,辞去了在蓝田的工作,打算回清华。但是这个暑假他一直未收到聘书。朋友答应他的到中央图书馆上班的事情也迟迟杳无音信,所以这也意味着他失业了。最后杨绛父亲把他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钟点课让给了女婿。 杨绛在这段时期给一个富家女儿当家教,而且还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所以我会想,两个人都清华毕业的,又在英国牛津大学留过学,也在法国巴黎大学渡过金,一个做普通学院的临时工,一个做家庭教师,他们会不会觉得委屈?这个肯定的,杨绛也在书中说:“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上海沦陷,能解决温饱问题已是幸事,哪还有闲工夫抱怨仕途的不顺。

一九四九年他们夫妇接到清华的聘约,他们带着女儿回到清华教书,女儿本来打算到清华附中念书的,但是由于身体虚弱,只能在家休学,父母就负责教她初中的所有课程,再说有这样的父母,还怕功课落后别人。不用进正规正矩的学校,钱瑗在清华园的日子很自由自在,甚至在闲暇之余帮助爸爸登记学生的分数之类的零活。钱瑗于一九五一年秋考取贝满女中(当时称女十二中)高中一年级。一九五五年秋季中学毕业,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

经过一九五二年的院系调整,他们夫妇两人都调任文学研究所外文组的研究员,文学研究所编制暂属新北大。但是由于外文组人员已满,钱钟书被调进古典文学组,选注宋诗。他对自己的职位是不满意,毕竟他是外国文学科班出生的,他当然也想进外文组。但是郑振铎当时是古典文学组组长,他只好从命了,从此未归外文组。

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开始,杨绛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1958年,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也出版了。但是随后他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杨绛的论文都是白旗。从此杨绛不再发表论文。1958年,全国大跃进,知识分子下乡下厂改造,杨绛11月被下放农村,12月底回京。钱钟书12月初下放昌黎,到下一年的一月底(即阴历年底)回京。

一九七七年,他们从单位的办公室搬到三里河南沙沟寓所,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住处,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读到这儿我掐着手指头算了一下,他们俩多少岁才有了一套固定的房子?一个66岁,一个67岁。他们也辛苦了大半辈子才有一套房,当然房子不是自己买的,是由单位分的。所以我就想现在20-30岁的年轻人没有房子或买不起房子很正常。有时候还拿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自我安慰一下。

一九九七年,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也离世,就剩下杨绛一个人了。杨绛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66f3ce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5.html

《读杨绛的《我们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