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那棵苦楝树

发布时间:2014-07-22 10:40: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一个外人罕至、野狼出没的老山深处,一人执教18年,学生总共教了67,无憾世之举,无惊人之事。民办教师胡善来,一如――

山中,那棵苦楝树

三面山,一线天。

山谷里,竖着一棵苦楝树。不很高,却挺直,粗壮。

树后,是一溜灰暗破旧的石头房,很矮。房檐下,趴着一头母牛和一头小小的牛犊。中间那三间,就是教室了:一扇矮门,俩小窗,两块黑板,七张桌子,和一些高高矮矮的旧板凳,地面还渗水。说是三间,长不过七八米,宽不到四米

在这里,胡善来一教就是18年。村子叫上崮后,是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村里所谓的“学校”,是八里外上卜落崮小学的一个教学点。

今年48岁的胡善来,在村里拿起教鞭是1983年。那时,派到村里的公办教师没干几个月又走了,到镇上要了好几次,就是没人再愿到这穷山沟里来。最后,村里硬把在外村教学的他给拽了回来。

村子小,只有百十号人,两年才将就收一次生,最多时不过七八个。可他要把他们从学前班一直教到小学三年级,就是说,每年他要同时教三个年级。

上课,就在这三间屋里,给这个年级讲课,让另一个年级自习,或者在东西墙上的两块黑板岔开讲课,跑了这头跑那头。最缠人的,是不时要抽空去哄学前班那些哭鼻子的小家伙。

虽然就他一个人,课还是开的满齐,音乐、美术、体育一样不少。尽管他自己也不很在行,可教的还是挺用心。每次到山外开会,能向别人多学一点,就回来抓紧多教一点。

就这么个条件。教具自己做,有时也请家长帮忙。操场,就是南山腰那块半亩地的麦场。

村子很散,五个自然村,远的离“学校”三四里,山里还常有狼出没,遇上刮风下雨,或放学晚了,他就得一趟一趟地把孩子送回家。一年夏天,下午放学时山洪下来了,在他把北山的俩学生背过河,自己往回走时,差点被洪水冲走。

至于待遇,他看得很淡。在他眼里,村里老少爷们能说个好,也就知足了。

回村教学的头六年,没领到一分钱的工资;其中四年,修门窗,买粉笔、墨水等办公用品,他还不得不从家里拿钱。直到现在,那时的600多元工资和垫上的400多元办公费仍挂在村里的账上。干了十八年,现在的工资杂七麻八加起来,一年也就刚3000块钱出头。

钱少,他不在乎,村里都不富。上学年,他总共教了三个班10个学生,有7个学生的母亲是他们的父亲到云南、四川领来的。他37岁那年才娶上媳妇,女人也是南方的。以前也谈过对象,人家要他放下那穷教鞭,出山干点营生创钱安个家,拖了八九年,还是吹了。

尽管家里的日子也很紧巴,在学生身上他却舍得花。哪个学生交不起学费,他给垫上;哪个学生买不起作业本,他给买上。

其实,他原本可以到城里去发财。妹妹在日照城里开了个服装加工厂,挺富,多次叫他进城,哪怕帮她看个门,一月还少了他五百六百的。思前想后,他拒绝了: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18年总共才教了67个学生,也没有多少有大出息的,只有一个去年考上了中专。不过,也有几个倒是已成了小老板

他很为村里的孩子惋惜。家里穷了,山里娃放了学就得上山割草、放羊;自己这个当老师的,墨水又比城里老师差一截,虽然也有个中专文凭,可那是“文革”时只上了一年的工读师范,那些合格的老师来不了,他只好挨了这么多年,所以孩子们的底子打得不厚实,初中毕业后大多没考上学,考上的也上不起。

看着门前回村那年亲手栽的苦楝树,他心中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再过三四年,他就不用干了。这些年,村里的小青年嫌这地方太山太穷,都到山外挣钱去了,庄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少,最多时200多号人,现在不到120口,四岁以下的孩子一个也没有了。

听说今年被推为区里的十佳师德标兵,他一点也兴奋不起来。他说,干教师是个良心活,孩子和家长说好才是好,他恋着这山,一直盼的就是让这些山里孩子都能上上学、上得起学。

暮色渐浓,我们踏上归程。走出老远,回首望去,仍见他站在教室门口,身边,是他的学生和那棵苦楝树。

田文阁 籍雅文 郑世平 文/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547a22a417866fb84a8ed5.html

《山中,那棵苦楝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