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9-02-26 11:03: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篇一: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对偶)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篇二: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一、含比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二、夸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三、对偶: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拟人: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五、设问: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反问: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希望可以帮到你!

【篇三: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显示全部关注者15被浏览626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匿名用户34 人赞同了该回答很久之前回答过的。

搬运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

想到哪写到哪。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来源自百度百科。

为什么直接想到这个呢,是因为初中的时候被语文老师揪着耳朵说过很多次。

因为填空题老是做错。

举个栗子!

互文这种修辞古诗文里面很多处都有体现。有的在单个句子中,有的在不同的句子中。互文这种修辞古诗文里面很多处都有体现。有的在单个句子中,有的在不同的句子中。

说几个有名的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此处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应翻译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为:东西两边的船舫都悄然无声。

这几句都为单句中的互文。此外还有对句中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作者不详

翻译为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此外,该诗中还有大量的互文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几句均有互文使用。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

除却单句和对句。隔句中也不乏互文的出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孟德《观沧海》)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互文)

此外,还有排比的互文。指多个句子里面出现互文的情况。

例如我们刚说到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比互文的代表。

2,通感。

提到互文我们不能不讲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最早提出通感这个词的该是钱钟书先生。

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

钱钟书《通感》

最简单不过你笑的很甜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古诗文中的栗子。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这句有的说是比兴,有的说是通感,我比较偏向后者。)

没有争议的,一时想不起来太多。

能想起的就是。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记起来真不容易,还好常常去看孤山岛。

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

另外,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提到。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字来表现。《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这首诗我之前都没读过不能发表什么意见。见谅。

3,比兴

既然刚刚提到了比兴,那么我们就看看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常常连用。

简单地说就是我先装个逼然后嗨起来。

闲话少说我们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我不知道作者是谁)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也有,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这个修辞方式的栗子可能都被我吃掉惹。

明天天亮了我查查书。

4。用典

对的我就是要把不怎么知名的写完赶紧睡觉去的心机碧池。

我这么有心机的小婊砸长大后肯定会成为大魔王。。。。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其实我觉得用典跟现在的一帮子文青没事干就说安妮宝贝和郭小四的经典语录也没什么差。。

okok。我们。

说道用典,就不能不说一个人。

辛弃疗,阿不,辛弃疾。

虽然词学大师龙榆生说:辛惯于抓一大堆的历史故事,层层叠叠累积起来,好像彼此之间并无关联.再凭着他那一腔豪气和一支健笔,把散乱满盘的珠子一个劲儿地贯穿起来,这是其它词家难以做到的.

但我就是觉得他好装逼啊怎么办。

偶多尅。我肯定是嫉妒。

不好意思我不转移话题了。我们继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得不吐槽了,你们知道他有多爱用典吗。

别人的一首词一页,他的。

两页。。还不够。两页。。还不够。

话说借着灯光来了张自拍简直捂脸羞羞羞。

咳咳。言归正传。

我们看他用了多少典故。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剩得,落得。

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实在不知道怎么吐槽我们下一个。

5。反复

反复,是天地会左脚的刺青,和右脚的清明组成反清复明四神合体就可以。。。

不好意思我中二病犯了。。

反复,是根据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我小栗子萌萌哒。那个手肯定是toma!我小栗子萌萌哒。那个手肯定是tom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6。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或者譬(辟)。

这个我就不细说了。

举个栗子。(图都用完了qaq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我找到图啦!~我找到图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8.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方法。被替代的叫“”,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是个比较有趣的修辞。

我们来细致的分析一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句中的朱门,朱户都指的是大户人家。

这一类借代,使用特征,标志来指代整体。

类似的还有。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钟鼓馔玉,代指荣华富贵。

还有就好像是。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以颜色指代物体。

还有呢,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樯橹代指战船,这是以局部,代指整体。

亦或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

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称为尺素,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这是以周边相近的物体代指整体。

再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吴钩:古代吴国所制弯形宝刀,后泛指刀剑。

这是以专有名词代指一类食物。。。事物。。我饿了。

还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杜康这个人,也成了酒的代名词。

最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衣带渐宽是指人瘦了,是人憔悴的表现。以表现形式代指事物的发展。

9.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那感觉就像。

狗蛋帅不帅?”“帅!强调我很帅。

不用强调我就很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10。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王狗蛋难道不是个帅哥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11.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诗文中的排比有些难找。

不过难不倒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文天祥《正气歌》)

12,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因为对仗的栗子太多了吃不完。

所以我决定献丑惹。

四月湖静重山新,合欢红处栀香邻。

镜里画舟拨弦乱,云间鹰翼惹烟颦。

偶有蛙声惊我梦,时来霞影染庭昏。

哪堪岁月难稍等,漫漫流光去不存。

13,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举个荔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 《海棠》)

13

顶真。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英文 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偶多尅我没有图惹。。。

偶多尅。

只能举个海螺了。。只能举个海螺了。。

顶真这个,放在音乐里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叫做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狗蛋老家)《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

古诗词里面,我倒真的见得不多。

要么简单的用来畅通语气,如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林嗣环《口技》)

要么用来明晰联系,严密结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陶渊明《桃花源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26a75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20.html

《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