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发布时间:2018-04-26 19:5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 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 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一种特质,心灵凭理性判断它美,仿佛和它很相契。直觉中何以含有理性呢?普洛丁的解释是,因为事物包含理念,人心也含有理念,二者一拍即合,所以直觉与理性并不矛盾。换句话说,这里的理性不是抽象思维的理性,而是与感性相区别的理性,潜藏在直觉中的理性,这跟我们今天的“美感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的说法已十分相似的了。

4、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继承新柏拉图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督教教义,在继承柏拉图文艺有罪的观点上,指出了艺术要为基督教服务。他的美学思想不仅完善了基督教的美学体系,更是对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时至今日,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光辉依然可见一斑。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即使在当下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1)上帝是万美之美

奥古斯丁在美的本体问题上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普洛丁的影响。奥古斯丁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学观念,认为美的确是有等级的,绝对美占有最高的等级,美从高一级的存在向低一级的存在扩展。但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又为这一美的本体论加上了基督教的影响。普洛丁所认为的“太一”,在奥古斯丁的美学体系中,变为了上帝,也就是说,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万美之美,是最高等级的美。

但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出生便带着“原罪”,一般人是很难接近上帝的美的。必须使灵魂摆脱欲望的束缚,无条件的崇拜和热爱上帝,全身心皈依上帝,心灵归于上帝,上帝才能抚爱心灵,上帝就体现在感情中,爱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抚爱,也就认识了上帝的美。

(2)丑是相对的

虽然奥古斯丁继承了普洛丁美学体系的很大方面,但由于根基支持的不同,两人在丑的问题上存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普洛丁的体系根基来自于希腊诸神,他认为感性世界中的物质,与“太一”对立,即是恶,即是丑。

然而,奥古斯丁作为中世纪神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对世界的思考的根基都来源于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上帝是万物创作者,上帝创作了一切。那么上帝创造的,怎么可能会有丑呢?对此,奥古斯丁坚定地认为:世界只能是美的,因为它是上帝的创造物,万物既为上帝所创造,都从上帝那里得到形式和光辉,所以就没有绝对的丑。

(3)文艺的目的是歌颂上帝

奥古斯丁并没有全面否定艺术,他所声讨是那些引起人的罪恶和虚幻感情的艺术,而好的艺术是值得发扬的。在奥古斯丁看来,歌颂上帝、为教会服务的艺术便是好的艺术,例如用诗歌赞美三位一体,用音乐来歌颂上帝。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的规范,也符合了当时社会情况,但经典的光芒永不会消退。

5、 托马斯阿奎那

(1)美的三要素

阿奎那认为,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所有的美都根源于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美托马斯美学的核心在于论证人如何认识、把握现实事物的美。他认为,美具有某些特征,是能够被认识的东西。而认识和把握美,主要还要依靠人的理智,不仅仅是感官。

托马斯对于美的特征,最关注的是比例和色彩的鲜丽。后来,他在“和谐”与“鲜明”之外加上“完整”,构成了“美的三要素”。也就是说“美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事物的完整或完美,因为凡是不完整的东西结果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所以具有鲜艳颜色的事物被认为是美的。”

此外,托马斯还说:“美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的,由恰当的秩序与精神的善的充裕构成;另一种则是外在的美,由物体的恰当的秩序以及属于这物体的外在特性的充裕所构成。”“我们称一个人的美,是由于他形体上有适合的比例和排列,和由于他具有明亮和鲜艳的色泽。因此,在另一意义上也可以设定,美的名称是指称所有事物具有的与其类型适合的那种清晰,无论精神的或物质的,它们都由适当的比例构成。”这里所说的比例,包括心灵和精神世界里的东西的比例和关系,事物与我们心中对于这个事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涉及艺术家心中的观念与作品形象之间的关系等等。

(2)美与善

在阿奎那看来,美与善相关但不相同。二者的区别是,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识,不涉及欲念。总之,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

(3)人与美

阿奎那认为,美感与生理快感是不同的,他们的界限是,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物只有生理的快感。

而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于爱:“愉悦的原因是爱,因为每一个人都为他获得所爱的事物而快乐。”但是,“每个人都爱美,肉体的人爱肉体的美,精神的人爱精神的美。”精神的美当然要高于物质的美。人们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所有再现或描绘某事物的人,是为了使某事物成为美的事物。”

6、 达芬奇

达·芬奇认为,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 ,美并不是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即美源于自然,要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美。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成比例。强调绘画中的比例和匀称等美学尺度。《蒙娜丽莎》就有一种和谐之美。

7、 荷迦兹

荷迦兹从感性形式方面论述了美,认为美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美的分析》。分析了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他认为物体形状的宏大,可以激起赞美和敬畏,产生一种崇高感。但表现量的大小,一定要避免过分,要适度,否则就会变得笨拙和可笑。他提出的美的原则,虽然没超出实用和形式美的范围,但对研究艺术美,对自然美的表现都很有价值。并提出了“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8、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主要源于“自身保存”本能,其心理特征是胜利感;美主要源于性本能和群居本能,其心理特征是爱。认为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可恐怖性;但恐怖的对象并不能真正威胁到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才产生自豪感、崇高感。博克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他认为审美客体有共同品质,审美主体也有共通感,人的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标准具有普遍性,因而审美趣味具有客观标准。博克对崇高和美的分析是具体而深刻的,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康德的美学观。作为经验主义者,他陷入了感觉论美学之中,忽视理性的作用,把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了顶峰。

9、维柯

维柯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发现,精神哲学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根源,但这种精神哲学不应该是形而上学,而应该是美学;把人类的认知创造原则引入美学,从而把它变为行动的美学,创造的美学;他还发现由于美的现象的普遍性,美学同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具有相关性,从而扩大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把它从囿于哲学一隅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1)诗的发生学。诗不是起源于理智,而是起源于感官。(2)想象的功能。想象的主要功能是比喻;还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诗性任务性格上。(3)想象和理性的对立。维柯认为美的本质是和谐。

10、康德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 “只能是主观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他提出审美也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生理的、利益的),审美快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它也不同于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

康德对美的分析:美具有没有目的又合目的的形式

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形式。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效应。在他看来,某人认为美,不是出于他的特殊情况或其私人的欲念和利害计较,而是认为产生这种愉快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其他的人也必然认为是美的。即所谓的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同感”。

11、谢林

谢林倡导浪漫主义美学意识,强化物质与精神的同一,反思了工具理性的霸权对人性的破坏;坚持对自然的诗意态度,实行艺术与美的分离,推进诗与思的统一,拆解了启蒙理论对人的外在自然与人的内在自然的工业化理解;通过神话的文化解读启示历史理性的回归与认同,以一种几近神学的立场追求人类生存自由与精神解放,批判了试图依靠绝对主体性实现生活世界自由化的乌托邦思想。可以说,直到谢林“才以一种方式存在有一种哲学历史,即历史本身成了绝对知识通向自身的道路”。谢林的美学重建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倡导思想走向实践、观念返回生活,引发了西方美学的现代性转向。

12、席勒

席勒的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他认为,要实现政治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席勒认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却根植于人性。席勒把艺术美归结为对自然的自由地表现。席勒认为,艺术的表现一旦经过概念就是一种对自然的描述,而不是表现,这样就是对自由的破坏,从而背离艺术美的基本特性,成为理智的认识。

13黑格尔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讲演录》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所下的定义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里面却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次,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再次,从主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黑格尔还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一切的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的运用,都是为了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精神,也就是意蕴。并以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艺术为例,说明各种感性形式都是宗教精神生活的显现。这一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美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作为形式,显现着理性的内容;第三,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14、叔本华

叔本华的美学观直接来自于他的意志论哲学。他的哲学不仅融合了柏拉图和康德两位前贤的思想,而且也吸收了印度佛教的理论。叔本华美学观的源泉,即他的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从其唯意志论哲学出发,为其哲学染上一层悲观主义的气息,但其美学思想确是积极的,作为意志的清新剂而出现的。可以说,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非是独立的,正如康德将判断力作为沟通感性与知性的桥梁一样,叔本华也将美学部分作为其哲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中介。从理念出发,叔本华的美学难免会有单一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即“绝对美”的观点,可以说,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仍旧存在传统美学观的影子。

15、尼采

尼采认为美是“外观的幻觉”。对尼来说,世界总是处于无休止的生成变化之中,漫无目的,在人生中,必须有一种新的美化的外观,以使生气勃勃的个体化世界执着于生命。尼采在自然人生中找了艺术:“艺术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尼采在对美感分析时认为,美感是一种错觉尼采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美,人之所以在原本并不存在美的世界上谈论美,是因为有了人,世界才有了美。尼采还认为“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

尼采认为,艺术的起源在于各种非理性的状态,主要是性冲动、醉和残酷三种因素在人的身上占据优势,于是通过吴赋予事物以诗意的日神状态而进入物我合一的酒神状态,从而使肉体的活力横溢。尼采一再强调审美状态与性冲动的不可分,他认为在原初的“艺术家”身上占据优势的三种主要因素中的其他两种——性冲动和残酷。尼采把追求完美的世界视为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最初的原动力是性冲动,他在美学领域中所谓的酒神状态的醉是从这种最初的原动力发展而来,并且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性爱所造成的陶醉,会形成一股强有力的艺术力量,其效果不仅在于感情上的变化,而且在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强大的变形力量。因此,性爱为艺术奠定了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16、克罗齐

克罗齐认为,美的根源在心灵。“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美的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这种直觉先于理性,先于概念而产生,与理性与概念无关,是孤立绝缘的现象。所谓“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认识”。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17胡塞尔

胡塞尔所创现象学影响深远,他对艺术问题的思考不可能是泛泛而谈,必然有其深刻性及其深远影响。在胡塞尔看来,艺术离不开想象“艺术是一个被构成的想象领域。”在胡塞尔看来,想象是最为基础的意识行为之一,它与感知是现象学意识分析的核心概念。想象的“乏现实性”使它与感知区别开来。但也正是这种“乏现实性”,使想象与幻想、幻觉或梦幻相混淆,人们在日常用语中常将幻觉、幻想、梦幻称之为想象,“直到十七世纪以前,想象还几乎一直是幻想的同义词。”

18、海德格尔

在美学问题上,他追溯到根本没有美学概念,在他看来根本就是一种审美化生存的希腊艺术时代,并把存在的真理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在本源上就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存在之真理的显现。

对海德格尔来说,艺术就像我们的存在一样既是如此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又是那样的晶莹剔透、近在咫尺,艺术作品既建立一个世界,又锁闭一片大地,艺术的真理就是世界与大地的持续性争执。在海德格尔那里,美学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对作为存在之真理显示的艺术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对传统美学的批判。(2)农妇的鞋、梵·高的画与艺术真理的存在论阐释。(3)语言、诗与“诗意栖居”的存在论美学

19、茵加登

茵加登认为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存 在和纯意向性的客体。他认为审美经验是发 生在欣赏者欣赏或阅读的过程中,人们观照 审美对象后让审美经验产生“预备情绪”, 这样才形成审美对象。茵加登的美学是系统 论的科学方法,他突出欣赏者能够能动地参 与艺术作品的创造,并对解释学美学和接受 美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20、杜夫海纳

杜夫海纳对审美经验的思考,始终建基于富有主体间性意义的审美知觉意向性上,在共时往返于审美经验活动的两个相关项——审美对象及审美知觉之间的“现象学循环”中进行。他着重考察的是在这种循环描述与相互阐释的语境下,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相遇对话、交互生成、你中有我、水乳交融的关系和主体间关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主体间性思想。这一思想又是在审美知觉意向性的思维模式之内,通过三个层层深入的关系维度和逻辑阶段渐次展开的,体现出深刻而多元的思想内涵与理论维度。

21福柯

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他对数千年来已经异化了的人性最深入的研究。"生存美学"的核心是"关怀自身",强调重视自我,重视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重视身体体验。"生存美学"内涵是生活美学,重视现在美和生存风格的选择,提出"生活是艺术品"。"生存美学"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自身的自由和实践自由同等重要。福柯的"生存美学"指引人类走出异化的沼泽,寻求自由的人生。

22、伽达黙尔

伽达黙尔的哲学诠释学是在西方诠释学传统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他认为人类的诠释学经验有两种:一种是以使用为目的的日常生活经验,另一种是不以使用为目的经验。后者成为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的起点,并认为这是存在与人类意识结合的基础。伽达默尔着重从美的本质、美与真的关系、美与善的关系以及艺术经验对于美的构建等角度,阐发其诠释学美学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a7d78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2.html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