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中考阅读专题之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专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8-09-09 18:00: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语文中考阅读专题之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专题(含答案)

教学目标

1.明确中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2.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熟悉中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诵读积累:完成下列填空

1.成语中有很多意思是相似的,下面就是几组相似的成语,请你试着填一填。

①( )( )从戎——弃文就武

②一盘( )( ——乌合之众

③杞(qǐ)人忧天—— )( )自扰

④滔滔不绝——口若( )(

⑤寸步不离—— )( )相随

⑥半斤( )( ——不相上下

2.诗句默写

①颜真卿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②《长歌行》中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是

③写出崔颢《黄鹤楼》诗中的颈联

④崔颢《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怀乡的诗句是

导入学习:由上次课后练习讲解导入学习

一、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里的“感人的形象”在小说中指的就是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段。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

(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

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分析《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原来是贪玩幼稚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他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使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他忽然间长大了,懂事了。

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的故事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沦陷,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原因。

(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1.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如《故乡》中写闰土的肖像变化:

“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土的外貌变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2.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点。

3.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如《范进中举》中当范进送给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的表现:“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回去,往腰里揣……”这四个动作写尽了胡屠户爱财如命的市侩性格。

4.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在听说了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内心独白:“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这些心理活动,展示了他对祖国语言“失去了才觉得珍惜”的心理,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是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神态、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这都需要我们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慢慢领悟。

三、人物形象分析常见的题型

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4.分析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5.根据句子或者段落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四、链接中考

(一)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阅读《扳着手指头数到十》,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要回单位上班。其实也没啥东西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一双新布鞋。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苕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白天狐狸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爹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说:“爹,你几时回来?

  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就去了。

  我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十天。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儿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途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了三个十,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有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到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用泥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我便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咋还不回来?我的小狗已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咱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娘也并不识字,她记日子的办法和我一样。

  日子过得很慢。

  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拿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

  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还多了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三十四个半边,刚好三十四天呢。”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了言:“狗娃,你是不是偷了娘的鸡蛋?我就揣摩着不对劲,数来数去咋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里烧着吃了。

1.问题: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有浓浓的亲情,但各有个性,试分别说明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狗娃:

娘:

爹: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性格的题目。概括人物的性格,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的刻画等方面来分析(方法见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中的(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这篇微型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用几个细节来支撑整篇小说的构架,抒写人间的真情。如狗娃通过捏泥狗的方式来计算爹回来的时间,这体现了他的天真、可爱;“我便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这一细节,体现我对父亲的爱(方法见(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中的第1点)。这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应从细节描写中分析出来。

答案:狗娃:天真、幼稚、调皮、可爱、诚实、爱父母。娘:善良、勤俭、朴实。爹:充满亲情、乐于助人、朴实厚道、勤劳爱家等。

(二)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阅读材料见《扳着手指头数到十》

2.问题:狗娃偷泥,偷偷多做小狗,还偷了鸡蛋烧着吃等细节,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作者将狗娃盼爹回来的那份亲情、那颗童心写得很感人。<方法见(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中的第1>。狗娃“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他用泥捏小狗计数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他招供“那个鸡蛋是我偷的”,几个“偷”字,让这个孩子活灵活现站到了读者前面,以上这些词句足以看出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个性的功力。

答案:细节描写刻画了狗娃盼爹回家的急切心情,折射出了童心的幼稚和纯真,流露亲情方式不乏笨拙和顽皮。细节描写使狗娃的个性更鲜明,文章更富生活气息。

(三)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盼望

海子妈从村长家出来,细脚伶仃的瘦腿在窄窄的土路上迈得特别轻快。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海子妈手中紧紧地攥着一封信,是海子从部队寄来的。海子当海军已两年,新兵时来信很勤。第二年成了老兵就懒惰了,有时两三个月来一封信,有一次,还把给战友的信装错信封寄回了家。海子妈把沉甸甸的信捏了个遍。

海子妈路过自家的油菜地也没顾上看花开得繁不繁,只是疾步往家里赶。

其实,家里这会儿没人。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海子爹在镇上的小学当民办教师,还没放学。但海子妈还是一步比一步走得急,她要让老头子一进门就得到这个喜讯。她知道,老头子盼得厉害,虽然每次她一念叨海子该来信了咋还不来时,他总是平平淡淡地说:来了来,不来罢。但她还是发现,好几次老头子对着相框子里的海子呆望。那张相片是海子年前探亲时带回来的。那天海子的男女同学挤了一屋子,其中一个叫娅妮的闺女长得真水灵,像画里人似的。

院子里芦花鸡在和煦的阳光里打盹,翅膀左一撑右一撑的,栽不倒,撑不醒。海子妈一进门,就径直从堂屋的柜子上抱下那只盛放信件的匣子放到院子的石桌上,里面共有16封信,全是海子的。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时间一长,她几乎能准确地复述出匣子里任何一封信的内容。

海子爹还没回来,海子妈一时激动得不知该干啥。她先是把信展展地放在匣子最上头,忽而觉得不妥,又把信放到桌子上,但又害怕风吹跑,就又放回到匣子里,最后还是觉得揣在身上保险,就把信塞进了热热的怀里。

太阳上了房脊,芦花鸡的影子在阳光下浓缩成巴掌大的黑团。海子妈一下子想起是做午饭的时候了,海子爹喜欢吃手檊面。面要宽,醋要重。辣子要旺,他一气儿能吃两海碗。当年海子爹可是十里八村的俊后生,想跟他好的姑娘们差点儿挤破了头。她就凭擀得一手好面赢得了他的爱情。只是现在孩子们大了,她身子骨也才老了,一般海子爹是没有机会享受口福的。

海子爹一进门就闻到了油泼辣子的香气,当下饥肠辘辘。一边洗手一边问:老婆子,今儿遇上啥喜事啦?

“你估。海子妈把表情装得平静,边说边将辣子、醋往桌上端。

海子爹猜了几下没猜到,就从锅台上抱起一碗面吃起来。海子妈上前把碗口一捂:先念信,先念娃的信!

一大口面把海子爹噎了一下。他接过厚厚的信封正正反反仔仔细细端详了一遍,眼圈就发红了。这几天他老梦见海子,在枪林弹雨中海子受了伤,他和海子妈去扶海子,可海子不理他们,跟着那个叫娅妮的姑娘走了。这个梦折磨着他,但他不敢说给老伴儿听。

拆开信,信封里有好几张照片,蓝莹莹的海水,雄伟壮观的军舰。海子站在战舰上咋看咋英武,咋看咋帅气。海子妈的热泪沿着满脸错乱纵横的皱纹落在了相片上。她没有见过海,但照片使她一下子相信海的确是个美地方,倏然间她感到老头子给娃取海子这名字很有文化。

海子爹展开信陡然有些惊慌,密密麻麻的字迹他却支支吾吾念不出音来。

“念,快念呀,别光顾自个儿高兴。海子妈等得有些焦急。

海子爹微微打了个寒颤,高声而动情地念了起来:亲爱的爹、妈,孩儿在部队一切都好……”念完长长的信,海于爹已经泪流满面。

第二天,海子爹一大早去了学校。海子妈还想听海子的信,就叫隔壁刚刚初中毕业的栓娃给她念,栓娃照着信一字一句认真地念了起来:亲爱的娅妮,我在部队很想念你……”

3.问题:你觉得海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对他作出中肯的评价。

解析:小说中,海子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可以在文中的相关情节中去分析他。<方法见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中的(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读者主要从小说的几处插叙中对海子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处的插叙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海子第一年勤写信回家,第二年就懒了,我们便可以知道海子随着当兵时间的延长,对家庭已淡忘;二是把给战友的信装错信封寄回了家,可见他是一个粗心的人。第二处写海子探家的情景,特别提到的是一个叫娅妮的闺女,这为后面海子记得给女朋友写信而不记得给父母写信作了铺垫,从而我们又可读出海子对父母的淡忘。

答案:海子原本能常给家里写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淡忘了父母,淡忘了家庭,关注爱情而忽视了亲情,并且做事又粗心大意。

(四)根据句子或者段落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见《孔乙己》选文,“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4.问题: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方法见(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中的123

人们取笑孔乙己,他除了搪塞支吾、一副假斯文的样子,他最怕揭他的短,不肯承认现实,通过狡辩来遮掩事实,说窃书不是偷,这表明了他的自欺欺人、迂腐。

一个“排”字,写出孔乙己这时拿钱买酒的得意神气,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取笑他的被打,取笑他的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就要在他们的面前显阔气,也聊以自慰,这里体现了他的死要面子,迂腐。

答案:由文中第一句他在窃书和偷书上进行争辩,体现了孔乙己的一个迂腐、自欺欺人;第二句中的“排”,写出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的炫耀,体现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

五、实战练习

(一)文具盒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的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嗒扑嗒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是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选自《美文精粹》)    

  1.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你怎么评价小说的主人公“英”?

 

  3.面对红毛衣和文具盒,“母亲”和“英”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理解她们的选择?

4.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5.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作简要说明。

答案:

1.村里来了一批城里人捐赠的物资,英毅然选择了一个塑料文具盒后来,英考上中专,去市里上学,结识了新同学--文具盒的捐赠者丽,她给母亲写信表达了她想要一件红毛衣的愿望。

2.当初的“英”心地单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读书改变现状。希望达成以后,女孩爱美的天性显现出来。

3.母亲“毫不犹豫”地看中了红毛衣,英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母亲是非常现实的,她对生活已不再抱任何幻想,她的观念也比较陈旧,不主张女孩子读书。英能够毅然选择文具盒,表现出她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也正因为这样,她最终走出了大山。

4.比喻朴素,富有农村地域特色,切合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艰难。

5.作者采用的是白描的语言,语言非常简练,甚至连说话人后面的引号都省去了。比如:“英听了,眼泪就扑簌扑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用拟声、比喻的手法来写人物的伤心,如在眼前

(二)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死掉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14)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2)

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3)

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2)

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什么?(分)

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3)

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2)

答案:

1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2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分别写出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4这样层层蓄势,来表现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5是一个认定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

6。(言之有理即可。)

(三)(2008年贵港市中考题)

小巷(贾平凹)

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原住着一群瞎子。他们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这个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他们的交通工具依旧是一根竹棍。笃笃,笃笃,神奇般的竹棍,再不长叶,也不生根,却是他们的神经和眼睛,在两边工厂院墙高高的相夹的几百米的甬道里,他们步步往里走。甬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他们似乎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是不存在的。

  窄窄的小巷,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一年,两年,大人不到那里去,小孩也不到那里去,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飘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今年春天,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突然,这条窄窄的小巷口,拥满了人,都在看那墙上的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盲人按摩所。

  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都在传说:这群瞎子并没有默默地死去,几年里默默地学成了按摩术,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症。

  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是很多的。病急乱投医,就有人进了这窄窄的小巷。一个,两个,十个,八个……瞎子们果然在那里备有按摩室。他们一次一次按摩得满头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到病情减轻,终究痊愈了。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赶来,从小巷往里走,弯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世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知道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一个什么世界? 

  不久,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他们都好了。那里是一个修理的世界,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小巷里的草一天天踏下去了,又露出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但是,他们都在奇怪:这巷道里,那病房里,全挂满了电灯,黑夜里在亮着,白日里也在亮着?

  “黑夜和白天于我们都是一样的。”瞎子们说。 

  “那怎么会一样呢?”

  “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

  “那你们能看见吗?”

  瞎子们却笑到了:

  “请问,你的眼睛能看见你的眼睛吗?”

  “不能。”

  “是的,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了。”

  这灯就一直这么日日夜夜地亮着。

  日日夜夜,患者从这窄窄的小巷往里走。他们沐浴着灿烂的灯光,一直往前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1.阅读选文后,在下面补全故事情节。

小巷盲人被人遗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巷盲人正在巷道里挂满点灯 

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还富有哲理。请你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里是一个修缮的世界,修缮师就是一群黑暗的精灵。

3.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分析小巷盲人是性格特征。(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文章以“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结尾,谈谈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5.盲人为什么要在白天黑夜都点灯呢?

答案:

1.小巷盲人开按摩所轰动全城 ——小巷盲人按摩治好很多人得病 

2.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生动抽象地写出小巷盲人成了能治病的推拿师,

③对小巷盲人充分赞誉之情 

3.①意志刚强,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却默默学成推拿术。

②劳动认真,他们一次一次推拿得满头大汗。

③热爱生活、乐观,把灯比作本人的眼睛,给别人也给本人带来希望。 (意对即可)

4.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在内容上夸张小巷环境依旧,但人的精神容颜巳发生改变,表达了对盲人的赞美之情。 

5.因为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行动来解除病人的痛苦,通过他们积极乐观精神给人们带来希望。

2007年南宁市中考题)

樱桃树下(谭延桐)

那是一颗很大的樱桃树。正是它最骄傲的季节,上面自然缀满了红玛瑙一样的樱桃。一大群孩子,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早就发现了它的存在了,因此,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它的周围就围满了孩子。他们全像仰望星空一样地在仰望着它。可不是么,此刻,那些樱桃多像亮亮闪闪的星星呵,谁不喜欢星星呢?看上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很激动,就好像那些樱桃马上就要自各儿跑到他们的嘴里似的。可谁都知道,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又何况这是比馅饼还要好看还要好吃的樱桃呢。

樱桃,樱桃,

甜美的樱桃,

像火焰在燃烧,像星星在闪耀。

烧着了少年的心

也照亮了他们年轻的微笑……

不知何处传过来的歌声一撩拨,有的孩子就开始急不可耐了,一跳一跳的,恨不能跳到和那些樱桃一般高的高度去。当然了,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这道理谁都懂。如果着急有用的话,遇到类似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可就多了),大家就都会用着急来解决了。那,这个世界上还要平静、从容、沉着、勇敢、胆识、智慧和力量干什么?那些着急的孩子显然是不知道这些的。他们只管忙着着急了,哪里还管得了这些呢!

就在这说着说着的当儿,一只熟透了的樱桃便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一个少年的头上。那个少年刚要开口大骂,便又一下子止住了,因为这一刻他终于看清楚了,砸在他的头上的并不是一种厄运,而是一种好运。好运就是砸破了他的头,他也会乐意,他也会高兴死的。于是,他就笑了,并赋予了笑一种很明亮的涵义。他的笑,转瞬便引来了许多的嫉妒。有一个少年怒气冲冲地对他说,丢了,赶快把它丢了!你忘记老师是怎样对我们讲的了?不劳而获是最可耻的,你忘记了吗?那个少年紧紧地攥着那颗樱桃,就像是攥着自己的命似的,坚决不丢。我让你不丢!那个嫉妒他的孩子猛地推了他一下,猝不及防,他也便倒下了,樱桃滚出了老远。他的来之不易的好心情也跟着倒下了。看得一清二楚,许多的疯了一样的脚正在他的倒下了的好心情上踩来踩去呢。

趁别人踩来踩去的工夫,有一个孩子就已经爬到樱桃树上了。他坐在一个树杈上,旁若无人地摘着樱桃,吃着樱桃。那架式,就仿佛他是一个君王似的。别人才不管他是不是君王呢,别人只关心那些樱桃能不能落到自己的手上。于是,说着说着,一些不大不小的石头就飞到了他的头上,像子弹一样,嗖嗖作响。一看这架势,他就赶快下来了。他的小小的脑袋可对付不了那些张牙舞爪的子弹,何况又是那么多的从来就不长眼睛从来就不讲道理的子弹呢。下来了,按说也便应该没事了,可是,有一只拳头代替那些子弹,落在了他的脑瓜上:你吃够了是吗?你吃够了,下来了,为什么就不给我们大家伙儿也摘一些下来呢?啊,问你呢?有福同享,你忘了这句话了吗?你忘了吗?你这自私自利的恶鬼,不揍死你才怪呢,不揍死你就对不起你!

这时候,有一个少年不知道从哪里悄无声息地弄来了一根长长的竿子。趁他们还在争着吵着打着骂着的空儿,便开始打樱桃。不一会儿的工夫,樱桃便落了满满的一地。大家抢啊抢啊,几乎是抢破了头。他打完了,大家也便抢完了。他的手里空空荡荡的,连一颗小小的樱桃也没有。他叹了一口气。那口气的意思好像是说,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自己摊上了好运没有用,有爬树的本领也没有用,我千辛万苦找来了一根结实的竿子也没用……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怎么会是这样呢?没人注意,他的眼中那两颗比樱桃还要大好几倍的大大的泪珠。那是两颗被迷惘放大了的迷惘的泪珠。

那是一棵很大的樱桃树。现在……

……没人注意,他的眼中那两颗比樱桃还要大好几倍的大大的泪珠,是两颗被迷惘放大了的泪珠。

13.从全文看,孩子们得到樱桃的方式有三种,它们依次是:(4)

被熟透的樱桃打中脑袋

14.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在句中的作用。(4)

(1)那个少年紧紧地攥着那颗樱桃,就像是攥着自己的命似的,坚决不丢。(2)

(2)许多疯了一样的脚正在他倒下的好心情上踩来踩去呢。(2)

15.联系上下文,对下面两段文字作简要赏析(可从描写方法及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4)

(1)他坐在一个树权上,旁若无人地摘着樱桃,吃着樱桃。那架势,就仿佛他是一个君王似的。(2)

(2)你吃够了是呜?你吃够了,下来了,为什么就不给我们大家伙儿也摘一些下来呢?啊,问你呢?有福同享,你忘了这句话了吗?你忘了吗?你这自私自利的恶鬼,不揍死你才怪呢,不揍死你就对不起你!(2)

16.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好的文学作品,在结尾时都会给人送上一个“标点符号”,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还有的是“……”。认真品读文末画线句子,并联系具体的故事情节,说说本文送给读者的是一个什么符号,并陈述理由。(4)

我认为本文送给读者的是一个 号。理由是

参考答案:

()13.爬树摘樱桃(2) 用竿子打樱桃(2)

14(1)“攥”这个动词,表现了少年用手紧握樱桃,害怕它被抢走的紧张心情。(2)“疯”这个词写出一群孩子嫉妒、凶狠,用脚乱踩的失控状态。(写出词的含义1分,表达作用1)

15(1)运用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的方法(1),写出一个孩子攀缘上树,洋洋得意吃着樱桃的情景(1)(2)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1),写出一个孩子假借“有福同享”的名义,殴打、教训另一位上树摘食樱桃的孩子的咄咄逼人的架势和蛮横的态度(1)

16.本题共4分。第一空选择“。”“?”“!”“……”均可得1分。 第二问得分要点:涉及相关情节1分,抓住关键语意“嫉妒”“以有福同享的名义教训他人”“自私”“迷惘”等阐述理由2分。表达不连贯,不能自圆其说的酌情扣1分。

(五)大师的错误

  大师在舞台上跳得如火如荼,观众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无聊人却无聊得直打哈欠,终于看不下去了,决定找点事情做做,拉了拉邻座的衣服。

  “做什么?”邻座陶醉在大师的优美舞姿之中,非常反感别人打断他。

  “你没有看出来吗?”无聊人故作神秘。“看出什么?”邻座极不情愿的把目光从舞台上转移到无聊人的脸上。“你真的没有发现吗?大师刚才跳错了……刚才那个动作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他却那样跳……”无聊人一边故作深沉的点评着,一边做着动作,很内行的样子。

  “你不要乱说,人家可是大师……”邻座嘴上虽这样说,但目光还是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舞台,眼珠子瞪得老大,很快他的表情由凝重变成了欣喜:“哎呀!哎呀!你还真说对了,大师真的出错了……不过,那个动作也不是像你说得那样做,他应该这样做才对。”邻座边说着边比划着。

  “不不不……我做的才是对的!”无聊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你那是错的,应该这样做!”邻座也很固执……于是两个人比划着争执起来。

  争吵声影响了后排的观众,他伸过头来非常生气地批评道:“你们在吵什么,自己不好好看,还影响别人。”“大师跳错了!”无聊人忙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他,“对对对……我也发现了!”邻座唯恐落后,连忙接过话题:“但是他做的动作也不对,大师应该这样跳才对!”

  “怎么可能呢?”后排将信将疑的抬起头,仔细观察着大师的表演,很快就发现了毛病,激动不已:“真的嘿!”无聊者和邻座连忙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后排,希望他能够站在自己这一边……

可惜,他们都失望了,后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你们做的动作也是错误的,这个动作应该这样做才对!”后排边说着边摆出一个姿势。前排两人同时予以反击“不!你是错的。”“我做的才是正确的。”

三人谁也没能说服谁,争执得面红耳赤……周围的人受不了了,一大堆脑袋围了过来,愤怒的目光直射三人!三人尴尬的解释着:“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就是发现了大师的一点错误而已!”“哦?”大家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全都死死盯着大师找错误,

当然他们都没有失望,大师的错误在大家挑剔的眼睛里变得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的心目中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正确姿势,所以新的矛盾不断产生,争执的范围越扩越大,终于席卷了整个剧场,再没有一个人去观看大师的表演了,人人都扯着喉咙坚持自己的意见。

  大师被台下的混乱惊呆了,手足无措的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的表演出错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言语中满是自豪!

  大师很是恐慌,战战兢兢的走下舞台请教。“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我先说!——你刚才的那个动作应该这样做才对。”无聊者挤出人群,仔细做着示范,比舞蹈老师还专业。大师一边做动作一边琢磨,似有所悟得点点头。

  邻座生怕大师学错了,忙大声反对:“他也错了!应该这样才对!”说完演示了一遍。大师照着做了,也觉得很有道理。

挤不进圈子的人不乐意了,他们推着嚷着往里挤,剧场顿时乱成一团,大家为了坚持自己的真理大打出手……

  忽然,一声尖叫把大家惊醒,只见大师躺在地上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号啕大哭道:“天啊!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再也不能跳舞了!”

1.文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尷尬: ( )

(2)挑剔: ( )

2.这篇小说是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3.跳舞大师跳舞的技艺如何?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例子来说明。

4.这篇小说刻画了众多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理由。

5.文章的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说说下面人物的言行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

格特点。

(1)“你没有看出来吗?”无聊人故作神秘。……“不不不……我做的才是对的!”无聊人坚持自己的意见。

(2)大师一边学着一边琢磨,似有所悟地点点头。……大师照着做了,也觉得很有道理。

6.你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忽然,一声尖叫把大家惊醒,只见大师躺在地上手舞足蹈不能自

已,他号啕大哭道:“天啊!我控制不住自己了,我再也不能跳舞了!”的含义?

7.现在生活中,像无聊人这样的人应该很多,像大师这样的人也不少,你读了以后,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分别对小说中的无聊人大师说一句话,表达你内心的想法。(每句话 15字左右)

对无聊者:

对大师:

答案:

1. gangd (神色、态度)不自然。  tiao t1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2.大师的错误

3.大师跳舞的技艺很高超。如观众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邻座正陶醉在大师的优美舞姿之中”“邻座极不情愿地把目光从舞台上转移到无聊人的脸上等可以看出。

4.主人公是大师。因为本文虽然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无聊人及其他观众的表现,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衬托大师而设置的,正是因为无聊人及其他观众的影响,使大师无所适从、失去主见,最后丢失了自我。

5.(1)表现出无聊人的无聊、固执(2)大师谦虚却没有主见

6.大师在众多无聊者的说教下无所适从,迷失了自我,无法再跳出优美的舞蹈。

7.主要从劝说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示例:对无聊者一一少做些无聊的事,

重别人的劳动。对大师一一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2c992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5.html

《部编语文中考阅读专题之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专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