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发布时间:2018-06-30 12:58: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现在又简化为。)。)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等是较古的字,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现在又简化为。)。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等字代替了。要知道,所移交给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 弟悌 间间 说悦 孰熟 竟境 队坠 涂涂 赴讣 冯凭 贾价(注:等是《说文》新附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铉等校定《说文》,增补400多字,分别附在有关的各部之后,其中大都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便是所谓新附字。) 属嘱 厌餍 县悬 陈阵



  b.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戚 反返 错措 卷卷 尸尸



  一般人常常以后世所习用的字去衡量古书中的字,以为上面两组中的第二个字才是正字本字。譬如说,人们总以为先有一个字作为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字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上古没有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为经。许慎《说文》没有收字,这说明许慎时代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凡是《说文》所不收的(a类),文字学家们都承认是后起字(今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前的文字学家们由於迷信《说文》,对於《说文》所收的字(b类),不但不敢认为是后起字,反而认为是本字,同时认为第一个字是假借字。例如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它假借为;而在字条下说:经传皆以舍为之。既然皆以舍为之,可见才是本字,显然是后起字。又如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以旨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字下说口味之也。又因字经常用作何尝未尝,所以人们又在字旁边加了个意符,用来表示尝滋味。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尝君之羹这类的用法发生误解。其实字的历史很短,所以一般字典没有收录,最近汉字简化,又把它给简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后起字。



  我们对於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从前有些文人专写本字,不写后起字,那是应该批判的。



  2.异体字



  异体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我们知道,文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所以在字的形体方面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在古代,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那是难免的。例如:



  弃弃 齐赍 睹睹 厩廄 诒贻 谕喻 鸡鸡 蚓螾 照照 凭凭 罪罪从前文字学家们根据《说文》,把异体字分为正体、变体、俗体等。《说文》所载的,被认为正体;《说文》所不载的,被认为变体或俗体。这种分别往往是武断的。



  异体字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是会意字,是形声字;是会意字,是形声字。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从攴束声的,变成了从力束声的。从欠的,变成了从口的。从糸的,变成了从衣的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线从戔得声,而线却是从泉得声了。从夸得声,后来改成从库得声了。



  四、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惭惭和和鹅鹅鹅等。有的只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又写作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例如谕喻,先秦两汉都通用: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论语·里仁)



  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谊追伤屈原,因以自谕。(汉书·贾谊传)前三例中的都是懂得、晓谕的意思,后二例中的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字通用。但到了后代,诏谕晓谕不能写作,而比喻也不能写作。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第一,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例如,就放置这一意义说,二者相通,可是还有一些别的意义是所没有的,况且这两个字的古音也不一样,所以不是异体字。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字,例如



  第二,有些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把它们看作异体字。例如,雕的本义是鸟名(又写作雕),雕的本义是雕琢、绘饰,凋的本义是凋伤、凋零。在《说文》里,它们是分为三个字的。由於它们是同音字,所以在某一意义上常常通用。拿雕字来说,雕饰的雕可以写作雕,《左传》宣公二年:厚敛以雕墙,一本作雕。雕琢的雕更经常写作雕,例如《文心雕龙》、雕虫小技等。至於凋伤一义,上古也曾写作雕,例如《国语·周语》:民力雕尽,但后来就不通用了。拿雕字来说,它曾经和凋伤、凋零的凋通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本作雕;《荀子·子道》:故劳苦雕瘁而能无失其政,就写作雕;但后代也很少这样通用了。再拿凋字来说,它的意义最窄,只表示凋伤、凋零,不能表示雕刻、雕饰。而凋和雕都不能表示雕鸟的雕。由此看来,这三个字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不是异体字。其他像游和游,修和修都是这样。



  第三,有些字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例如相通,《论语·雍也》:今也则亡(如今就没有了)。但并不是所有用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后来这种用法只限於亡何亡虑等少数固定形式。又如,在买酒或卖酒这个意义上是相通的,看来似乎像异体字,可是酤的对象只能是酒,而沽的对象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东西。意义广狭不同,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异体字。



  3.繁简字



  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乱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既要掌握简化字,又要掌握繁体字;因为一般古书都用的是繁体字(注:为了便於学习,我们在本书后面附有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以供查阅。)。学习繁体字,要注意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第一,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要把繁体字记住就行了。例如:



  爱:爱 罢:罢 办:办 达:达 递:递 矾:矾 茧:茧 籴:籴 窃:窃 灶:灶 隶:隶 粪:粪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例如:



  当:当当 尽:尽尽 罗:罗罗 坛:坛坛 干:干干干 台:台台台台第二,有些简化字是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例如:



  舍:舍 古今字。



  荐:荐 古通用。



  夸:夸 古通用。



  踊:踊 古通用。



  启:启 开启的启本作启。



  网:网 网是网的本字。



  气:气 气本作气,饩本作气。



  礼:礼 古异体字。



  粮:粮 异体字。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今天简化,只是选择了笔画较少的,放弃了笔画较繁的。我们切不要以为现在的字在古代都该是,现在的字在古代都该是。这样,反而是弄错了。



  第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简的。这就是说,在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之后,混为一个了。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现在简化字所代表的那个词义去解释古书,就会发生误解。现在举些例字分别加以说明。



  (1)后后 在先秦少数古籍中曾以,但不普遍,后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君主皇后的意思,决不能写作。《孟子·梁惠王下》:书曰:蹊我后,后来其苏两个字都是指商汤而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中的,也是指君,这些字决不能写作



  (2)适适 在古代汉语中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字。kuò,适音shì。《论语·宪问》:南宫适问於孔子曰......”这里不是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这种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的区别,就会弄错了。



  (3)征征 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在征赋(税)的意义上有时相通之外,决不混同。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征是证验、征兆、征辟、征求;又是音乐中的五声之一(用於这个意义时读zhǐ)。像《论语·八佾》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中的,决不能写作;《战国策·燕策》中的为变征之声,决不能换成。反过来看,《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中的,不能改作;《周易》的征夫不复,也不能写作征夫



  (4)余馀是第一人称代词,是剩余的意思。在古籍中两个字如果都写作,或都写作,许多话就会无法解释。如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中的,如果换成余马就不通了;杜甫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诗句,如果把换作,那就成了尽我的杯了。



  像这种情况还非常多,我们只能举其一隅。总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懂得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这种分合关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a71afe941ea76e58fa0461.html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