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生)

发布时间:2011-03-09 08:5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过秦论》导学案

主编:张新锋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

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法:巩义中学四步骤八环节

具:多媒体

时:2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第一课时

一、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

(一)自学释疑

1、生字

孝公既

篱( 俯首颈(

滑( 瓮牖 )( 度长大(

弩( 同列( 一夫作 蹑足伍(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2)合从缔交

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

5)倔起阡陌之中

6)赢粮而景从

7)百有余年

(二)探究解疑

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3、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4、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之外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流血漂

4)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5以为桂林、象郡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

(2)赢粮而景从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6)追亡逐北

7)却匈奴七百余里

8)约从离衡

9)外连横而斗诸侯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会盟而谋弱秦

12)以弱天下之民

13)以愚黔首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

2、课堂小结

四、拓展练习

将课文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

(一)自学释疑

1、讨论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二)探究解疑

1、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

2、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

3、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

4、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

5、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1)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收天下之兵

⑥聚之咸阳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

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课堂小结

四、拓展练习

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是因为“仁义不施”而迅速灭亡的?举例说明?

拓展阅读

  1.荐读《途经秦始皇墓》和《焚书坑》

途经秦始皇墓

许 诨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提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诨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墓仿佛一座山一样,给人“龙盘虎踞”之感。眼前的高坟正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俭仆,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末句的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荡开了笔墨,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提示: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焚书坑儒,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不读书”的刘项而能灭亡“焚书”之秦,揶揄调侃之中,包含极为辛辣的讽刺。

教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7a202c2af90242a895e573.html

《《过秦论》(学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