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我的牙齿

发布时间:2020-08-21 15:48: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班探索性主题活动

主题名称:我掉牙了

主题内涵:

大班上学期末,班里便有个别孩子开始换牙了,当时,就有不少孩子感到很奇怪:无缘无故的牙齿怎么会掉呢?为什么我们的牙齿就没有掉呢?到了大班下学期,换牙的孩子越来越多,因此,常会听到孩子们在谈论着“我又掉了一颗牙。”“我都掉了6颗牙齿了。”“婷婷的门牙都掉了。”“我昨天去医院拔牙了。”……都是关于牙齿的话题。同时,结合园探究性主题活动的展开,让孩子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敢于探索积极探究,并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尝试自己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牙齿”的主题开始渐渐地展开了。

主题脉络:

活动一 综合活动《我的牙齿怎么了?》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自己牙齿的情况,如是否换牙、有否蛀牙等;

2、 学习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

活动准备:

人手一面小镜子、黑板、记录笔、掉牙和没掉牙的标志、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说说我的牙齿

结合刚刚结束的蛀牙检查,请孩子相互说说自己牙齿的情况:有否蛀牙、有几颗蛀牙等。

二、看一看,说一说:

人手一面镜子,进行观察与讨论

—— 医生刚刚给我们进行了牙齿检查,现在我们也来当牙医,看看自己的牙齿。

——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牙齿掉了呢?(换牙)

三、统计:

1、 出示掉牙和没掉牙的标志,分别贴在两张记录纸上;

2、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

3、 分别统计掉牙和没有掉牙的人数。

四、延伸:

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自己的牙齿情况、换牙情况,如果这些小朋友(没有换牙的)也开始换牙了,请你们在统计图上进行修改调整。

活动延伸:

制作“换牙统计图”,便于孩子直观了解自己以及同伴的换牙情况,并可以根据自己牙齿情况进行调整。

活动情况概述:

本次活动是在刚刚进行完“蛀牙检查”之后,因此孩子对牙齿的讨论尤其热衷。老师给了孩子一段自由谈论时间: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相互看着牙齿,谈论着掉牙的感觉;讨论着刚刚医生检查出来的蛀牙数量,交流着自己的牙齿蛀了的猜测原因……很是热闹。

在充分讨论后,老师便提出进行“我掉(换)牙了”的统计,当一出示两张“标志图”时,孩子就理解怎么做了,分别在适当的记录纸上写下了名字,最后一起统计出了掉牙和没有掉牙的人数。

活动反思:

老师特意将统计图张贴在大镜子上,让孩子随时有机会可以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牙齿,了解自己牙齿的情况。这次活动是孩子第一次有目的地去关注、了解自己的牙齿,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进一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牙齿,尝试了解牙齿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 观察活动《我的牙齿》

活动目标:

1、 仔细地进行观察,尝试发现自己牙齿的特征;

2、 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

镜子、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上次,我们像牙医一样检查了自己的牙齿,今天我们还要给牙齿拍个X光片,看看我们

的牙齿到底是怎么样的?

二、观察与记录:

1、引导孩子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观察,初步了解牙齿的基本特征:形状、数量等;

—— 看看牙齿长什么样?

—— 你有多少颗牙齿呢?

2、鼓励孩子仔细地观察,能够较清楚地进行记录。

—— 把你看到的牙齿的样子记录下来。

三、小结:

根据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牙齿情况。

活动延伸:

区域设置:“牙齿实验室”,准备镜子、放大镜、记录纸和铅笔等材料,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一步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牙齿。

活动情况概述:

在进行了第一次观察记录“我的牙齿”以后,从孩子们的记录表中很明显地看出,大部分孩子虽然画出了牙齿,但形状都是方形的,没有出现“大牙”;只有个别的孩子有此记录,如婷婷发现了自己的嘴巴最里面有大牙齿,还用“田字格”的符号画了下来。

于是活动后,老师就从孩子们第一次观察记录的牙齿图中有针对性地找了两张,请上来介绍。先请了画出大牙齿的婷婷来介绍她自己画的牙齿,又请了没画出大牙齿的棒棒来介绍他自己的牙齿。经过了他们的介绍和对比,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婷婷有大牙而棒棒没有呢?”

于是我请了骏骏上来观察,骏骏上来观察后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画出了大牙齿,一个没有

画,因此我就很自然地将孩子们引导到“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大牙齿呢?”这个问题上,孩子们相互观察起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接下来我就请了自己说没有大牙齿的小朋友上来,请别人帮他看,结果发现他根本没把牙齿张开,而是龇着牙看的,怪不得看不到自己的大牙齿。

经过了这样的观察,大家得出了“看整幅牙需要张大嘴巴才能看清”的经验。在后面的讨论环节中,通过相互观察和自我观察孩子们总共得出了五种形状的牙齿,有锯齿形,尖形、方形、田字格形、蛀牙形,那我就反问小朋友:“牙齿的形状应该是每个小朋友都有的,这里的形状每个小朋友都有吗?”又经过大家的观察和验证发现,我们的牙齿有三种形状是每个人都有的,尖的、方的和田字格形的。

但也出来了一个小问题:“门牙换过确实有锯齿形。”因此很难排斥锯齿形这个形状。而且有几个没换过牙的小朋友可能由于牙齿磨损的关系也是有点像锯齿形,在这个环节上个别小朋友有所争议,我也不好下定论,因此我想可以通过资料、书等途径再去证实。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小朋友在发现形状的同时还关注到了各种形状牙齿的数量,因此老师特意请到了秀秀,请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一下子又展开了讨论,也引出了我们将要探索的下一步——我们的牙齿到底有几颗?各种形状的牙齿有几颗?每个人的牙齿数量一样吗?

活动延伸:

家长工作:请家长帮助孩子收集关于牙齿的资料:如介绍牙齿的图片、牙齿模具等,并给孩子讲讲资料的内容,到时将请孩子进行介绍。

活动三 综合活动《我有几颗牙》

活动目标:

1、 巩固对牙齿三种形状的认识,知道每种形状的牙齿数量;

2、 能够统计出整副牙齿的数量。

活动准备:

镜子、记录纸笔、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回顾牙齿的三种形状,引出数量:

—— 上一次,我们认识了自己的门牙、尖牙和磨牙,知道了他们长什么样。

记得秀秀在最后提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有几颗牙齿?

你们知道了吗?(2024包括掉了的牙齿)

—— 那为什么牙齿的数量不一样呢?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自己的牙齿,看看是什么原因。

二、观察与记录:

1、 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

可以根据牙齿的不同形状,分别统计,最后得出总数;

可以上排牙的数量加下排牙的数量。

2、最后统计出自己牙齿的总数,记录在纸上。

三、统计:

1、根据幼儿的记录,将内容反馈于大统计表中;

2、一起对牙齿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出结果;

3、找找原因:

——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 选用“形状统计方法”的记录,看看相同形状的牙齿,它们的数量一样吗?(发现大牙的问题:换牙有6颗大牙,没有换牙4颗大牙)

四、小结:

关于牙齿的数量问题(参考收集的资料)。

活动延伸:

1、利用收集的牙齿资料,了解更多的常识与信息;

2、区域活动:丰富和调整“牙齿实验室”的材料,将收集的材料进行展示,扩大孩子的相关知识。

活动情况概述:

在回顾牙齿形状时,老师在板书上显示了三种形状:尖牙、门牙和磨牙,无意中却误导了部分孩子寻找牙齿的方法,因为图示显示的都是下排牙的形状(面朝上的),而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就根据图示寻找牙齿,结果数量都只有一半。从中也反映出有的孩子对牙齿的形状了解得不够透彻,个别孩子甚至没有记录上排牙齿的情况。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相互数和自己数两种方式数了自己每类牙齿的数量,可是孩子们的结果有好多种,门牙:有的数出来是4颗,有的数出来是6颗,还有8颗的;尖牙:有2颗的和4颗的;磨牙数出来的差异更大,有681012;在这样的基础上数总数,当然也各不相同了。因此,老师在活动中抛给了孩子一个问题:你们的牙齿是不是就是这样每个人每种牙的数量都不一样的呢?引导孩子去探究寻找数量不同的原因:已经换牙的孩子有6颗大牙,没有换牙的只有4颗大牙,从而得出两个不同的牙齿总量。

活动反思:

这几天在区域活动中的牙齿研究室里,就有几个孩子一直在数自己的牙齿数量,可也不是很准确。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明确了牙齿的形状,本来根据形状数数量,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应该是不难的,可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会数不清楚呢?老师特意观察了几个孩子数牙齿,发现好多孩子的尖牙都不是很明显,因此数量会少,这是原因之一;其次是几个能力弱的孩子数过的牙重复数了,导致数量增多;老师考虑:结合牙齿的位置,并画下自己的牙,可能数量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接下来结合乳牙、恒牙及数量展开了分组制作“我的牙齿说明图”活动。

活动四 表现活动《我的牙齿说明图》

活动目标:

1、经过讨论明确自己各类牙齿的数量

2、按是否掉牙分组,并绘制自己组幼儿的牙齿情况(包括牙齿的形状、数量和位置)

3、培养总结、概括及组员间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了解牙齿形状和观察过各种形状牙齿数量的经验基础上

2、 挂历纸、水彩笔、镜子

活动过程:

一、说说上次活动中大家数出的各种牙齿形状的数量

二、教师提问:

——那我们各种形状的牙齿到底有几颗呢?

——幼儿根据是否掉牙分组

三、通过相互观察和自我观察,统计自己各种形状牙齿的数量和位置

(得出的数量和位置必须是组里每个小朋友都同意的,才可以由推选的成员将它画下来)

四、展示画好的牙齿说明图:

1、明确各类形状牙齿的数量

2、大家一起看看掉牙和没掉牙的幼儿牙齿数量上有没有区别?(引出乳牙和恒牙)

3、一起明确乳牙和恒牙的数量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牙医补牙的活动,玩的过程可以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小朋友巩固牙齿的整体排列、数量和形状;也让其他孩子有回顾的机会。

(在材料投放上也有难易区别,适合不同程度的孩子)

活动情况概述:

在分组前,首先孩子们一起讨论明确了:大家互相观察得出的牙的数量和位置必须是组里每个小朋友都同意的,才可以由推选的组长将它画下来。同时,每组必须观察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各种形状的牙齿到底有几颗呢?分别长在哪里?

明确了上面诸多事项后,孩子们开始分组观察讨论与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每组都推选了一位组长,负责协调和管理他们组的组员,在换牙2组里秀秀是组长,她先给其他的孩子分配了任务,自己则负责绘画牙齿。昊昊是他们组的模特,因为他换过的牙已经长出来了,而婧怡换了牙还没长出来呢。小米和其他几个小朋友都算是观察员,他们大家统一从门牙开始数,秀秀让昊昊龇着牙,张着嘴,一数数出来门牙有8颗。

秀秀问:“你们其他人同意吗?”大家没反应。

师:“那其他人的牙没数过,怎么回答你呢?他们的是不是就不用数了呢?”

小米想了想,说:“那我们把每个人的牙都数一次就好了。”

小米一个一个帮他们数,都是8颗。于是就对秀秀说:“门牙大家都是8颗,上面4颗,下面4颗,你画下来吧。”其他人也表示同意。

就用这样的方法,他们组画好了尖牙(上下两边各1颗)。但观察到磨牙的时候,发现磨牙数量不一样,昊昊、棒棒有8颗,小米、婧怡、秀秀有12颗,秀秀马上就提出来:“那我们要画两张了,一张画8颗的,一张画12颗的。”大家都表示同意。

旁边的换牙1组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用了用样的方法画了下来。但在没换牙组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最后制作出了4张完整的牙齿说明图:

(这是没换牙12组制作的两张牙齿完整图)

(这是换牙12组制作的两张牙齿完整说明图)

老师在大家面前呈现了各组绘制的牙齿说明图,此时大家已经明确了门牙和尖牙的数量和位置,但对磨牙还有疑点,因此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换牙组和没换牙组的小朋友牙齿数量会不一样呢?”

骏骏说:“我知道,一个是乳牙一个是恒牙,所以数量不一样。”

青青说:“没有掉的叫乳牙,长出来的叫恒牙。”

师:“是的。”教师出示没换牙组的牙齿图:“乳牙是20颗。”又拿出换牙组画的两张图:“一般来说恒牙是24颗。但今天我们的小朋友有特殊的情况发现,象昊昊、棒棒这样,虽然换过牙了,也只有20颗。这也叫恒牙,是恒牙里的特殊情况。”这下大家都明白了。还一起将自己制作的牙齿图张贴在了墙上。

活动反思:

对于牙齿基本特征的探究到已有一段时间,原以为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关注自己的蛀牙,但结果孩子却没有明显得表现出来。为了引起孩子保护牙齿的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牙齿。接下来,老师便预设着引导孩子关注蛀牙,通过“牙齿资料分享会”,让孩子把自己收集来的一些孩子关于牙齿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方面可以解答主题开始时孩子在问题墙中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出蛀牙。

活动五 统计活动《蛀牙来了》

活动目标:

1、理解并能看懂统计表;

2、通过观察与记录,统计出自己蛀牙的数量。

活动准备:

蛀牙记录表(上一次)、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上次活动中观察到的表现蛀牙的记录表,引题:

——他(她)的牙齿怎么了?蛀牙什么样?

——你有蛀牙吗?

二、完成蛀牙统计表,统计自己蛀牙的数量:

1、教师介绍统计表格

2、按要求进行记录

3、最后统计出自己蛀牙的数量

活动延伸:

活动区投放大量镜子,给幼儿提供继续观察的平台

活动情况概述:

由于刚刚检查过蛀牙情况,所以幼儿记忆犹新,在第一次观察牙齿的时候,有的孩子都看到了蛀牙,也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这里展示的是两个孩子对于自己的蛀牙情况的记录:(上)金俊杰:这是我们班里蛀牙最严重的孩子,一共有24颗蛀牙,可谓是“全军覆没”,那天检查的时候,他还难为情了好阵子呢,所以,他观察到的牙齿,模模糊糊的黑黑一片,有的地方还加重表现,黑黑的一个小洞洞,既形象又生动;(下)这是亲亲的记录,她的蛀牙主要是在上面一部分,有点黑,所以,她的表现手法跟金俊杰的不一样,她是局部描黑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孩子,都多多少少记录了蛀牙的情况。

除此之外,孩子们也注意到了牙齿的形状、颜色、名称不同,进行了记录。

活动反思:

从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来看,孩子们在这次自主的观察中,客观的记录了自己牙齿的情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70%的孩子都注意到了蛀牙,所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来研究:蛀牙形成的原因。

活动六 讨论活动《蛀牙形成的原因》

活动目标:

1能够有根据地猜测形成蛀牙的原因;

2、明确自己小组实验需要的材料与准备;

3懂得要保护自己的牙齿

活动准备:

记录板、笔、蛀牙情况汇总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上次秀秀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牙齿会蛀呢?大家一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二、 讨论与猜测:

——教师根据孩子的猜测进行记录;

——讨论:

提出的猜测是否有可能:赞同的话进行记录,若当时就被否定的,请同伴解释后便可删除;

——有意识地归纳猜想的原因,进行分类。

三、 蛀牙实验分组与讨论:

1、 请孩子自己选择可能的原因,在相应的位置记上学号,为分组实验做准备。

2、分组讨论:

该组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及实验的基本方法;

3、教师观察孩子讨论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引导与帮助。

如:食物组:

——是直接把糖或甜饼干等食物直接和蛋壳放在一起吗?需要多少糖?

——怎么来让大家都知道实验的过程呢?(观察与记录)……

四、 讨论汇总:

1、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其他组员可再补充;

2、教师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记录上,一起看看是否需要调整;

3、讨论:用什么材料代替牙齿?

五、 延伸:

实验的材料基本讨论结束,接下来大家需要准备收集实验的材料,并开始进行实验。

活动延伸:

收集蛀牙实验需要的材料

活动情况概述:

大家在讨论蛀牙原因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积极,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有类似的经验。讨论结果主要集中为

1水果味牙膏会导致蛀牙:因为是甜的;

2甜食、酸食吃得太多:糖果、饼干、醋等;

3食物的残渣:嵌在牙齿里。

4刷牙方法不正确:没有刷到3分钟、有的地方没有刷到、左右横着刷牙不对。

老师有意识将以上几种可能划分为两大类:

一、食物组:由酸、甜食物形成的酸性物质对牙齿的损害、腐蚀;

二、刷牙组:刷牙方法是否正确。

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了实验小组的选择,并积极地讨论了实验需要的材料。当讨论

到用什么材料来替代牙齿时,孩子们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牙膏广告),提出了贝壳、蛋壳和牙齿的成分都差不多,都含有大量的钙质,最后考虑到收集问题,大家便决定选用蛋壳。

活动反思:

孩子们的猜测是无穷尽的,需要老师有明确的归纳意识。当看到孩子的几种猜测后,老师发现:前三种猜测都是与食物有关,酸的、甜的食物都会形成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蛀牙。于是,便有意识地将其分为两大类,让孩子能够更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接下来实验的操作放在活动区,孩子可以自己找时间进行实验,并引导孩子随时关注实验的情况。

活动七 分享活动《蛀牙实验报告和调查情况汇总

活动目标:

1、观察蛀牙实验的结果,总结形成蛀牙的原因

2、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以及正确刷牙的方法。

活动准备:

已经进行的蛀牙实验、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资料分享:

蛀牙实验情况介绍:

1、请记录者说说实验记录表上记录的内容

2、出示操作的实验,请大家观察实验的结果

3、分别讨论:

——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形成蛀牙的原因。

调查情况汇总:

归纳出刷牙时间、刷牙方式与蛀牙之间的关系。

二、讨论与总结:

—— 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自己的牙齿?

—— 总结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延伸:

制作“保护牙齿宣传海报”

活动概述:

实验组的孩子根据观察记录,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实验的结果。其中,用醋和黄酒的结果最为明显,孩子一看就知道:蛋壳变软了,从而便很快总结出酸性的食物对牙齿的损害很大,我们应该少吃这些酸的东西。用食物残渣做的实验,虽然蛋壳没有变软,但其表面上附着着黑色的霉状物体。孩子便觉得残渣会引起腐蚀,从而也会使得牙齿变坏,变成蛀牙。

调查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采访与记录,向大家呈现了结果,发现刷牙时间和刷牙方式都会影响牙齿的健康程度。嘟嘟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说明了有否刷足3分钟对牙齿的影响。最后,大家一起将分享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并总结出了保护牙齿应该注意的方面,知道了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自己的牙齿。

活动反思:

蛀牙实验已经进行了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很多孩子去关注这个实验,还将自己的发现主动地记录了下来,蛋壳发生了变化,果然是变黑了(有发霉的迹象)、变软了老师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集体分享活动,帮助孩子梳理经验、总结经验、提升经验。在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对实验的关注,对牙齿的了解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经验,能够通过已有的经验或知识,解释、分析实验和调查的结果。

活动八 综合活动《牙齿小百科》

活动目标:

1、巩固牙齿的基本特征,以及保护牙齿的方法;

2、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活动准备:

关于牙齿基本特征的图片、蛀牙实验及结果图片(照片)、正确刷牙方法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回顾牙齿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孩子回顾相关内容。

二、讨论:

—— 我们要制作一本《牙齿小百科》的大书,把这些有用的知识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让他们也能够了解牙齿,知道怎么保护牙齿,防止蛀牙。

—— 这本大书需要写些什么内容呢?

牙齿的基本特征、正确的刷牙方法、如何保护牙齿(要注意什么)等

—— 如何制作?

制作封面组:书名、编者等;

主要内容组:

1、牙齿的基本特征(图片或者绘制);

2、保护牙齿宣传海报内容;

3、刷牙的正确方法示意图

三、分组制作

四、集体翻阅大书

延伸活动:

跟其他班的小朋友分享大书

活动情况概述:

老师借助制作大书的契机,帮助孩子梳理了前段时间所探究的相关经验知识:牙齿的基本特征、保护牙齿的方法与建议等。在讨论中,大家对大书内容的设定做了认真地选择,觉得应该把我们掌握的知识一一整理出来,有个孩子还说“书要有顺序的,不是随便做(排版)的”。于是,通过一起回顾、在黑板上总结整理,大家确定了内容排版先后顺序。讨论结束后,大家开始分组制作。孩子们对制作大书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分工很清楚,制作也很有目的。大家一起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那一页内容,画图、排版、注页码、装订,还在封面签上自己的名字,看着制作完成的这本大书,孩子们充满了成就感,大家一起翻阅,回顾我们熟悉的“牙齿”。

活动反思:

通过最后的整理工作,孩子们对已学的知识有了一次清晰的梳理,从孩子的反应情况来看,部分孩子对牙齿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有的孩子还是随声附和,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当提问到“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时,大家都能说出其中的几点。可见,孩子本身拥有的经验是最为重要,最根深蒂固的。

活动附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6efa7a4a7302768f993915.html

《大班:我的牙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