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摇篮教案 华东师大版(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9-06-07 13:51: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华文明的摇篮》教案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

理解:

()、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神话传说、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了解中华农耕文明产生的时间,概况

()、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农耕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意义。

()、通过对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认识其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神话传说,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影响。

()、通过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耕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

难点:史前考古发掘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

三、知识结构

(一)、原始农耕:

、出现时间:距今万年前后。

、生产工具:新石器

、生产: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生活: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力的格局。(南稻北粟,黍稷大豆)

、典型代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社会组织:原始社会阶段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意义:

()、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

()、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

()、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神话传说:

()内容

、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黄帝的传说

()、意义:

、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

、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

、考古发掘

()、内容

、出土了很多精制或成套的玉器

、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

、发掘了很多古城、祭坛遗址

()、意义:

、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的许多具体情境。

、表明中华大地文明起源是多元的,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核心。

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是怎样从古猿演变而来的?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早期先民们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师:诞生在数百万年之前的原始人类对自己的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如“生存”、“种的延续”、“死亡”等等,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任由其自然发展。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处于一种野蛮状态。

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缓慢地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待到人类文化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出现了飞跃。在地球的某一些地区的某些人群开始步入“文明社会”。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木器,骨器和蚌器等,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当青铜器和铁器发明以后,表明人类已经迈入了文明史的门槛了。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原始农耕的出现在何时呢?

(一)、原始农耕

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并思考如下问题:

原始农耕出现在何时?

中国的原始农耕有何特点?典型遗址是什么?

、出现时间:距今万年前后。

、生产工具:新石器

、生产: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生活: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问题:定居是怎样出现的?定居出现对人类历史何影响?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定居生活。影响:定居生活有力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定居生活有利于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定居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黍稷大豆)

粟()——小米。

黍()——比小米大,有黏性,多做年糕类。

稷()——百谷之长,谷神。

、典型代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社会组织:原始社会阶段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意义:

问题:原始农耕的出现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农业革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决定性变化,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部族将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步扩大,文明的要素逐渐形成;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由迁居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加快了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关系。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归纳如下:

()、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

()、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

()、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观察姜寨遗址复原图,请学生描述姜寨遗址先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结合小字,加深对早期原始农耕状况的认识。)

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先民活动的历史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问题: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很多,源自近代欧洲,最初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和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开化的这一类词意思相似。后来文明含义逐渐由指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社会意义,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后来与“文化”一词对应,多指政治、经济等社会中的现实事物。)

、神话传说:

()内容

、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黄帝的传说

()、意义:

、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

、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

问题:早期的文明为什么多以神话传说为主要形式?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区别:传说是口头叙事,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神话故事只能是关于神的,带有超自然色彩。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

问题:从神话传说中,可以透视到怎样的时代特征呢?

是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生气勃勃,充满着发明创造;另一方面社会剧烈动荡,冲突不断,英雄辈出,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考古发掘

()、内容

、出土了很多精制或成套的玉器

、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

、发掘了很多古城、祭坛遗址

()、意义:

、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

、表明中华大地文明起源是多元的,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核心。

问题:观察地图,阅读教材,思考:从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获得新石器时代后期怎样的历史状况?有何历史价值。

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等级制度已经存在。

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说明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出现。墓葬、礼器和祭坛证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宗教。

从考古遗址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中可以窥视到中华文明远古时期的一些历史现象。但是只有物,没有人,难以揭示丰富的人类活动。

六、小结(讨论问题)

练习与测评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补充)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

()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

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从教材提到的神话传说中,大家能寻找到哪些历史的影子?(补充)

提示:

()、盘古的传说提出了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超出了人们认知的水平和范围,只能是一些神话式的猜想。女娲的传说,以兄妹为妻,和大洪水等,已经包涵着对远古史实的模糊记忆。

()、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据说他教民构木为巢,居于树上,以避野兽侵袭。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

()、燧人氏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第一个人工取火发明者。相传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民以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古人从使用自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伏羲氏传说中人类始祖。相传他与其妹女娲氏婚配而生育了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以进行渔猎和畜牧。又传他始创八卦。

()、神农氏远古传说时代部落首领,反映的是一个已经发明快乐了农耕的时代。据传后期他发明了农业,制作耒、耒吕,教民耕稼;又遍尝百草,发现药材,以医民疾。又发明治陶术,初制衣裳,对远古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炎帝为其后裔。一说炎帝即是神农。

()、炎帝上古传说时代部落首领。传说与黄帝是兄弟,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向东发展。相传他侵陵诸侯,黄帝与之伐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三战,黄帝得胜,遂与黄帝结为联盟。此时蚩尤人生乱,黄帝与他联合大败蚩尤于涿鹿,蚩尤被杀。后世将炎、黄并称,是华夏族之祖。

()、黄帝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一般将共列为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谓其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相传曾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经三次大战而使炎帝归服。蚩尤作乱时,黄帝向各个诸侯征集军队,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擒杀蚩尤。相传曾到各地巡视,“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归之其名下,穿井,服牛乘马,制作杵臼、弓矢、舟船等生产技术,以及制作衣裳、旃冕、扉履等皆为其发明,作甲子干支、占日月、算数、造律历、制笙竽、造医药、创文字等,均是黄帝之功。他可能是上古时期黄帝族的杰出首领,对中国上古历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何谓礼器?试列举中国可以充当礼器的物品。(补充)

礼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礼器可由玉、青铜、木等制成,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又称彝器。玉器礼器的种类有璧、琮、圭、璋等。青铜器礼器数量更多,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也有将乐器和礼器并列的)。食器包括鼎、簋等,酒器包括爵、尊、壶等,水器包括盘、匜等,乐器有钟、铙等。秦汉以后,青铜礼器的使用逐渐减少。

、什么是中国的玉文化?(补充)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玉、尚玉。杨伯达说,古代玉器应该是石器的一部分,它最早是做为工具来使用。由于其美观并具有人们无法解释的神奇特性,被做为祭神、通神以沟通上天的神物。玉作为神物至少出现于距今年前。自上世纪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邻近地区以及江浙一带,陆续发现和辨认出几千件属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这些玉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明黎明时期的哲学观念。辽宁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田广林说,玉龙在红山文化的出现,意味着统一的宗教神权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管理形态,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炜认为,随着社会组织的分化,玉器做为礼器,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牛河梁积石冢、凌家滩、薛家岗以及良渚文化的贵族墓葬中,玉器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礼器。而此后的玉玺、玉带、玉佩更是成为皇权及官员等级的标志。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杨伯达说,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西周以来“比德于玉”的思想,赋予玉许多美德,将玉道德化,玉德观念逐步流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说,现今凡在字典上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词,比如“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这种将玉器作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多个字、词、成语与玉字有关。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十分肯定地说,玉器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有哪些?(补充)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最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是有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贬官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服饰文明”和“贬官文明”。

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文明或文化是可分的,不是有机的整体。文化或文明是后天习得的,并且是逐步习得的。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每一种文化都不属于生物的范畴,与个人无关。

、用图指南:如何解释“良渚玉琮”?(补充)

为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厘米,上端宽厘米,下端宽厘米;呈乳白色,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四面由厘米宽的直槽分为左右两块,由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面纹,且相邻两个侧面的半面纹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纹;上下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面纹刻画精细得令人惊叹,最细的仅为丝米,内眼圈直径只有毫米,纹宽一般为-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时期精湛的琢玉水平。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

学习是一件增长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或许我们困苦过,在艰难的竞争中,或许我们疲劳过,在失败的阴影中,或许我们失望过。但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的增长,从哑哑学语的婴儿到无所不能的青年时,这种奇妙而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而自豪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艰难的战胜时,当我们在漫长的奋斗后成功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感受又有谁能表达出来呢?因此学习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另一种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有学习的日子真好! 如果你热爱读书,那你就会从书籍中得到灵魂的慰藉;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明天会更好,相信自己没错的! 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只要持续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重要信息,于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3320a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c1.html

《中华文明的摇篮教案 华东师大版(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