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社会公德

发布时间:2018-06-30 10:24: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什么需要社会公德

公共秩序需要公德、公共交往需要公德、公共环境需要公德、公共政治需要公德

一、原因

因为当今社会道德不断堕落,在法律管辖不到的地方,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

而这种突破,使原本维系社会的体系被打破,造成社会关系的某些紊乱。因而需要建立更好的公德,形成良好的风尚。

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必然反映。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交易、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人们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交流中,分享社会公共资源带来的便利和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在获得许多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这样,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愿望,希望以社会的力量和公众的名义制订人们行动的规则,以保障公共秩序协调有序。社会对大家共同认可、愿意遵守并约定俗成的公约加以明确并倡导,就形成了社会公德。列宁曾经把社会公德描述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的这段话里,揭示了社会公德的这样一些特征:它是人们长期“知道的”,是“起码的”,是“行为守则”。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社会公德给出这样的定义:“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可见,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同时还涵盖了在公共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要求。许多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凝聚着人类在解决公共生活领域实际问题时的智慧,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形成的,表现出比较强的继承性和普适性。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伴随着解决现实公共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增添富有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新的内容。

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正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并且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机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体现的是人与人层面上的关系;“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体现的是人与社会层面上的关系;“保护环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层面上的关系o当然,社会公德的规范还比较宏观,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够更明确而具体地指导和规范人们在公共场所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比如,“文明礼貌”,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举止文明、谈吐得体、礼貌谦让、女士优先、尊重他人、尊师爱生,等等;“助人为乐”,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团结互助、扶弱帮困、乐行善举、见义勇为、扶老携幼,等等;“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也都可以列举出很多具体的规范细则。正是宏观的原则和微观的细则,构成了社会公德规范的体系,指导和规范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有序地生活,保障了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生活质量。

人们需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除了基于上述对它的重要意义的理性认识之外,也是从实践中看到它的重要功能作用。社会公德的作用在于解决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与其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引导社会成员自觉遵循公德要求,认真改进自身的不足,以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

我们知道,缺乏共识和遵守的规范,会导致处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行动主体在处理道德问题时,根据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道德规范行事。那样的话,社会道德就可能只是纸上的规范,而起不到对行为的真正的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社会公德维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化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利益冲突和交往摩擦,使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能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人们的各种权利与义务得到相应的保障。由于社会公德是不同群体和不同领域人群所共同认可的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公正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的道德共识,从而更易于为社会成员所自觉遵守,进而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

对社会公德的“自觉遵守”的意思是,社会成员不是出于违背公德会遭到社会舆论谴责的惧怕,也不是出于对训诫的畏惧,而是发自内心的奉行和践履;“自觉遵守”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公德的价值认同,以及对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和评价,而且表示了对遵守社会公德的感情上的接纳和对于荣辱的体验;“自觉遵守”是把道德价值的说理性与评判性相结合,把社会约束与自身自觉相结合;“自觉遵守”对道德行为的发生具有导向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公德意识。所谓公德意识,就是公民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中自愿并主动地履行和遵守社会公德的理念和情感。公德意识的有无与强弱,既直接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集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公德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公德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公德意识的存在与发展必定受到社会公德的影响和制约o一方面,遵守社会公德是培养公德意识的基础。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是引导公德意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应当遵守的规则,是发展并完善社会公民健康人格的重要动力o没有对社会公德的长期体验与自觉遵守,公德意识就失去了培育的基础和环境。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德意识又是社会公德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公德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德意识的基本功能在于培育超半个人利益之上的为公意识,是无须监督下的自觉自愿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因而,在建设社会公德的同时,需要格外注重对公德意识的培植。

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o在道德主体公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习,形成对社会公德的认知。通过对社会道德活动中的社会公德相关知识和规范进行认知和体验,可以逐步形成其公德判断意识与是非评价标准。其次,要培育社会公德情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认知、情感、行动之间的关系。意思是,光有认知是不够的,在认知基础上还需要有情感的支持,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在今天的社会公德实践中要培养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以违背社会公德为耻的情感,正确地进行道德行为与活动的选择和判断。再次,要磨炼自己的意志。注意用自省和慎独等修身养性的方法,培育道德意志,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不断抵御不良因素的诱惑,自觉地、主动地选择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通过经常性的道德行为,体验遵守社会公德的乐趣,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总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需要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巩固,这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德方面经过反复的知、信、 意、行而逐步向上的锤炼过程,是在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中经过反复的锻炼,激励起社会成员心中向善热情的、自治自律意识的实践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与人们社会活动的与日俱增,社会公德与人们的公德意识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断强化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摘要:在一个有机体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不可少,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际交往的和谐起着导向、调节与约束控制的功能,可以说,在交往的过程中,社会公德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关键字:社会公德 人际交往 基本准则

古语有云:百行以德为首。可见,道德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咱们常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此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人际交往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样也是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相统一的体现。但是,在人际交往中,道德更体现为一种社会公德,而这也恰恰是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支撑。

一、 社会公德与人际交往

社会公德(social morals),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惟独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社会所尊重。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公德体现了一定社会的大多数公民或者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都应该自觉遵照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关系。大多数的社会公德规范,是人类社生活经验经过历史发展而逐渐积累和形成起来的。关于这个题,恩格斯曾经说过,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中,所谓社会公德,都是人们用来调节入对人的关系的简朴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咱们也可以把社会公德叫做公共生活中人们行文明的道德准则。

济宁社区教育

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是人际关系的详细表现形式。从一定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德与人际交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者蛇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都是由相应领域中人们交往活动产生的,人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又如,通过交往还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惟独在交往中,人们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尤其在与他人交往中,更能使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正如G.R.米德认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观意识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他强调必须从社会互动的过筹Υ理解人的内在与外在活动。同样,马克思也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可见,交往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惟独树立准确的交往规范,以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发挥出交往的准确作用。以诚信为例,商家之间的交往必须要以诚信为基础,否则会到处出现欺诈行为,最终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必将受到影响。可以说,惟独一个社会人在交往中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 社会公德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建设的作用以及意义有很多,但是在促进人际交往中主要体现在交往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这三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交往的和谐

所谓交往和谐主要是指人际交往方式的和谐,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纲要中所提出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主要内容都是在人与人或人与组织交往过程中行为方式的体现,换句话说,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以爱为基础,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宽容、相互帮助。例如,以朋友之间相互帮忙为例,假如只是为了单纯的朋友义气,在交往过程中,不注意道德行为方式,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也很常见,如有些人因为太看重朋友义气,而将社会公德抛之脑后,在朋友的带领下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等等,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势在必行,以社会公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道德行为方式的养成ガ惟独当人人以社会公德作为自己的交友的原则与规范的时候,交往的方式与交往的过程才会更加和谐。

2、有利于促进人际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际和谐,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要害所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主要体现在消除人际冲突与矛盾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越来越注意主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也促蔬珊争也越来激烈,存在竞争也就意味着矛盾,比如人们常常可以看见商店的售货员与消费者之间因为价格的意见不同,而吵架,甚至打架,一些非道德的行为也是随处可见。可见,矛盾无处不在,它们既有同一性,又有对立性。重视同一性,寻找同一性与对立性的平衡点,发展同一性以消解对立性,是和谐哲学的思维。一个人应该善于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同不同风格的人合作。在单位和社会上难免会遇到不想打交道却又不得不打交道的角色,需要宽容、忍让,需要理解、谅解,需要和而不同。与好相处的人一块把事情做好,与不好相处的人搞好关系。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能够以宽容的态度、敞开胸怀,相互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制止一些非道德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和谐

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因此,也传承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而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人的素质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公德体现的最多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礼节,礼是儒家思想中一个基本概念,最早它是遮族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后来逐渐扩展到了政治生活领域,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儒家看来,就是区别人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礼记》云: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为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能够使人在处理自己行为时彬彬有礼、风度翩翩,而不致于像动物般鲁莽粗俗。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礼还是一种法律制度,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使民不迁、农不移、工商不变、士不滥、大夫不收公利。正因为可以作为判定是非曲直的基础,可以作为管理军队和国家的统治工具,所以有其阶级局限性。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又有着合理的一面,对现代人素质的提高有着特定的作用。

三、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社会公德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咱们更应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1、以舆论引导为主,活动策划为辅

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必须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作为沟通社会信息的桥梁,在氛围营造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对诚信、宽容等社会公德的内容报道,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比如通过谈话节目或者记录片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社会公德内容的宣传,可以邀请群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氛围营造的目的。其次,可以加大对与社会公德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的投放,通过电影、电视剧、戏曲或者音乐等方式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此外,也可以通过媒介的平台,以媒介为主体,开展一些与社会活动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辩论赛等,要在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让人们在娱乐中领会到社会公德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利用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2、以法律保障为主,道德批评为辅

法律以道德为存在基础,同时又对道德起着巨大的和保障作用。法律可以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强制力,调整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也正是这种强制力,才能促蔬蛇有不同道德观念的利益者遵照着相同原则下的行为规范。因此,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法律保障为主,道德批评为辅,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力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详细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3、以学校教育为主,社区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而在校的广大学生也是真国发展的希望,因此,在学校普及社会公德教育,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政体素质,也为今后的学生步入社会,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谐奠定了基础。首先要积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离别不文明言行,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比如一脚三足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合作的真谛。此外,在其它时间,也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统一的方法,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例如在城市居民社区内,让学生参与到丰富的社区生活中,使他们可以相互了解、沟通,熟悉到邻里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例如对于贫困户的救助、尊老助残、组织献爱心、捐赠活动等,不仅具体有效,而且都有助于团结互助精力的培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1e0521482fb4daa58d4b43.html

《为什么需要社会公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