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日记

发布时间:2018-07-01 07:59: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教学日记

(一)

书是读懂的,每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修鞋姑娘》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是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

在教学中,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表露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课堂上,努力体现读的实效和层次性。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才会有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够真正达到和文本的交流。课堂上,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修鞋姑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搜集信息,重点感悟,——默读批注(划出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并做出标注,反复朗读);理性思考,回味内容——角色朗读(“修鞋姑娘”和“我”对话部分);入情入境,深化感情——心灵呼唤,升华情感。这样,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阅读倾向,学生那一声声心灵的呼唤已经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同时也为学生的自能读书打下基础。

(二)

《一双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但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手”的外形的重点句,以及为什么年仅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却拥有这样一双手的原因的几段文字,让学生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借助看(课件出示张迎善那双手的图片)、摸(课前让学生去操场旁边摸一摸、握一握那棵老松树,亲自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老松木、鼓皮、老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帮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对关键词“老茧”理解,并拿生活中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以便更深层地体会到他的手究竟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两名同学谈到自己手上的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当我问:“作者看着这双手,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们看着这双手,看到了什么?”时,学生们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们看到:张迎善正在林区忙碌的身影;一群群小动物们正在大森林中撒欢;张迎善看着小树渐渐长大,那灿烂的笑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谈得没有尽兴。

(三)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回答错了,马上请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错了,立刻请第三位。……直到回答对了为止。一旦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立即予以肯定并长嘘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呢?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学《詹天佑》一课,我问学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并简单概括说明。”俎站起来读了开凿隧道相关的段落,并说“开凿隧道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我用PPT出示这段话说:“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理解开凿隧道怎么就体现他的杰出了。”学生在仔细阅读后,谈到他根据不同的地势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我又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开凿八达岭隧道用中部凿井法线条图形。看了图,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人表示,这位同学画的中部凿井选取的点不能充分体现詹天佑的杰出。

我请了毛毛,她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红色的粉笔画起来。她把中部的点选取在几处山与山之间的低谷处,并具体地画出怎么开凿。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这时,学生再读文章,证实这样的确“把工期缩短了一半”。真正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四)

今天学习 方纪的《三峡之秋》这一课文。导入课题后我说:“《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脍炙人口的美文,美文需要美读。我们学习这一课后,我希望你们能熟读并背诵课文。”说到这,我停了来,因为我看到学生中有不少人流露出为难的情绪。这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中尖锐的问题之一,学生怕背书,不愿意花时间去背书。我只好紧接着说:“不要紧张,并不是今天就要求你们背诵全文。背诵的基础是美读,美读的条件是理解文意,理解了文意,理清了顺序,背诵起来就简单多了。”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背书,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处在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如果还是把书中内容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了以后考试中再一块一块地倒出来,得到一个好分数,必然会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这样背书是功利性的,不是真正地学习语文。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智力、打好记忆力基础,我常常在教学中给他们布置优秀的美文背诵。很多学生兴趣很高,一篇美文第二天总有一部分学生积极找我来背诵。当然,也有学生背的慢些,我不强求,鼓励学生积极努力。我坚信:学生们多背诵一些美文、古诗词会收获颇丰的,慢慢积累多了,一定会灵活地调动它。也正是厚积而薄发吧。

(五)

常听到家长说:“不知怎么搞的,孩子低年级语文成绩很好的,喜欢读喜欢写,可是现在怎么就一般了呢,回家也不语文,考试成绩越来越糟糕……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 的确如此,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不好呢?作为语老师我也感到,有时候对于要求稍加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也往往不愿意独立进行分析。根据一般的理论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但对某些学生来说,事实上完全相反: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往后的学习就越困难。发展下去有些学生就不想再学下去了。

为什么呢?分析起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语文学习可以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语文教师就应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勤奋写作。

本学期,我继续在班级中开展好书介绍这一活动,并要求在介绍后给同学们读一段你认为精彩的内容。王xx说:“这个星期杨xx在课堂上读了一篇《从爱到爱的距离》很让我感动,我流泪了。我看出老师您也被感动了,您也想到了您的母亲,勾起了您对母亲的思念,可您强忍着泪水。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多读,我能感觉到大家也爱听。总之,我获益匪浅,不知道其他同学如何看。”张XX说:我希望您能给我们推荐《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类的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很有意思。

就这样,很多同学开始喜欢课外阅读。想: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广阔的文学窗口,亲近名著。在语文课上抽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良好做法。

(六)

  今天,判完作业,翻开一本书,看到“课堂,请允许学生出错。”这句话,感触很深。

读到这句话时,我真想为之喝彩。课堂本来是学生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由原本的一无所知到掌握知识后的畅所欲言,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出错的过程的,他们在出错的时候教师能加以引导,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怕学生出错,并且能允许学生出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从而找回自信和自尊,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鉴于此,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即使说错也没什么,毕竟这足以说明你在跟着老师学,在认真思考,并在与同学思维火花碰撞时,明确思考方向及内容。一些男孩子开始积极起来。我还利用“希望谷”表扬课堂积极思考发言的同学,并告知家长,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七)

叶圣陶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的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在教学《炮手》一课时,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具体感悟”、“突出重点,精心品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课上,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感情朗读等形式,带着问题认真、充分地阅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促使学生与作者和主人公——炮手“心理相融”。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读,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学生自能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c1d8edf8c75fbfc77db2e4.html

《语文教学日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