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应对新冠疫情的实践和效果

发布时间:2020-07-23 15:56: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开始的时候对这个病毒不了解,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病毒,没有想到它会有那么大的传染力和杀伤力,所以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此外,由于担心人们恐慌,也没有及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应对,因为你一采取这些措施大家就知道了,大家知道了就可能出现恐慌,可能是觉得在事实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拿不准这样做有没有必要。直到后来问题严重了,才开始重视起来和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总算是亡羊补牢,阻止了疫情在更大范围内的蔓延,最终取得了现在这个阶段性的胜利。

虽然中国的疫情比美国早2个月左右爆发,但美国无视中国的经验和教训,犹豫不决、行动迟缓、一错再错,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致使疫情大规模泛滥,给美国和世界带来巨大的伤害。现有信息表明,美国政府不止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早在去年11月下旬,美国的外交和情报部门就开始关注这个疫情,并且上报,要求美国政府高层重视这个问题,但特朗普没有把它当回事。今年1月31日,特朗普政府虽然宣布除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之外,禁止所有在过去两周到过中国的人入境,但现在看来,当时这个决定,主要还是为了让美国感染人数的数字上好看一点,而不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对这个疫情真的重视。所以,我们听到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尔在宣布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不断地强调美国公众当时面临的直接风险很低。直到3月中旬问题严重了,特朗普政府才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并开始实施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但那个时候疫情已经蔓延开来。

从截至目前两国应对的效果来看,中国远远胜过美国。如果考虑到中国在总体国家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个现实,中国的应对效果更加突出。虽然前期出现了一些大的问题,中间也有一些局部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后来采取的措施是迅速果断、科学合理、协调有序、执行到位。先是下决心对武汉实行封城,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全国各地调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支援武汉,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非常严厉的应对措施,这才逐步控制了疫情。中国这次对疫情的应对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的权威和能力。

美国的情况则相反,联邦政府高层对疫情的判断连连失误,对疫情的应对措施迟迟不到位,主要领导人特朗普不仅领导缺位,而且添乱。各州各自为战,采取的应对措施力度有限,执行也不到位,结果导致疫情迅速蔓延,直到难以收拾的地步。等美国真正动员起来的时候,灾难性的后果已经非常明显了。

这是一个中美应对疫情到现在为止的效果对比图,美国的确诊人数是中国的十几倍,死亡人数也是中国的十几倍。这对于美国来说,对于一个人口比中国少,科技比中国发达、疫情爆发时间比中国晚两个月的国家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质疑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像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人就公开表示中国的数字是不可想象的低。那么,我们不妨看看香港的统计,香港的统计是独立做的,透明度非常高。

即使拿香港和纽约相比,美国控制疫情的效果也是非常失败的,香港的人口750万,纽约市是850万,香港每年的旅客是6514万,美国纽约是6520万,差不多。每年中国大陆的旅客,香港是5100万,纽约市是110万,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人数比纽约多得多。离武汉的距离,香港是919公里,纽约市是12033公里,香港离武汉比纽约要近得多。但是,从截至4月20号的统计数字看,香港确诊1024个,纽约市135000人。香港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是4人,纽约市是13157人。两个城市应对的效果截然不同。美国的应对怎么看都是非常失败的。

对未来中美应对疫情的前景怎么看?在应对疫情第一轮行动中,中国完胜美国,但是最终鹿死谁手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第一轮中国主要靠的是中国政府的正确判断(在犹豫一段时间后),和中国强大的群防群控组织和实施能力。

美国主要靠的是强大的科技能力,突出表现在病毒检测手段、病毒疫苗和药物的开发上。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和科技能力发挥作用需要时间,中国在抗疫第一阶段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疫情的控制或者消除,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群体免疫,也就是让人口多数人感染并形成免疫能力;另一个是科技突破,也就是研制出特效药或者疫苗。目前由于美国的感染率高、科研能力强,所以它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群体免疫的代价太高,要通过让多数人都感染上,然后形成免疫能力,从而控制疫情。这种做法成本太高,很多人会死。中国不太可能会效仿。于是,中国能否率先实现科技突破,开发出特效药或疫苗来,就成了其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792da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c0.html

《中美应对新冠疫情的实践和效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