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登高》诗歌分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园767年的重阳节,此时的杜甫已经56岁了,在那个年代,俨然已经是一位老者。这一天他本来约了自己的远亲吴郎一起饮酒,但是吴郎因故没有赴约,杜甫只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重阳节登高:
中国自古就有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的习惯,重阳节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大的节日,在《易经》中以九为阳,九月初九又是两个九重叠,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这一天1989年被定义为老年节,古代则是合家团圆的重要节日。传说中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曾经拜一位道长为师学习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道长告诉他瘟魔就要到村子里来了,让他告诉村里人在九月九这一天把茱萸装入红布袋绑在胳膊上,饮菊花酒并且到山上来避难,这一天村民都按照他的话做了,菊花酒和茱萸的气味让瘟魔不敢接近,村里人就此躲避了一场大灾难。所以后世就有了登高采茱萸,并且全家团聚的习俗保留了下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在这一天登高远望,往往最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句分析:
首联:诗歌的首句为全诗营造了环境。“风急”“猿啸”是夔州三峡之一的瞿塘峡所在地的一大特点,此地多猿猴,峡口风很大。在这样一个本应该团聚的秋日里,诗人独自站在冷风口,听着两岸哀怨的猿猴啼叫。整个氛围给人一种壮丽的凄凉之感。从画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放眼远望的开阔的画面。
接下来首联的第二句,诗人将眼光由高处转向了江水洲渚之上,江水是清澈的,小洲上的沙子是白色的,一清一白都是冷色调,更增添了环境中的凄凉之感,而以这样的画面为背景的是鸟儿在天空中不断的徘徊。(倦鸟归巢)
首联14个字,在整体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孤独凄凉的环境,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画面,它有动态,“风急”“鸟飞回”,它有声音“猿啸哀”。它还有静态的“天高”“渚清沙白”,有动有静,从视听等多角度感受场景的悲凉。
颔联:这一联所描绘的是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眼中看到的夔州秋天是落叶不断的随风飘落,和滚滚长江东逝的流水。而“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更为落叶和流水增添的几分意味。落叶“萧萧”而下,令人仿佛能够听到树叶下落时窸窣的声音,“滚滚”仿佛能让人看到长江在峡口的波涛汹涌翻滚的样子,意境开阔。并且落叶是“无边”的,江水是“不尽”的,给人一种望不到边际的无望之感。

前两联解析: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没有写秋,却字字句句在描写秋景秋景,表现着秋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孤独,悲伤,凄凉的场景。虽然没有写自己,更没有直接抒情,但是在字里行间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生郁郁不得志,已经到了晚年的杜甫内心的壮志难酬的感伤。
颈联:在秋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到了颈联诗人重于写到了秋天,写到了自己。南宋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就这两句诗分析出了八层意思。(此处提问学让学生在这十四字当中任选词或者字进行赏析。老师做范例,“悲秋”因为秋天在盛夏之后,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遥远,感慨自己的渺小)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诗人用了是四个字向我们传达了他的人生境遇和复杂的情感。(做客:前往他出拜访别人,自己是客人;作客:寄居在他乡。)
国仇家恨,自己与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一生有着雄心壮志的杜甫最后只落得一个老迈、多病又无人陪伴的境地,此时的他仍然保有年轻时报效国家的理想,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现实。
尾联:因为对国家与自身的命运极其遗憾,诗人的两鬓已经花白,只剩下一副潦倒失意的样子,却因为自己的病情,连浇愁的酒也不能再喝了。对国家和自己的遗憾,对自己内心的痛苦,杜甫能做的只有无奈,这些他都无力改变,只能听之任之,却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痛苦。
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来看,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后两联抒情做了铺垫,正是这样的哀景才引发了诗人内心当中无尽的哀情。颈联抒情的“万里”和“百年”与颔联写景的“无边”和“不尽”前后呼应,表现了诗人内心当中悲苦的无边无际,与无法排解之感。情景交融。诗歌艺术:
在诗歌艺术上,杜甫的律诗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尤其是这首《登高》,清代学者杨伦称这首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它是“古今七言律诗只冠”,是因为这首诗在诗歌艺术上十分高超。律诗讲究平仄、对偶和押韵。平仄:简单介绍平仄知识

律诗的平仄标准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是允许有一些变化的,杜甫就在合乎标准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了变化的作用,使得诗歌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加上诗人在诗歌情感上表现出来的深沉与忧愤,语言上的遒劲有力,共同构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征。押韵: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首诗当中的“哀”“回”“来”“台”“杯”都属于“灰”韵。
对偶:一般律诗只要求颔联和颈联做到对偶,也称对仗。首联对偶的情况也常见,即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同,多用近义词。而这首诗却是句句都对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603a1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d.html

《登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