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

发布时间:2011-05-13 12:10: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如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编》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王世贞《艺苑卮言》也将王昌龄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品。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就作品中的自然天成和清新明快而言,李白绝句的成就无人可比。它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全都灵光一闪地反映了出来,脱口即成绝唱。李白的七绝诗,素有神品”“联璧”“绝伦逸群之称,并与王昌龄在盛唐诗坛标格各举,各领千秋。

 

  王昌龄是与李白同时而出生稍早的一位诗人。受当时任侠之气的影响,是一位豪侠诗人。但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诗人所缺乏的深沉感、观察问题的敏锐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或清逸明丽,风格多样。他的七绝留下来七十余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正因为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都写得很出色,所以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总结。他们在绝句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借鉴这些方法和技巧。他们在七绝中都营造了非比寻常的意境,通过对两人七绝意境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七绝,侧重的体裁、采用的风格、语言各不相同,却各有各的特色。通过对两人绝句体裁、风格、语言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位诗人,进而更进一步地准确理解他们的作品。 



  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慨。而李白也曾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入红尘中。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慕侠尚气的性情。因共同的豪爽性格,李白与王昌龄部分七绝作品都有一股侠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出塞》,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从军行》等。

  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士一样,具有恢弘的功业报负,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放纵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碍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的格外强烈。

 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

  王昌龄的一生,也是渴望为国立功,为老百姓做点事的,这些从他为人民写的许多表示同情的诗就可以看出。他在朝中当了十一年的官,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不护细行而为朝中权贵所不容,一再贬官,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心情郁闷。他的表现手法与李白的不同,情感没有那么激烈,语言没有那么尖锐,而是含而不露,怨而不怒。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部分作品中看出。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中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无辜受打击的愤懑,表白了自己一贯的耿介廉直的操守,请亲友们相信、放心。 



  总之,他们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又都没有真正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愤,令他们留下了一部分脍炙人口的作品。 



    王昌龄表现这方面的七言绝句内容更为丰富,他的《出塞》二首,既有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又隐含着对统治阶级强加给将士非人待遇的不满和讽刺。  还有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绝的可能性发出的深长叹息以及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深切同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从这些对人民的同情诗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正因为爱得深沉,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中都有大量的送别诗。王昌龄有二十八首,李白也有将近二十首。他们借这些送别诗,有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心迹,如李白的《巴陵赠贾舍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还有其余的大部分送别诗表达了他们对朋友的送别、相思之情。 



  两人作为盛唐著名诗人,他们的七绝作品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他们的作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体裁的比较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山水诗,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例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李白七绝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的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和神奇。还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全诗境界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还有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描绘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再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现的多么贴切呀! 



  

   他的送别诗,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赠汪伦》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昌龄的七绝,以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绝句分两个阶段,前期豪爽俊丽、绪密思情,后期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他早年写了许多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则大多是在晚年创作的。 



  王昌龄的边塞诗跟李白创作的几首边塞诗不同,李白把着眼点放在具体的战事上,而王昌龄不同,他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诗中有的热烈赞扬了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诗人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个地方,他清醒地看到了他那个时代中战争的阴暗面。譬如说,那些义勇健儿往往是上层统治集团刻薄寡恩政策的牺牲品: 



  但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 



  于是,边塞生活在王昌龄的笔下成为透视畸形社会现象的一个窗口。而与此同时,他又把笔触深入到士卒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昌龄在边塞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自有史以来,在中国西北和北部广阔的边缘地带各民族之见发生过无数次血与火的冲突,这根本上是不同人类群体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是这一土地上的人们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王昌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向往和平,又因在当时的条件下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除的可能性,惟有发出深长的叹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诗中,这种情绪以更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但具有丰富厚实的内涵,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堪称是王昌龄的代表作。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李白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只有少数几首,如《春怨》、《长门怨二首》等。李白写的宫怨诗从大的感觉来写,仍有一种以气贯穿的特点。而王昌龄则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凝眸注目处言语不多,却神情毕现,如《青楼曲二首》、《闺怨》、《长信秋词五首》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王昌龄与李白一样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是李白的诗多是对国事的关心,表明政治态度,如《巴陵赠贾舍人》,《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等。而王昌龄的诗多是对自己的遭遇、心迹的表白,如《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等。 



  总的来说,两人的七绝体裁,内容不尽相同,相同的体裁,也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 



  (二)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描写手法方面的比较 



  这点,从两人所写诗的体裁,便可以看出。李白写的大量山水诗都非常出色,可见他善于写景;王昌龄则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和闺怨诗,也很有名,可以看出他善于抒情。李白的大量山水诗,其中如《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李白并不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在景中都暗含着他的某种感情。《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作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的欢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的抒情诗中,如《长信秋词》其三是写宫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通篇借用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来写。但诗人无意于铺叙情节,这是绝句的篇制所无法容纳的,他着力于最能点醒人物内心意绪的景物,这就是沐浴着朝阳的寒鸦。奉帚”“团扇两句虽已点明人物身份,但只有到了第三句,在玉颜寒鸦的强烈对比下,那字才呼之欲出,移情于物,又借景寓情,王昌龄的宫怨诗和其它诗大抵如此。 



  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它使形象突破常规,染上奇幻的色彩。他忽而化重为轻,如: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 



  忽而又化轻为重,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在这种轻重转换中,诗人写出了他的自信与友情。 

王昌龄在七绝中,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他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言语不多,而神情毕现。例如《青楼曲二首》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末句只写少妇注视,而自矜得意之情已尽在不语之中。

(三)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意象的比较 



  由于李白富于想象,他那跳跃性的思维,令他的诗歌,奇峰突起,如《望庐山瀑布》,从瀑布联想到银河,并且是三千尺的形象,将瀑布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王昌龄没有像李白一样求仙学道,返归自然,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那种空灵、明净、清新俊逸的意象。虽然晚年也有一些清逸自然之作如《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二首》等,但他的绝句意象更多地呈现为另外一种特点,或通过奇特的设想,或通过心理的描写,显现出丰满的形象。如《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通过大漠风沙遮天蔽日的意象,表现气候的恶劣,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但战还没打,前军就传来捷报,从侧面烘托出唐军的士气和威力,塑造了他们英勇的形象,可谓设想奇特。

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那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使他的诗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他在诗中喜用比喻,将实实在在的东西虚化,比作另外一种事物,以虚带实。如《望庐山瀑布》将瀑布比作虚化的银河,很成功地表现了瀑布的形象。 



  王昌龄的诗则不像李白的天马行空,他善于将虚的东西用实在的东西来表现,以实带虚,多托物言情,用兴托类意象。

注释:出自《古代文学史(一)》2000年版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42 



  出自《中国历代文论选》199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49 



  出自《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1 



  出自《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5 



  参考文献: 



  1、《古代文学史(一)》2000年版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史英华诗卷》2000年版 韩兆琦主编 湖南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4、《李白选集》 1999年版郁贤皓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历代文论选》199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6、《全唐诗》1999年版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3db2d6b14e852458fb57f4.html

《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