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发布时间:2016-12-09 09:5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被迫流亡。南迁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芩组成校常委会,主持学校工作。
  12月13日南京陷落,震动武汉,学校被迫于1938年初再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正式开课。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命令,要求全国各高校制订校歌和校训呈报教育部。7月20日,西南联大以“因学校创业未久,俟编成后再呈报”回电教 育部。而教育部再次以“训令”催促,并限一个月内呈报。于是,学校常委会于10月6日开会决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等教授组成了校 歌校训制作委员会,指定冯友兰为召集人。
  制作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和广泛征集,征得了冯友兰、罗庸先生各写的校歌歌词一份,马约 翰、沈友鼎、张清常先生的曲谱三份。校训拟为“刚健笃实”一并呈报学校常委会。经常委会讨论研究,校歌采用了罗庸教授《满江红》词,张清常先生谱写的曲。 校训改订为“刚毅坚卓”,向教育部呈报。
  1938年12月12日,学校常委会将“刚毅坚卓”的校训在学校正式公布。校歌也开始在学生中演唱,全校各院系组成“联大校歌队”,由张清常先生指导,在全校性集会上做示范性演唱。
  《满江红》词: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称:“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
  新生入校,首先要学唱的就是这首《满江红》校歌。
   1945年5月4日,西南联大的全体师生在学校图书馆前广场上唱起最后一次校歌。“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现在仇寇已经驱除,马上就要复神京,还 燕碣了!师生们唱得特别带劲,唱得荡气回肠,余音袅袅,曲终时,几乎所有的人眼里都充满了泪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在这首爱国悲壮的校歌中结束了8年使 命,三校开始北上复员。

 

二、校歌及注释

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

                                   词:罗庸 曲:张清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三、校训

 

在组成西南联大之前,三个学校各都有自己的校训。北大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的校训是:“公能”。三校在长沙仓促组成的临时大学,没有校训。

 “刚毅坚卓”的校训,含义极其深刻,并不是三校校训的简单相加,它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又体现了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应有态度,还体现了全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的时代特征和人格风骨。

 “刚毅坚卓”四字,各含其义,又有机联系。“刚”不言而喻即指刚强、顽强、刚健,刚能立事、刚能取胜、刚能救国、刚能安邦,林则徐说:“壁立千 仞,无欲则刚。”“毅”则指果敢、有毅力、志坚不拔、持之以恒。《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坚”即指立场坚定、信念坚定、态度坚 决、基础坚实、学识厚博。王勃《腾王阁序》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卓”是指才识“超越寻常、无与伦比、卓尔不凡、卓然而立、高瞻远瞩”。《世 说·容止》云:“卓卓如鹤在鸡群”,《汉书·河间献王传赞》也云:“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刚毅坚卓”的特别校训集中体现了联大刚筋铁骨般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精神风貌,每个字都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正是在这种人格力量和精神风 骨的支撑下,联大三校师生不惜辞去“五朝宫阙”(联大校歌中的一句),背井离乡,流亡颠沛万里,不畏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不畏流血牺牲,坚决抗战、反对投 降,坚持民主、反对内战,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8年中,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其中毕业 2500多人,造就了各行各业的不少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有数学家华罗庚,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有光导纤维之父黄宏嘉 等。

四、校徽

此校徽为三角形的三等分(每一等分亦为一三角形),似代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大联合。 

五、校旗

五、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 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 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 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 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 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 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 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 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 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 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 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 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 庆,告来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0ee43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4.html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