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主

发布时间:2019-11-13 08:07: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是为。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良庖是用刀割肉,族庖是用刀砍骨头,当然了这样做显然是劳民伤财,况且效果不佳。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为什么?他是以无厚入有间,用薄的刀插入有间隙的骨骼,那么刀的回旋与运转自然有余地。

最后一段列举了两个例子论证。
   第一个说的是右师这个人天生只有一只脚。庄子到底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表达什么呢?这里有当时的背景,右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有一只脚干了什么事,我们并不知道,因此,尚需要查阅资料。
   第二的一个例子是说稚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东西,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形容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它却不愿被关在笼子里丰衣足食。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很多方面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直接的是,过了几千年的今天,科学上已经证实了,人类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自然,否则适得其反。再比如教育,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良好成长,或是娇宠,或是让孩子承受很的压力,结果是事与愿违。再如,一些人表面上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却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不是以广阔的心胸给别人最大的谅解,而是处处束缚,却还冠以为你好的名声,因此,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等等事例,不可盛举。

老子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不应当因为自然的生死而悲伤,从侧面论证人的行为应当合乎自然。文章举例说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弟子就觉得奇怪,就问秦失,你是不是老师的朋友,然后秦失就说一番极富哲理性的话。这里其实庄子是借秦失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庄子的这种理论,给人的感觉是确有哲理性,而同时又觉得庄子其人冷酷无情。庄子真的是冷酷无情吗?不是,庄子其实还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如果真的是无情,那么秦失也就不用去吊丧了,死了就死了嘛。秦失大哭三声,这里写的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吗?不是。道家讲求的本质,而非外在,在这点上与儒家是有矛盾的,所以作为老子朋友的秦失就不可能注重礼仪,他是真的悲伤,发自内心的,而作为超凡脱俗的人是不会受滞于外物,他们做事合乎自然。
   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悲伤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人是秉承自然而生,想逃离自然的法则。人希望长生不老,执着于物的贪恋,所以就产生了悲伤。而如果人们遵从自然,合乎自然,那么就会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不过是以自然物的形式存在,人们也就不会因为这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悲伤。就像当人还处于孩童时期的时候,混沌纯真,身无牵挂,不累于功名利禄,所以并没有什么烦恼。而当一天天的在社会中成长,渐渐的收获了名利,而却又累于名利,患得患失。身体不过需要一个狭小的空间却希望得到天下,食物不过填饱肚子却无端的加上修饰。因此,当明白了自然所赋予的天性,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就没有了哀伤和欢乐。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脂薪的燃烧是有尽的,而火种的传递是无限的。
   最后一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讲的遵从自然,而仅仅这一句话说的运用自然。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论证遵从自然,而仅仅是一句话来说运用。因为庄子认为运用即是更好的遵从,更深刻的对自然的认识,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遵从。比如庖丁解牛,所见全牛是表面肤浅外在的要将牛解开;非全牛是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看到的是牛的骨骼经脉;神遇不以目视的时候则就更上一层楼,抛弃了物质形态的偏见,仅仅是以无厚入有间。只有承认了水往地处流才有了水泵的发明;只有承认了重力的存在才有了航天飞机。运用自然不是跟自然较劲,否则就只能图悲伤而已。
   对于这篇文章,实际上他所论述的真理跟马克思哲学,佛家思想等有相通的地方,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并不一定是非要读庄子才有庄子的思想,也不是只有读马克思哲学才知道实事求是。不管是以那种方式的语言出现,是小说还是论文,是汉语还是英语,最终都是为了认识自然以致运用自然,书籍不过是作为一种让人们认识深刻的工具,最终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人们自己。天下一理,洞明既是学问!

读庄子《养生主》之浅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终于知道《庖丁解牛》的前文了,终于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洒脱,庄子的淡泊,庄子的浪漫,庄子的逍遥!

心之所至,心向往之!

品读《养生主》,先要品读庄子!

最初了解庄子是课堂上历史老师如数家珍似的介绍中国古代名人,当了解到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奉于高阁、喻牛辞相的他时,心灵震撼了,不错,他就是庄子,就是那个道家的继承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无不体现着超然物外的思想,他承袭了老聃的思想的精髓,又不局限于老子,洋洋洒洒的文笔中无补体现着他逍遥的人生态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是一位美学家!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意象的雄浑飞跃,恢弘浩渺,想象的奇特丰富,妙趣横生,情致的滋润旷达,跌宕起伏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觉,难怪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巨匠受之影响,甘为学生!

或许越是伟大的人,其一生的经历越是坎坷,越是离奇。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穷而后工吧!庄子活在战国,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加之现实的污浊和丑恶,世人的功利,阶级的束缚,让他对世态充满悲愤与绝望,这或许就是他辞相不做,宁曳尾涂中,宁如大鹏展翅,回归于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是谁说庄子超然物外,是谁说庄子只会避世躲避,是谁说庄子不过是明哲保身!没有恨哪有爱,没有对现实的绝望有谁会空怀才华隐世而居!虽然淡泊名利,但是谁人不想实现自身价值,或许庄子不是不关注,而是太关注,不是不爱,而是太爱!正因为太过极致,才会因爱生恨!世人所说的“因为爱的热烈,所以恨得彻底”正是如此!隐退,是因世道污浊;率性,是因为没有自由;与世无争,是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一切的一切其实是对现实情形的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庄子的一生追求的可能就是精神不受仁义是非的道德约束,摆脱世俗功利的限制,超出社会制度的控制,即对现存的一切批判否定,包括对自身的否定!

正是对一切看透了,甚至对于生死都可以无畏,笑而谈之,才会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对世人而言这或许是薄情,或许是冷漠,真正明白庄子的人才能知道,这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生如寄宿死同归,失去的只是人的躯体,只是一副臭皮囊,一个存在过的最最渺茫的证据,真正能够永存的只是那高贵的灵魂,那留于世间的不朽思想!所以他可以安心于寄情山水,所以他可以淡泊名利,所以他可以率性而为,顺其本心,乐天知命!不贪一时之欲,不图一时之快,不逞一时之势,不在乎那区区百年的束缚存在,不怜惜那浮云之名之利!只愿是那蜡烛,燃尽自我却留下光明!只愿是那烟花,瞬间消失却留下美好回忆!这就是荣辱不惊,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忘我之境!

庄子一生追求自由也做到了自由,就像在《逍遥游》中借着北冥之鱼,鲲鹏,来寄托自己的高远志向,斑鸠焉知鸿鹄之志!庄子做到了逍遥,不为外物所羁绊,放怀万物,用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浑然物外,融入自然,才会庄生梦蝶,不知蝶梦我,还是我梦蝶!无畏无惧,才会看破生死,《养生主》所说虽是养生,其实也不过是对生死之事看破,才能置身于外,冷眼旁观,做到旁观者清,虽在棋局之中,又能纵观全局!

正如开始所说,真正的了解庄子就不可以不知《养生主》,就不可以不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理趣!

《养生主》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纲,也是我极为推崇的部分,分为三步:第一步,不要强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掌握全部的知识,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事;第二步,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不要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不至于面对刑罚屠戮的屈辱!第三步,也是对前两步的总结,即“缘督以为经”,遵循自然的中正之道,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存生存性,不遗父母之忧,安度一生!第二部分是庖丁解牛的故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竟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源于始之所见非牛,次未尝见全牛,终至以神遇而不以目见,而至间隙又慎之又慎,于是踌躇满志,于是神情优雅,终至善刀而藏,盖因遵循养生之道即缘督以为经,效法自然规律!而第三部分讲的是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右师不以身残而自暴自弃,以上天之所赐,知天乐命!第二个故事是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理由是喜生恶死违反常理,背弃亲情,而老子之死,顺应天命,顺从自然变化,是自然解脱,解脱了现世的苦难!而他的精神,却如火种,即使薪火燃尽,火种不灭,将永续传承!

虽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现实中有其消极的部分,似乎在劝阻人们不要追求知识,安于现状!其实不然,理解不一样,得到的自然不同!对于许多经典,如果总着眼于其现实局限,将对后世毫无益助!从益助方面思考,我们不应太过执着,拼命追求知识将有限的生命浪费于此而忘记生命的根本,忘记本来的快乐,是断断不可取的!知识如此,物质更是,欲望是无法填满的沟壑,与其被欲望支配蝇营狗苟,不如支配欲望减少欲望而淡泊恬适!即使追求知识,用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得人生的快乐,而不至舍本求末!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则告诉我们做人要顺其自然,而不要太在乎名利,荣辱入不过身外事,富贵还是过眼云!不要入魔般的求名,不要不计后果地为恶!这一切都是归于自然,寻求规律的体现!

而庖丁之解牛,进乎道,寻其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自我,做到心中有牛而目中无牛,做到手中有刀而心中无刀,做到天地万物皆是一理,,大而化之,小而大之,由形体至本质,身在俗世,超然物外!

右师之言,秦失之为,尽皆堪破生死,无畏无惧,所唯者自由自在耳矣!不为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躯体不过是借于天地,惶惶过完一生的工具,疼惜?又有何益!正因如此,庄子在千年之前就主张天葬,让自己的尸体成为鸟鸢和蝼蚁的粮食,与自然融为一体,竟与现如今西藏的天葬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却又更加可贵,毕竟在古代社会,怪力乱神之说很多,在重视生死埋葬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其人生的旷达超脱可见一斑!

庄子之言,庄子之行,告诉我们生之何惧,死之何惜!顺其自然,就好!了解规律,即行!乐天知命,超凡入世!我就是我,我之本性不变,变的是外界环境,不变的是我的心,这样荣辱皆无,但求与自然同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74fc9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28.html

《庄子的养生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