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孟子》四章

发布时间:2019-09-15 05:15: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孟子》四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四、讲解本文。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

七、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八、布置作业:写一篇3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二、熟读成诵——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看看他们能否背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三、解释本文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四、讲解本文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五、分小组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分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被污染。

六、布置作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可以说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个关于爱、关于同情的故事。

《民为贵》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丘:众。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是一个集合概念,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五、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注意文中的一句话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耕云先生曾经指出: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浩然正气。

六、布置作业: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094c8b3169a4517723a3f2.html

《5《孟子》四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