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人民版)

发布时间:2018-09-08 21:45: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百家争鸣

[议一议] 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

答案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想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

答案提示: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

[想一想]

1.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议一议]

1.《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2.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ffcc3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c.html

《历史:必修三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人民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