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拜泉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发布时间:2019-07-27 00:2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黑龙江省拜泉县第二中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无答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学正教授”“学正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本卷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反映出  (  )   

A.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治国方式       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   

B.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2.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学正教授”“学正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3.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D.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4.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B.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5.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 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B. 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王韬《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  )

A. 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 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

C. 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 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8.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

A. 民主xx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B.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C. 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D. 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9. 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 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 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

A. 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

C. 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 扭转了失衡的工业布局

10. 1945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表明(  )

A. 蒋介石积极部署围剿红军  B. 抗日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

C.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已爆发  D. 阶级矛盾正成为主要矛盾

11. 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12.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  B. 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13. 1982年,上海《文汇报》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其后,登载了《痛哉!(租地章程)》。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其影射的是(  )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 浦东的开发开放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4.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

A. 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 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

C.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15. .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6..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右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17..“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18.《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9、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0、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候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废除世袭制度     B.加强军事控制    C 抑制割据势力      D.控制官吏任免

2、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14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经多次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殿试封弥(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殿试誊录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八股文定型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推行商民分卷制度,商籍生员设立字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废科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的表现,分析其演进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4分)

22.(12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时期的维新、辛亥时期的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喜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材料二  在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问题上,19世纪末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是可望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完全西方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3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现代化之路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6分)大国崛起的关键往往在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美国《时代》《财富》《生活》杂志的创始人亨利·卢斯撰文说,20世纪将是美国的世纪,这是美国作为世界统治力量出现的第一个世纪……时任国务卿的赫尔也说:美国深知自己可以强烈地影响为维护和平而建立的任何国家组织,由于这种影响日益增强,我们对安排战后世界所负的责任相应地增大了。伴随着战争的终结,美国世纪终于到来。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世纪到来的原因。(8分)

24.(18)材料  赫鲁晓夫执政后,制定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新战略,三和路线19555月苏联放弃长期坚持的只有先解决德国问题才能签订对奥和约的立场,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四大国对奥的分占和管制。19599月赫鲁晓夫访美,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战后两国首脑首次最高级会晤——戴维营会谈,此后又于1961年同肯尼迪总统举行了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在苏联火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箭核战略”,认为苏美军事差距已经缩小,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对不愿接受其控制的东欧国家,苏联施加强大的政治、经济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干预……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是苏东国家经济、军事合作的场所,同时也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向22个亚非国家提供了38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力图以此影响受援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加深它们同苏联的关系,并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摘编自金学明主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实施情况。(10)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实施的影响。(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7fe9a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b.html

《黑龙江省拜泉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最新学习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