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哈萨克族社会风情

发布时间:2011-12-01 21:57: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统文化---哈萨克族社会风情

哈萨克族是由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构成,属于混血民族,体貌特征有趋于北欧,蒙古,西亚等各种。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绝大多数哈萨克族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至今。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突厥、葛逻禄回鹘、哈刺契丹、克烈乃蛮、钦察等有渊源关系。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民族历史

<前汉书·乌孙传>记载: 哈萨克主要族源之一乌孙汉朝时期在西域伊犁河流域建立行国,立国君主猎骄靡. 细君公主,汉代江都王刘建女儿, 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和亲公主, 汉朝和乌孙政治联盟的奠基者

公元前1世纪中叶匈奴分裂,一部分归附汉朝,漠北匈奴西迁至阿勒泰,七河流域,锡尔河沿岸建立悦般国. 匈奴人从事畜牧业,战事需要时就会成为骑兵; 与哈萨克族有渊源关系的哈萨克汗国时期的诸部落都保留了匈奴的这一特征.

据国外著名历史,语言,考古学家们考证, 匈奴人风俗习惯,精神生活, 葬礼习俗, 服饰艺术都无异于后来的哈萨克族人, 他们的语言特点依然保留在现代的哈萨克语中.

1456,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系的苏丹加尼别克和克烈汗脱离白帐汗国阿布哈伊尔汗的统治, 率部东迁至中亚草原的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存在了377."哈萨克"意为"脱离者","自由者".

苍狼图腾在哈萨克族古老传说,英雄史诗,民歌,古老习俗中都有涉及, 被视为与苍天有关的神物. 哈萨克人认为苍狼保护着名人之灵魂, 会施予人们特殊禀赋. 如古代哈萨克克烈部落万民敬仰的乌尼王之母故世后,据传说有两只苍鬃卷毛的大公狼长期守护墓前. 直到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还有在打着狼旗.

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又称 “宰牲节,与 “开斋节 并称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 “古尔邦 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纳吾鲁孜节即哈萨克族的新年,与汉族春节区别在于纳吾鲁孜节是321 日,是真正意义上新年开始。这一天哈萨克人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七种食物做成"纳吾鲁孜饭",互相拜年,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 祝愿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生活习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是在歌声中举行的,从订亲到迎亲,无处不伴随着歌声。亲家对唱,多通宵达旦,歌词即兴编唱,以唱不倒为胜,气氛十分热闹。迎亲时,新郎和伙伴们掀开新娘和伴娘们所在的毡房围毡一角,唱《劝嫁歌》。这种歌曲调轻松愉快,语言风趣诙谐,内容是劝说男娶女嫁。

哈萨克族实行氏族(部落)外婚制,即同一氏族(部落)的男女不能成婚。哈萨克男子长大成婚后一般另立毡房独立生活,但有还子习俗。即每对夫妇,要把自己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父母扶养,以使老人家老有所依。祖父母会将孙儿女视为自己最小的儿女,疼爱倍至 随着社会变迁和发展,现在城市里居住的哈萨克人中间"还子习俗"呈现衰微之势.

哈萨克族的礼仪有着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亲朋好友们都会来向孩子送上祝福,主人则会热情招待来宾。 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阿訇)念段经文给孩子命名。

根据季节变化哈萨克族牧民一般每年进行四次转场,有春秋、冬、夏牧场三种。"转场"是哈萨克牧民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每季转场时,沿途的先来户要对搬迁户进行周到款待;搬迁户到达居住地后,当地先来户要义务帮助卸家什、搭毡房;该搬迁户住定以后也将以同样的礼节去接待后来户. 这些义务在草原上都是世世代代一直传承的不成文的习俗......人们无不为之慨然: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在迁徙中谱写,哈萨克人的家在飘游中诞生......

民族特色活动

“赛马” 是哈萨克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活,赛马赢得第一名,不仅是马主人的光荣,而且还是整个部落的光荣。跟现代赛马不同,哈萨克赛马不使用鞍具,骑手多为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哈萨克族赛马有赛走马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美观。一般用的是五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是成年人。赛奔马也多用五岁以上的马,参加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按习惯此时小伙子向姑娘怎么嘻闹逗趣都不为过,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紧追不舍并挥舞马鞭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则不能还手。

荡秋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特有的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每逢喜庆节日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就会身着漂亮艳丽的服装边荡起 “爱情秋千边唱起憧憬未来和倾诉爱情的歌曲。秋千三角架上布满的彩色布条,是来荡秋千的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系下的,每条布条上都饱含着他们对爱情的憧憬和祝福。

叼羊 是哈萨克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在马背上把所叼羊只传来传去,叼夺潇洒自如,对抗性强,争夺激烈,是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比赛。盛夏时节牧民们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叼羊活动成为民俗风情游主要内容之一.

恰秀是哈萨克人在遇到喜事时向客人抛撒酸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食品以表示祝福和欢迎的仪式,恰秀抛撒的意思。恰秀一般都是由妇女来搞,而且必须是年纪较大、德高望重、深受群众爱戴者。人们相信,由这样的妇女来搞恰秀,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有古老谚语: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食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哈萨克人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恭敬备至,不可稍有怠慢。

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中华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哈萨克族的发展将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5e84670b1c59eef8c7b47d.html

《中国传统文化--哈萨克族社会风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