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2023-12-17 21:00: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时空观念(理清时间线索)
公元前2070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土地国有;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面鱼纹盆】;禅让制)
夏朝(启即位,“传贤”到“传子”,王位世袭制【至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消失】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注意:问神以国家大事】;甲骨文)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盛行;金文)东周时期(春秋:井田制逐渐崩溃;铁犁牛耕;百家争鸣;《诗经》。战国: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抑商”政策;《楚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二、早期国家的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权力的传承由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统治中心在黄河中游地区。【王位世袭制】:王位的传承方式既有父死子即,也有兄终弟即。均注重父系血缘关系,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和方国的关系是政治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经济上方国要对商王尽租役义务。
【例题:2019年全国卷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30位王,多为兄终弟即,而西周产生了1112位王。这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3、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1)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A.整体演进趋势
西周(实行,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雄)——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七国之乱”推恩令)——逐渐消亡a\创制于西周
b\趋于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
c\废除于秦朝,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
d\延续:汉初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后,诸侯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B、内涵解读
经济基础:井田制
分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图示)
分封的对象:姬姓贵族(同姓王族)为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体现家国一体”。占据地势险要、经济发展繁荣地区】;功臣【彰显王的功德,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先代帝王的后代【安抚作用,强化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拉拢又防范”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的统治。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在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如若诸侯不履行上述义务,“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与商朝的方国相比,分封制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周王室统治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对领土的有效控制。但要牢记: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

主要分封的国家:燕、鲁、卫、宋、晋、齐等。影响/作用【积极、消极】(意义)
【前期】1、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政治等级秩序,确立了“天下共主”(普天之下、统一性)的地位,巩固了周的统治。
2、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加速了民族融合,密切同周边少数民族(蛮夷戎狄)的关系;周的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后期】王权衰微,分封破坏。
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伴随势力的增强,破坏分封。(田氏代齐、楚王问鼎、诸侯争霸等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都是“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根因:(经济因素)井田制的瓦解,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
主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制度本身具有矛盾:周天子依靠权威与礼乐制度来约束诸侯,这种道德约束在诸侯势力膨胀之后将无力)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拓展)家国情怀——分封制文明传承印记
中国姓氏的起源,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山东省:鲁、山西省:晋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c16068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c.html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