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8-11-11 16:04: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郁达夫作品赏析

郁达夫作品赏析

郁达夫作品赏析

郁达夫作品赏析 郁达夫,1896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入私塾,9岁便能赋诗,1911年起开始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东京创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

郁达夫,1896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入私塾,9岁便能赋诗,1911年起开始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东京创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在文学上主张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其作品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在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苦闷的同时,还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 郁达夫是一位小说家、散文家、更是诗人。他清秀细腻准确而贴切的语言描写使他的散文也具有诗的气息,语言清新明净,具有诗一般的美。其作品语言毫不滞腻,毫不浓丽,给人清朗的感觉。文章没有任何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 炉火 而达到 纯青 的程度。在词语的选择搭配上,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平凡之极,然而搭配的又是那样精当,不求工而自工。在郁达夫散文的较多篇章中都可见凝练,典雅的语句,给人以幽远之感,同时又切合文中所写之景,所抒之情。白话文与文言两种格调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呈现清新隽永之态,产生诗的意境。

郁达夫的散文充分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特别是他的行旅散文,写得挥洒自如,在散漫、不经意间恰到好处地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描写景物很有特点,他喜欢从细微处入手,似在不经意中描摹山水风物,文字虽说平易,但营造出的意境却有古典文学中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情调。结构随着情走,巧妙而不拘谨。具体而言,纵情抒写,不受章法的限制,不讲究语言的

雕琢,洒脱坦荡,收放自如,是郁达夫散文艺术的突出特点。

【选文赏析】

()西溪的晴雨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帝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 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中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

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西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 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 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 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 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 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 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选自郁达夫《西溪的晴雨》)

〖赏析〗

本文作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景色的野趣,也捕捉到西溪晴雨变化中的美的特点。

作者由源宁游西湖失望开始写起,写西溪的野趣、游古墓的霉气与恐怖,再写摇船少女的劳动及与老龙夫妇游西溪秋雪庵。这些作者是在写人,也是在写情和景。作者将景与人、情结合起来写,突出了人、情的变化。

再就是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刹那间出现的神采,突

出山水的个性。作者笔下的山水景色都是活的,都赋予了它们以生命。文章写景不只但就写景,而是把景与人结合来写,使景随之有了神韵及个性。

()半日的游程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时间的印迹,居然处处都显示了面形:从前的一片荒山,几条泥路,与夫乱石幽溪,草房藩溷,现在都看不见了。尤其要使人感觉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两旁的那一排青青的不凋冬树;当时只同豆苗似的几根小小的树秧,观在竟长成了可以遮蔽风雨,可以掩障烈日的长林。不消说,山腰的平处,这里那里, 所所的轻巧而经济的住宅,也添造了许多;象在画里似的附近山川的大致,虽仍依阳,但校址的周围,变化却竟簇生了不少。第一,从前在大礼堂前的那一丝空地,本来是下临绝谷的半边山道,班在却已将面前的深谷填平,变成了一大球场。大礼堂西北的略高之处,本来足有几枝被朔风摧折得弯腰屈背的老树孤立在那里的,现在却建筑起了三层的图书文库了。二十年的岁月~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千二百的日子~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象白驹的过隙,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www.wenku1.net/news/286F384ECD57F79D.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7a7a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a.html

《郁达夫作品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