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文言文52篇精选

发布时间:2014-05-21 21:5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快。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15、求:找。

文学常识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前292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拔。

茫茫然:疲倦的样子或疲劳的样子。

 谓:对……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枯干。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文学常识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文学常识

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280-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祖宗的人,赏给他的部下一壶酒。部属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允许我们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喝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画脚啊。还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就画成了,那个人便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那个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自己的部下。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5.引:拿起。

17.成:完成。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相谓:这里是商量的意思。相,互相。谓,告诉。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北人啖菱

原文

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或⑧曰⑨:“食⑩菱须去(11)壳。”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17)曰:“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 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6.啖:吃。

7.并壳:连同皮壳。

8.或:有人。

9曰:说。

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护:掩饰。

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来。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20.坐:因为,由于。

2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黔驴技穷

原文

黔无驴(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以为神。蔽(3)林间窥(4)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5)。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6),远遁(7);以为且(8)噬(9)己也,甚恐。然往来(10)视之,觉无异能者(11);益习其声(12),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3)。稍近益狎(14),荡倚冲冒(15),驴不胜怒(16),蹄之。虎因喜,计之曰(17):“技止(18)此耳(19)!”因跳踉(20)大(21)㘎,断其喉,尽其肉,乃(22)去(23)。

译文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过了一会儿)(老虎才)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不断)碰撞、挨近、冲撞、冒犯驴,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注释

1)黔(qián):黔中道的简称,今属于贵州地区。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庞然:巨大的样子。

3)蔽:隐蔽,躲藏。 4)窥:偷看。

5)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了解它。 莫:不。

6)骇(hài):害怕。 7)远遁(dùn):逃到远处。 8)且:将要

9)噬(shì):咬。

10)往来:来来回回地。 11)异能:特殊的本领。

12)益习其声:逐渐习惯它的叫声。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13)搏:击,扑。 14)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5)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16)不胜(shēng)怒:禁不住愤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 胜,禁得住。

17)计:心里盘算。

18)此:只,仅。

19)耳:罢了。

20)跳踉(liáng):跳跃。

21)㘎:虎怒吼。

22) 乃:才。

23)去:离开。

杯弓蛇影

原文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伊,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译文

乐广字修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文学常识

应劭(shào)(153—196),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 放,搁在。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

13.操:拿、携带。14.已:已经。(时间副词)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17.乃:于是(就)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30.以:用。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文学常识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1)有鬻(2)盾与矛者,誉(3)之曰:(4)盾之(5),物莫能陷(6)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7),于物无不(8)陷也。(9)曰:"(10)子(14)之矛,陷子(14)之盾,何如?其人弗(11)能应(12)也。夫(13)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鬻():卖。

3)誉之:夸耀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fú):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凿壁借光

原文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14)其佣作而不求偿13。主人怪问衡,衡曰: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就不顾匡衡而去。

注释

到;及。穿壁:在墙上打洞。映:照耀。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文不识:邑人的名字。佣:雇佣。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愿: 希望。得:得到。资给:资助、供给。遂:终于。

大学大学问家。偿:报酬。(14)与:帮助。

文学常识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还有一句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在路边摆放食物,用来施舍给经过的饥饿的人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水,傲慢地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这个样子的!尽管黔敖向他道歉,但最后这个人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后来也道歉了,也该去吃一点

注释

1、大饥:饥荒很严重。

2、黔敖:人名,春秋时齐国的富商。为食:摆放食物。

3、食():同拿饭给人吃。4、于:在

5、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

6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辑:拖着不使脱落。

7、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8、奉:同,端着。9、执:拿着。

10、嗟:喂,叹词,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11、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12、予(yǘ):代词,13、唯:连词,因为

14、嗟来之食:带有不敬意味的施舍。15、斯:此,这种地步。

16、从:于是。17、谢:道歉。18、终:最后。

19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20、微与:不必这样啊。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21、从而谢焉:(黔敖)赶上去向他道歉。

文学常识

《礼记》[2]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1)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2)(3)之意(4);狙亦得(5)公之心(6)。损(7)其家口(8),充(9)狙之欲(10)。俄而(11)(12)焉,将限(13)其食,恐(14)众狙之不驯(15)于己也。先诳(16)(17)曰:(18)(19)(20),朝(21)三而暮四,足(22)乎?(23)狙皆(24)起而怒(25)。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26)

译文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注释

1. 狙()公:养猴子的老人。2. 解:了解,理解,懂得,明白。

3. 狙:猕猴4. 意:心意。5. 得:懂得。6.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7. 损:减少。8.口:家口,口粮。9.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10.欲:欲望11.俄而:一会儿,不久。12.匮:缺乏。13.限:限制。

14.恐:恐怕。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瞒哄。17.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8.与:给。19.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20.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21.朝:早上。

22.足:够,足够。23.众:所有的。24.皆:都。

25.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6.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采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月攘一鸡

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从前有一个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的人。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所拥有的道德。他回答说:那就让我减少这种行为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如果知道偷鸡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注释

1:现在。(2:窃取,偷。(3:代词,他的。

4)之:1.助词,的。2.代词,他。(5)或:有人。(6)告:劝告。

7)是:这。(8)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 。(9)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0)损:减少,减小

11)月攘一鸡:每月偷一只鸡。 月:每月,一个月。 攘:偷。一鸡:一只鸡。

12)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13)待:等到。(14)来年:明年。

15)然:这样。(16)后:以后。(17)已:停止。(18)如:既然。

19)知:知道。(20)其:代词,代那件事。

21)非义:不符合道德、事理。(22)斯:那么就应该(23)速:马上。

24)矣:了。(25)何:为什么。

文学常识

“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名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论理等学说和思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诣府归马

原文

卓茂初为丞相府使,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失马者,误认其乘马为彼所有,欲牵之去。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已数年,心知其谬,解以与之,挽车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译文

卓茂一开始担任丞相府史,替孔光办事,孔光赞他为高尚的人。有一次卓茂外出,有个人指认卓茂的马是他的。卓茂问他:你失马多久?他回答道:一个多月了。而卓茂有此马已几年了,心中知道他认错了马,但卓茂仍默默地解开马匹给了他,自己拉车而去。回头说了句:如果不是你的马,希望你到丞相府归还我。后来,马的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失去的马,就到丞相府来送回他错认的马,并叩头谢罪。

注释

长者:这里指品德高尚、性情敦厚的人。

谬(miù):不可能,错误,荒谬。

(mò):同

诣(

幸:希望

谢:道歉

文学常识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者,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接近傍晚的时候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注释

1、益:增加

2、甚美:(味道)很美。甚:十分,非常3、缘:因为4、患:害

5、然:这样6、唯:只7、昔:从前8、适:到...

9、乃:于是就10、故:原因11、薄暮:黄昏12、具:准备、置办

13、出:拿出14、怪:对...感到奇怪15、安:怎么

16、咸:尽,全部都17、已:停止18、味败:口味败坏

19、为:成为20、皆:一样21、非唯:不仅22、益:好处,益处

23、之:指代自己24、反:同“返”,相反25、所以:……的原因

文学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羊裘在念

原文

乡居有偷儿,夜瞰迂公室,公适归,遇之,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公拾得之,大喜。自是羊裘在念,每夜归,门庭晏然,必蹙额曰:何无贼?

译文

乡里有个小偷,夜晚在迂公的房梁上偷窥,迂公刚好回家,正好遇到了小偷,小偷很害怕,并把偷到的东西和羊皮丢掉逃跑了。迂公拾到羊皮后大喜从此念念不忘。每天晚上回到家后,门口很安静,迂公就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为什么没有小偷呢?”

注释

瞰(窥探)

适(刚)

遁(逃走)

是(从此)

晏(平静)

蹙额(皱着眉头)

文学常识

选自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粟粥荠菜

原文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十数茎于盂,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译文

宋朝的范仲淹,年少时与朋友一起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中学习,只煮二升粟米成粥,用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来吃,切十几根荠菜装在碗内,加热以后吃掉.这样过了三年,后来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死后朝廷赐予他"文正"的谥号。

注释

宿:xiǔ,宵,夜。

荠()菜,一种野菜。

盂,,一种圆口器皿。

啖,dàn,吃。

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

1.方:刚刚。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晒(太阳)。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6. :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11.舍:放弃。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14.禽:通“擒”,抓获。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17.支:对抗18.弊:同“蔽”,蒙蔽。19.恐:担心。

20.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21.愿:希望

22.惠王:指赵文惠王。23.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文学常识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⑹⑺以写龙。于是天龙 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的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注释

1.叶公:春秋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子高:叶公的别名。3.钩:衣服上的带钩。4.写:画。

5.凿:通"",古代饮酒的器具。6.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7.“8.闻:听说。9.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0.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11.牖(yǒu):窗户。

12.施():延伸。13.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

14.走:逃跑。15.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6.是:由此看来。17.好:喜欢。18.夫:这,那。

文学常识

《新序》,西汉刘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二卷。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不展家书

原文

宋,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译文

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注释

布衣:指普通百姓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攻苦:用功刻苦。

食淡:吃粗茶淡饭,指不在意食物的精美。

终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寐:睡觉。

涧:山涧。

不欲分其心也:不想分散注意力。

文学常识

胡瑗,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一说现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一下等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蒙人遇虎

原文

原文: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译文

(有个)蒙地的人披上狮子的皮来适应旷野(风寒),老虎看见他便跑了。(他)认为老虎是在怕他,回去便自负得很。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第二天,(蒙地人)穿着狐狸皮做成的衣服前往(旷野),再次与老虎相遇。老虎站那看着他。(他)恼火老虎(竟然)不逃跑,(便)呵斥老虎,结果被老虎吃了。

注释

(1)选自《郁离子》刘基,明初大臣

:春秋时期鲁国的邑名

(2)蒙人衣狻(suān)(ní)之皮以适圹(kuàng):有个蒙地的人披着狮子皮走到野外.狻猊,狮子,:野外,旷野..

(3)返而矜,有大志:回家后便骄傲起来了,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骄傲.

(4):斜眼看.

文学常识

刘基(131171日-13755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道家、政治家、文学家,与章溢、宋濂、叶琛并称为四先生。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日喻

原文

生而眇[miǎo]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pán]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yuè]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yuè]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p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yú]?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⑦吴君彦律⑧,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⑨,作《日喻①》以告之。

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注释

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8—11018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铸砚示志

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译文

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

注释

1. 宋:宋代

2. 鉴:镜子

3. 屡:经常

4. 恶:厌恶

5. 或:别人

6. 业:改变行业

7. 乃:于是

8. 自:亲自

9. 示:给……看

10. 易:改变

11. 卒:末尾,最后

12.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翠鸟移巢

原文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注释

1.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2.先:起先

3.以:用

4、患:灾祸

5避患:避免灾祸

6、及:到了的时候

7、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8、恐:担心

9、坠:落,掉下

10、稍下:稍微低一点

11、复:又,再

12、益:更加

13、下巢:把窝做低

14、又更下巢:又把窝做到更低的地方

15、遂:于是,就

16.得:得以

17、之:代词,代指小鸟

18.矣:语气词,了

文学常识

《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谈概》,是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内容大多是历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他与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兄长认清事物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注释

1、 初: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2、权:指孙权3、谓:告诉,对……说。4吕蒙:字子明 5、卿:你。6、今:如今。7、当涂:当道;当权,涂,通”8、掌事:掌管政事。9、辞:推托。10、以:介词,用、拿。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怎么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为:成为。1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7、邪():通,表示 19、当:应当。20、涉猎:粗略地阅读;泛览。22、耳:罢了。23、多务:事务多,杂事多。27、始:开始。29、及:到了……的时候。30、肃:指鲁肃。32、寻阳: 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3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9、非复:不再是。4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现指才识尚浅的人。41、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44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45、大兄:长兄47、见事:认清事物。

文学常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削荆为笔

原文

汉之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会意处,书其衣,以记其事。同学者悦其勤学而有会意,常以净衣易之。未尝言:夫人之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犹死。

译文

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常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注释

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

负:背着

笈():书箱

每:经常

或:有时

庵(ān):茅草小屋

荆:一种有刺的灌木

蒿:野草

书:写

题:记写

悦:佩服

存:存活

虽:即使

易:交换

阻:阻碍

编:搭

夫:发语词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⑺?”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⑻。”元方曰:“君与家君⑼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⑽之,元方入门不顾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嬉戏。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⑵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⑶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⑷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⑹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⑻ 相委而去:丢下别人。⑼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⑽ 引:拉⑾ 顾:回头看。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注释

1. 可:值得。

2. 予():我。

3. 染:沾染(污秽)。

4. 濯(zhuó):洗涤。

5.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6.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7.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8.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9.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10.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可以。

11. 谓:认为。

12.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13.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ǎn):少。

15.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蜀鄙二僧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才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才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持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东西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东西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 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注释

为学:为,做,求学,做学问

资:天资,天分

逮:及,赶得上

屏:通“摒”

卒:终于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四川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怎么样

恃:凭借,倚仗

色:神色,神情。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

立志:树立志向

顾:还,反而

文学常识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持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注释

入:进入

至:到

但:但是

俄:一会儿。

但:只是;不过。

愚:愚蠢,愚笨。

计:方法,计策。

遂:于是;就。

初:起初。

以锯:用锯子。

依:按照。

文学常识

古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道旁苦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注释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尝〕曾经。

〔诸〕众。

〔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着。

〔走〕跑。

〔信然〕确实如此。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猫逐画鼠

原文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于是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于是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画是逼真。

注释

1.东安:古地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2.:善于,擅长。3. :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轴,此指装裱成卷轴的画。4.邑令:县官。5.:漫不经心,随便。6.:早上。7.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8.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以……为奇,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9.物色:察看,观察。10.:等到。11.踉跄:跌跌撞撞的样子,形容猫跳跃捕抓的样子,跳起来。12.以:用。13.:这样。14.:才。15.:是。16.者:这样。17履:屡次,每次18作:做了。19:追赶。20.:经过。21.于是:因此。22.:最初。

文学常识

曾敏行(1118—1175) ,南宋吉州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字达臣,号独醒道人、浮云居士、归愚老人。与胡铨、杨万里、谢谔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废,不能仕进,遂专意学问。亦工画草虫。敏行所著文《独醒杂志》,其子三聘编为十卷,杨万里为之序。卒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拿来,拿起。

11)裂:割断。

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文学常识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枭将东徙

原文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斑鸠问:什么原因?猫头鹰说:(因为)乡里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斑鸠说:你只要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你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注释

枭(xiāo):同xiāo),又称鸺鹠,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迁移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你,对方的尊称。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去。

故:原因。

皆:都,全部。

恶():厌恶,讨厌。

以:所以。

更(gēng):改变。

犹:还是。

:遇到。

:什么。

文学常识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

关尹子教射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注释

射:射箭 中:射中靶心 请:请教

子:你 者:原因 弗:不 曰:说

未可:不可以(算学会) 报:汇报

知之矣:知道了 守:掌握

勿:不 独:只是

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 存亡:结果

所以然:过程

文学常识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1]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

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相传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刘羽冲偶得兵书

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1)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2)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3)。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10),自谓可将(14)十万。会(12)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13),全队溃覆,几(19)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5)甫(6)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15)。由是抑郁不自得,恒(16)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20)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17)笑之,则歘(7)隐。次日伺之,复然(18)。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8)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9)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21)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刘羽冲,他的名字遗失了,他是沧州人。他去世的高祖刘厚道士,大多时间跟人以诗互相赠答。他性情孤僻,喜欢讲古代规章制度,实在是迂腐,行不同通。刘羽冲曾经请董天士作画,请刘厚道士题诗。他屋内有一幅画《秋林读书》,上面题诗是:兀坐(独自静坐)秋树根,块然(孤寂)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大概是规劝他的。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见他的魂魄游荡在墓前松柏下,摇着头独自漫步。侧耳细听,他述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隐没了。第二天探察他,又是这样。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阿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所以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

注释

1.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2.倩:请。

3.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4.干:谋求。

5.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6.甫:刚刚,才。

7.歘:同(xū)”,忽然,火光一现的样子。

8.昀:作者本人,纪昀。

9.“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10.经年:一年左右。

11.列说:到处游说。

12.会:适逢,正赶上。

13.角:较量。

14.将:统率。

15.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

16.恒:总是。

17.或:有的人

18.然:这个样子。

19.几:几乎,差点。

20.岂:难道。

21.”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艺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22.伏:伏案。

23.至:来,往。

文学常识

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小时了了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纠察百官行为的官员),上门造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和亲戚,亲属,才能进见。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好友。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对此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尴尬。

注释

1.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的名士、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为建安七子之一。

2. 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末年人。

3. 司隶校尉:官职名,掌纠察京城官员的纪律。

4. 诣:上门拜访。

5. 俊才:即才俊,优秀的人才。

6. 清称:有清高声誉的人。

7. 中表亲戚:自己的亲戚。

8. 通:通报。

9. (学业或技艺)所达到的程度

10. 仆:对自己的谦称。

11. 仲尼:孔子的字。

12. 伯阳:老子的字。

13. 通好:友好。

14. 了了:聪明伶俐。

15.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这里指尴尬的样子。

阿豺折箭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及老,临终谓子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译文

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年老了,临终前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拿我的一支箭来,把箭折断在地下。过了一会儿,阿豺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把它们一起折断。慕利延折不断。 阿豺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就难以摧毁了。你们同心协力,这样以后国家就可以巩固。说完阿豺就死了。

注释

2)阿豺:吐谷浑的国王。吐谷浑,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名,在今青海四川松潘一带。

3)谓曰:对……

4)奉:拿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母弟:同母的弟弟

7汝曹:你们。曹,辈

8)摧:折,毁灭、崩坏

9戮力:合力,协力

10社稷:古代帝王和诸候所祭的土神社和谷神稷,后来代指国家

11)只:现代汉语作

文学常识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精卫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叼)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东海。

注释

1、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

2、柘(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

3、焉:介词于之,在这里。

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

6、喙(huì):鸟嘴。

7、其鸣自詨(xiào):詨,通,呼叫。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

8、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9、于:到

10、为:成为,变做。

11、堙(yīn):填。

文学常识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咏雪

原文

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3)讲论文义(4)。俄而(5)雪骤,(6)公欣然(7)曰:白雪纷纷何所似(8)兄子胡儿(9)曰:撒盐空中差可拟(11)。兄女曰:未若(12)柳絮因(13)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14),左将军王凝之(15)妻也(16)。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召开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起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即:是。

⒁无奕女:谢无奕的女儿即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就是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⒃也:表示判断的语气。

文学常识

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侄子、侄女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后世有同名同题诗词多篇见诸文坛,一并流传下来。

世无良猫

原文

(1)恶(2)鼠,破家(3)求良猫。餍(4)(5)腥膏(6),眠以毡罽(7)。猫既饱且(8)安,率(9)不捕鼠,甚者与鼠嬉,鼠以故(10)益(11)暴(12)。某怒,遂之(13)不复蓄(15)猫,以为(16)天下无良猫也。 

译文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

4)厌:满足。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缘故。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蓄:养。

16)以为:认为。

文学常识

乐钧1766-1816),原名宫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

牧童评画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1) ,好书画,所宝(2) 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3)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4)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5)入两股间。今乃掉(6)尾而斗,同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抚掌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注释

1)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2)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3)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

4)曝:晾、晒。

5)搐:抽搐,收缩。

6)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

文学常识

《东坡题跋》是东坡散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体裁,充分体现了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宗旨:崇尚自然、不事雕琢;冲淡简远,高雅绝俗,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美学思潮。题跋内容也反映了东坡的处世哲学,旷达超脱、随缘自适,在平心的世界中感悟美的人生。同时,题跋在写法上随兴而发、妙趣横生,也见出东坡自身的人格和风格。《东坡题跋》共计有六卷,卷一讨论文章、卷二卷三讨论诗、词、卷四讨论书法、卷五讨论绘画与纸墨笔砚、卷六讨论音乐、神鬼、交际、游历等等。长则数百余言,短则二三十字。

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释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

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得:得到。

:古代的打击乐器

负:背、驮。

走:跑。

则:但是。

以:用。

椎:(chuí)槌子或棒子

huàng)然: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遽():急速地。

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指鹿为马

原文

赵高欲7为乱1,恐8群臣不听,乃先设验2,持鹿献于二世3,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13邪?谓鹿为马。问左右5,左右或9默,或言马以阿顺6赵高。或言鹿者,高因12阴中诸言鹿者以法4。后群臣皆14畏高。

译文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注释

1.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2.设验:设法试探。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阴,暗中。中(zhòng),中伤。法,刑法。

5.左右:身边的人。

6.阿顺:阿谀奉承。

7.欲:想要

8.恐:害怕,恐怕。

9.或:有的。

10.半:一半。

11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2.因:于是,就。

13.误:错误;误会。

14.皆:都。

15.持:带着。

文学常识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注释

1.【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地人,医术高明。2.【立】:站立。3.【有间】:一会儿。4【疾】:小病、轻病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8.【居十日】:待了十天 9.【益】:更加。10.【还走】:转身就跑。还(xuán):通,回转。11.【故】:特意。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18.【索】:寻找。20.【及】:达到。21.【是以】:以是,因此。22.【应】:答应,理睬。23.【恐】:恐怕,担心。25.【功】:本领,功劳。27.【使】:派人

文学常识

韩非子》是韩非子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

孟母三迁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人】商贩。

【炫卖】同,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文学常识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

杀骆驼破瓮

原文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1.曩:从前,以往。

2.先:先前。

3.(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4.食:吃。

5. 首:头。

6. 既:已经。

7.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8.语:告诉。

9.即:就。

10.依:依照,按照。

11.其:那个。

12.用:采纳。

13.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4.之: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5.女:你。

16.复:还。

17.老父:老人

18.患:担忧

文学常识

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注释

智:智慧

若:相比

欲:想要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理:办法;道理

校:通,比较

物:物品

悦:高兴,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尝:曾经。

咸:全,都

置:安放。

焉:于,对它

生:出生

:年少

契:刻

时人:所有的人

螳螂捕蝉

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大臣们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吴王问他:你为什么早晨跑到花园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放声地鸣叫着,喝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想要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就在树下瞄准了它。这三个家伙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的很好!于是便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注释

1. 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指楚国

2. 欲伐荆:想攻打楚国。

3. 谏:规劝。

4. 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5. 舍人: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6. 少孺子:年轻人。

7. 操:拿着。

8. 旦:清晨。

9. 高居悲鸣:在高高的树上悲伤凄凉地鸣叫着。

10. 其:树上。

11. 居:停留。

12.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

13. 傍:侧,旁边。

14. 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

15. 顾:考虑。

16. 患:灾祸。

17. 伐:攻打。

18. 子:你。

病忘

原文

齐有病忘者,行则忘止,卧则忘起。其妻患之,谓曰:"闻艾子多知(通智),能愈子之疾,盍(何不)往治之?"其人曰:"善。"于是乘马挟弓矢而行。未一舍(30里),内逼,下马便焉,矢植于土,马系于树。便讫,左顾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几乎中予!"右顾而睹其马,喜曰:"虽受虚惊,乃得一马。"引马反向而行。须臾抵家,徘徊门外,曰:"此何人居,岂艾子所寓也?"其妻适见之,知其又忘矣,斥之。其人怅然曰:"娘子(对青年或中年女子的尊称)素非相识,何故出语伤人?

译文

齐地有个老爱忘事儿的人,走着路就忘了停,躺下就忘了起。他的妻子深受其苦,对他说:"我听说艾子这个人富有智慧,能治愈你的病,你何不去治病呢?"这人一听,说道:"好主意。"于是就骑上马带着弓和箭出发了。走了还不到30里路,他肚子里发胀,就下马方便去了,他把箭插进泥土里,把马系在了树上。方便完后,他向左一回头,看见了他的箭,说道:"好险哪!哪里射来的乱箭,差点儿射中了我!"他又向右回头一看,发现了他的马,不由喜出望外:"虽然受了场虚惊,却得到了一匹马。"他牵着马头就往回走。不久就到了家,他在自己家门口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地说:"这是什么人的住所呢,难道是艾子的住所吗?"他的妻子刚好见到他,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大骂起他来。这人茫然地说:"这位娘子跟我从来不认识,为什么一张口说话就伤害人呢?"

注释

齐:齐国,也可指山东

患:担忧,担心

知:同,智慧

须臾:过了一会儿;不久;一会儿

斥:训斥。

素:从来。

适:正好,恰好。

寓:住所。

愈:治愈。

一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内逼:肚里发胀,指急着要大便。

怅然:茫然的样子。

盍:何不

讫:完结

引:牵

狂泉

原文

(1)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唯(2)国君穿(3)井而汲(4),故无恙(5)。国人既(6)(7)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8),共执(9)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10)(11)。国君不任(13)其苦,于是到泉所酌(14)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汪泉水,号称叫狂泉。国里的人喝了这水,没有一个人不发狂的,只有国君凿井取水喝没事。国人都疯了,反到说国君不疯的才是真疯。因此国人就聚集起来谋划,抓住了国君,治疗国君发疯的病,用针灸,草药没有不用的。国君不能承受这种苦难,因此就便去了狂泉的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因此国君臣民,都发疯了,国里的人都非常高兴。

注释

1.昔:曾经

2.唯:只有

3.穿:凿,挖掘

4.汲:打水

5.恙:病

6.既:已经

7.并:都

8.谋:计划,商议

9.执:抓住

10.毕:全部,都

11.具:具备,具有

12.胜:承受

13.任:经受

14.酌:舀水

宽宏待人

原文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使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

注释

事:事奉 御:对待 多虞:事多 诏:诏书 唁:吊唁 衷甲:穿上铠甲

车骑:车马 傲狠不轨:傲慢跋扈 据:占据

文学常识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e63c12804d2b160a4ec019.html

《简短文言文52篇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