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材料作文“‘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导写

发布时间:2020-06-12 22:50: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材料作文“‘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导写

  【2016佛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广佛中学,有一所自助式图书馆。这里无门、无管理员,借书、还书、借多久、什么时候还,都是靠师生自律。年终盘点,原来十万册图书变成了十万六千多册,当然,虽然增加了六千多册,但原有图书仍有丢失的。

  此事由微博传出后,“广佛文明网”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以“‘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为题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例文】

  投之以信,收之以诚

  这是一所特殊的图书馆。这里无门、无管理员,借书、还书、借多久、什么时候还,纯靠个人自律。没有借阅登记,没有监督约束,然而正如记者所言,这里没有门,但却有一扇诚信之门。

  是的,这是一扇无形之门,它在你我的心中。正是这扇门,让我们自觉自律,让我们恪守内心的约定。这是一份古老的约定。《三字经》有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而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假若心中有信,心中有诚,何来欺诈?何来盗骗?

  所以,出于对诚信的信任,因此不疑。图书馆的特殊之处,正源于不疑。这是一所中学,这是中学里的图书馆,这是一群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学子,10多年的求学、明志、修身,理应让他们具备了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换言之,这是一群值得信任的人。既然如此,那就不必怀疑了,再繁琐的借阅登记,再严苛的管理制度,再坚实的钢铁大门,如果心中不诚,为人不信,那又有什么用呢?何况,对于一群学子而言,图书馆,代表着知识,也代表涵养,而他们就是来图书馆学习知识、提升涵养的,追随的是高尚的灵魂而不是那卑微、贪婪的人生。那就不疑吧,那就信任你,信任你作为学生的道德感,信任你面对知识的敬畏感,信任你拥有一扇拒绝所有恶念、贪念的诚信之门。

  因信任而收获诚信,因诚信而自觉自律,不管是三五成群,还是独处一人,不管是借书一本,还是借阅一载,这些学子都明白,这是图书馆的书,这是借来的书,既然是借来的书,即使没有任何的外来约束,但依然心有戒尺。况且,还有来自校方的绝对信任,这份信任背后是热切的期许,是沉甸甸的诚信基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投之以信,自然也应报之以诚。

  这不禁令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19年的牢狱之灾、19年的约束管制,没有改变他偷窃的恶习,出狱后依然偷了米里哀主教家的银器,但是米里哀主教一句“不要忘记,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的人。”而让迷失了19年的冉阿让幡然醒悟,因为他从米里哀主教那里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尊重,信任他作为一位人所应有的良知,一种无私的、绝对的信任。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卑微贪婪的冉阿让,而是一个诚实而值得信赖的人。

  而这样的一份信任感在当下却何其缺失,我们不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信任那路边踉跄而倒的老人而冷眼旁观,因为新闻告诉我们这是讹诈、碰瓷;不信任学生而在教室后面设置办公室,以便随时监督学生,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是缺乏自律的,是需要时刻管制的;甚至我们也不信任父母而在微信朋友圈把父母设置为黑名单,因为直觉告诉我们父母会窥探我们的隐私、干预我们的生活。彼此的不信任,最终造成群体的不信任。我们把人性的恶充分放大,而遗忘了“人之初,性本善”,更罔论为善这颗人性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过任何的阳光雨露、春暖夏凉。我们从来不信,又何以收之以诚?

  无可否认,这个世界并不是美好而无瑕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依然值得期待,诚信依然值得信任,就如南昌一菜农明码标价,自助售菜,菜摊无人看守,市民选菜、称重、付钱,诚信交易。善的种子一直都在,人性之光从未泯灭,当你向世界投以信任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也必然有一份期待的目光与你交汇,然后一起迸发出人性的光芒。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朋友们,对这个世界抱有起码的信任吧,因为只有投之以信,才能收之以诚。诚信相待,这个世界才可能是温暖而美好的世界。

  2016.1.18早11时

  【背景资料】

  “无门图书馆”的诚信是这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09日 07 版)

  宁波男生张文彬迈进高中校门时,还不知道一座图书馆将会改变他的一生。

  这座特殊的图书馆就在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它近来被网民所熟知,是因为一条很“火”的微博。网络相传,这座图书馆无门无监控,完全自助借阅,“年终盘点藏书,反而从10万册变成了10.6万册!”

  实际上,6年来,无门图书馆的库存是通过购书等途径从4万多册上升到了约7.6万册。网民们依然惊呼“无门图书馆给全民上了一堂诚信课”,也有很多人纳闷:究竟“无门”的诚信是怎样炼成的?

  “无门”的诚信

  “说来惭愧,一开始我也‘偷过书’。”张文彬笑了笑,没有避讳。现在的他,是一名赢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

  1992年出生的他从小是图书馆的常客,但这座“无门图书馆”一开始还是把他“震”住了。

  因为它几乎是爱书人梦想中的样子。

  洒满阳光的大窗下,错落的原木书柜仿佛一个个沙发,底层不放书,而是向外突出的坐柜。书架只有三层,伸手可及,不需踮脚或下蹲。任何人抽出一本书就可以坐下,往后一靠,书架上安的木板安稳地接住你的背。

  图书馆各层直面楼梯,出入没有任何人员、仪器检查管理。想要借书,只需自己在刷卡器上刷一下书号、学生证,还书也是自助放在柜台上。没有门,自然也不存在“关门时限”了。

  当时,张文彬想起了博尔赫斯那句著名的感叹:“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每年,他的许多学弟学妹们也都在此记住了这句话。

  这座图书馆的任何角落全无摄像头,也没设报警器。入口处悬挂着鄞高毕业生赠给图书馆的书法:“道之以法,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墙上也贴着标语,却不是大大的“静”字:“图书馆无门,我把诚信门”、“显示读书轨迹,考量道德底线”、“尊重规则是对自我的尊重”……

  对于张文彬和他的同学来说,最大的信任还不是这些话语,而是那扇不存在的门。

  “这里没人把你当成一个小孩,来防你、管教你。他们平等地看待你,相信你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信任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有一天,班上同学聊天时抱怨说:“怎么搞的,那本书明明没有被借出的记录,可我怎么也找不到!”

  张文彬一想,暗自红了脸。“那本书不是在我家吗?”之后他就赶紧揣着这本书,丢回了还书台。无门图书馆依旧安静,无人见证这一切的发生。

  校长、同学常在晨会上发表“国旗下的讲话”,讲讲诚信的话题。以前,张文彬总以为这“都是空话”,但每次讲完后,图书馆的还书台上会堆起一座“小山”。

  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许超姸也常见到“未经借阅手续而擅自拿走书的同学”。她认为,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限学生一次只能借一本书。一名同学被她问及为什么“拿书”时回答:“陈丹青,《荒废集》,友人借,一看歇。久未透,需时间,一蹉跎,竟三年。”

  她还深深记得,一名同学为了写文章,一下子拿了五本书离开,“被馆长逮个正着”。但是问明缘由后,馆长在电脑上提升了他一卡通的借书量,让他刷卡离开了。

  孩子们模糊地感觉到,自己“变了”,但谁也说不清。

  “我慢慢在生活上有了一种意识,就是不能欠别人东西,不能对不起别人,多为同学考虑。其实都是些很小的事,就像离开时,椅子不能乱放,一定要摆回原位。”张文彬说。

  2008年,校方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8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度非常好,只有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不够。全校还有50多名学生自愿组成了图书馆义工,参与组织读书节、图书编目、新书采购的工作。书友社、文学社同学也成为图书馆自治的活跃力量。

  “如果我们把学生当做君子,他们就是君子。”无门图书馆的创始人、鄞州高级中学原校长王贤明说。

  “无门”的斗智

  许多中学校长来到“无门图书馆”参观,立马说回去就效仿。满头白发的老馆长瞿嘉福反而摇摇头:“急着开的,也会急着关。我们摸索了3年,才明白‘无门的门道’。”

  在2006年以前,瞿嘉福干了30多年图书馆工作,从来没见过“无门图书馆”。当他看到一所高中要开先河的消息,他觉得:“这是在胡闹!”

  创始之初,“无门图书馆”曾遭遇激烈质疑。时任校长的王贤明力压众议:“如果要门,至少要请6个图书管理员,一人年薪算5万元,6个人就是30万元。只要每年丢书不超过30万元,就值了。退一步说,即使书被偷了,看书的人也受到了教育。”

  第二年,当瞿嘉福被邀来当馆长时,他第一眼的感觉是:“的确在胡闹。”当时图书馆虽然没有大门,却有“X点停止借阅”的限制时间,许多图书也没有编目,仍是一团乱麻。

  “直到2007年12月,真正意义上的‘无门’才开始了。”他们建立刷卡系统,做到了24小时自助借还书。目前,这里有馆长1人,负责编目排架的管理员3人。

  “其实,图书馆没有门,比有门更难管。”数年前,浙江永康也在公园开设过“无门”的书屋,面向社会。一年后,“书就被拿垮了”,惨淡收场。

  “无门图书馆”最大的先天不足,是图书容易流失。

  在馆里,他们给学生不刷卡起了个新名:“拿而不借”。“他们可能大部分并不是偷书,只是不愿意刷卡。看完可能转借给他人,这本书就被丢在哪个角落里了。”

  “学校的理念可以‘无门’,馆长的管理必须‘有门’。”老馆长的标准是:真正来看书的人能感觉舒服自由、无人管理;而来偷书的人会感到“处处都是眼睛”。

  他的秘诀都是极其微小的细节:6年来,从一早开始,管理员们就摆正桌椅,保证书架绝不杂乱。这让同行专家都诧异:图书流通量相当大,却为何保持得这么整齐?

  “这就像破窗效应,如果一辆车的窗户已经破了,就容易引人砸。而完好的车,你就不会破坏他。我们要给学生指一条正确的路。”

  虽然到处有提示标语,但处于叛逆期的“90后”更有自己的主意。在图书馆楼层的阅读展板上,有学生写下:“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国王。你不想听我的,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老馆长为此想出了一计“激将法”。

  他们根据刷卡机记录的数据,每周贴出“班级借书排行榜”、“读者借阅排行榜”。看到自己、班级的名字能被列在“全校第一”,同学们个个激动了。而那些原本“拿而不借”的同学反而主动去刷卡了:“我明明借书了,不能不算数!”

  “善意是更高明的管理。我们还是要给孩子提供规则,不然不是负责任的教育。如果完全放任自流,纵容不自觉的学生,也是害了他们。”瞿嘉福说。

  他们也在观测学生的规律。

  不能外借的杂志是“拿而不借”的重灾区。原本,图书馆“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在空位上新补一本,却发现杂志依然被拿走。现在,瞿嘉福坚决地说:“拿了不补!因为同学发现自己拿了还能有新的补上,就不会意识到问题。我就一直把那个空位留在他眼前,他看完了自然会还。”

  结果,去年一学期少了150册杂志,这学期一清点,发现只少了39册,“还回来不少”。

  “如果你选择站在跟前盯着他们,就是完全不了解‘无门图书馆’的意义。”瞿嘉福说,“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改进到孩子不去拿为止。”

  不少年轻读者最后成了图书馆老师的“忘年交”、“铁杆粉丝”,张文彬就是其中之一。每年寒暑假回家,甚至家人生病赶回家,他回校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老馆长。

  “很多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教师家属充任,只是一个‘安排职位’的地方。但是,我们的老馆长是把图书馆当成了生命。”鄞州高级中学副校长张全民说。

  “无门”的魔力

  图书馆文化,在这座校园里成了一种“时尚”。

  去年冬天,“无门图书馆”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没有条形码的《乔布斯传》。原来,这是一名高二女生自作主张“送给大家”的。每年,毕业生都主动捐书约3000册,几年“滚雪球”下来,已达1万余册。对此,图书馆都不登记入册,全部放到“漂流书架”上自由取阅。

  学生们给自己的读书周起了名字,叫“萌动之悦读”。他们自己画出五彩的展板,贴上一条条得意的读书摘记。

  图书馆创始人王贤明曾说:“希望孩子们成为博学有礼的书生,而不是做题的机器。”

  张文彬正在这样做。他读书多的优势直到大学才逐渐显现。“老师上课讲弗洛伊德心理学,我能听出疏漏。和教授、博导对话时,也都能跟得上。”刚上大二的他,已被学院推荐跳级参加大三学生的出国培训计划。

  “人们常说,图书馆是学校的灵魂。教育的目标,不是只靠老师教书达到的。”张全民说。

  午后的图书馆里,有一名穿红衣的女学生,歪着头,推推眼镜挨近书架。“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人生最青春的一段年华都消耗在做题目上,实际意义能有多少?一个学生自由地选心爱的书,是最美的,是我们内心一直珍藏的教育场景。”张全民说。

  学校一开始担心老馆长不愿意留任,现在,年逾古稀的瞿嘉福说:“他们赶也赶不走我了。我愿意毕生留在这里。”

  “自由的图书馆,自由的学校,带来自由的知识。”这是网民感动的评价。

  “这里就像家。”张文彬表情安定。

  【热评】

  无门无管理员的图书馆在反讽什么

  胡印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02日 02 版)

  从2005年开始,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图书馆开始实行“无门无管理员,图书任师生自助借阅”政策。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书迟早要被偷光的。然而,年终一盘点,图书不仅没有被偷,因为有毕业生向母校捐书,原来10万册书变成了10.6万册。推出这一政策的时任校长王贤平说:“高中的图书馆不应该是藏书馆,应该是读书馆。”(《钱江晚报》2月1日)

  鄞州高级中学的这一做法,实在高明。这才是理想的图书馆,这才是能够让人平心静气与古人、与贤者对话的所在。书香的弥漫,知性的渗透,文化的浸润,莫过于此。什么时候,我们身边的图书馆都能少一些防备多一些开放呢?

  没有门、没有管理员,并不是说这样一个图书馆就全无约束,可以恣意任性,随意处置馆藏的图书了。同样,门禁森严、机关重重,在耗费了大量行政成本、管理成本的同时,也未必就能守得住那些图书不被窃走。图书是否失窃,本质上取决于前来读书师生的自我约束,取决于文化的强大力量,能不能抑制得住个体的越界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本身就是门禁、就是管理员。

  图书的价值、阅读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表象,而应该体现在对阅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上面。现在看来,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图书馆的制度设定显然取得了这样的预期效果,也因此,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图书馆越宽松、越宽容,则进出其间的师生就会越守规矩、越爱惜图书。一本本图书里面潜在的文化力量,正在一圈圈荡漾出来,形塑着莘莘学子。而最平静的波心,则是图书馆。

  这样一个从容的图书馆,注定是一个有力量的图书馆。因为,她以她有形的建筑形式的存在,聚合起10万册图书中看似微小的力量,并在这种不断的聚合过程中裂变出更为强大的能量,当然可以涵纳一茬又一茬的学子。事实上,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文化机构,本来就应该以这样的形态存在。大家都知道,宁波城内有天一阁,数百年来,人们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其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的图书馆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了。馆舍建筑可能越来越奢华,技术设备可能越来越先进,管理人员可能越来越犀利了,而读者置身其中,却感受到越来越深刻的冰冷。似乎,图书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体,文化也已经退居一隅,边缘再边缘了。原本是服务读者、服务阅读的管理、防范等等,反倒成了舞台中央最耀眼的部分。

  更有甚者,很多地方的图书馆还加高藩篱,限制“不相干”的人员进出,这不免是对图书馆公共属性的扭曲。此前,流浪汉、乞丐可以随便进入杭州图书馆的消息,一度引起媒体和公众一片尖叫。然而,欢呼过后,像杭州图书馆那样不设藩篱的图书馆依然鲜见,亦可见改变之艰难,开放之难于落实。

  王贤平曾说过,读书人生活可以清贫,精神不能贫穷。与之对应,似乎可以这样讲,图书馆建筑可以富丽堂皇,精神气质却不能过于高蹈远引、远离公众。一旦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管理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防贼上面,前来读书的人都被视为潜在的斯文窃贼,则知识的普及、文化的渗透又从何谈起?图书馆为什么不能无门、无管理员呢?

  “无门图书馆”不只是诚信典范

  2012年2月6日 03:03-科教卫新闻•综合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薇

  --------------------------------------------------------------------------------

  彭薇

  近日,浙江宁波一所高中图书馆的新闻让众人感动。自2006年起,这家图书馆在国内首创“无管理员,图书任师生自助借阅”的管理办法,被网友誉为“无门图书馆”。而由这所“无门图书馆”引发的更多新闻,更是让其在公众眼中成了一个诚信的典范。

  起初有媒体报道,“无门图书馆”年终盘点后,图书不减反增,竟还多出了6000册。后经馆长澄清,这一说法并不属实——开馆以来,也发生过书籍丢失情况。可见,“无门图书馆”的经营者并没有一味拔高自己,制造新闻,而是以诚信的态度向公众告知实情。

  信任总是相互的,当初建成“无门图书馆”,校长就是希望“把学生当君子,他们就是君子”,而学生也认为“被人信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承诺借阅图书后自觉归还。图书馆经营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信任无碍、诚信互助的关系,这是“打开大门”的基础。

  “无门图书馆”不但营造了读书氛围,更传递出一种理念:图书馆不应该是藏书楼,而应该是“读书馆”。如今,中国公众人均阅读量不高,当然与文化娱乐多元化和信息传达方式多样化等有关,同时也与城市图书馆等文化资源不够开放、限制颇多等有一定关联。一些图书馆虽然向公众开放,但办理手续繁琐,收费繁多,书目更新慢等,而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专业图书馆往往只对内部人士开放,公众无法享用。由此,笔者也期望“无门图书馆”的经验能被借鉴,逐步推广到社会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无人图书馆”的新闻,还让笔者想到另一个图书馆馆长。前不久,杭州市图书馆馆长因“无权让流浪乞讨者走开”的观点而走红网络,被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馆长。这两位馆长将图书馆的人性化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用信任和尊重,让社会公共资源真正服务于任何人。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它勾勒的是一个公平、开放、包容、多元的图景,这应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职责和使命。

  需要更多的“无门图书馆”

  永勋

  ■每日一评

  “无门图书馆”经验,应该冲出学校的围墙,推广到所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量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需要尽快拆除门槛,更大程度地对外开放

  这是一个令人温暖的故事,美好得像个童话。2006年开馆的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创“无门无管理员,图书任师生自助借阅”的管理办法。起初,很多人担心这样做,书迟早会被偷光。然而,年终一盘点,图书不仅没有被偷,还多出了6000册。

  不过,故事毕竟只是故事,这家图书馆馆长对媒体的澄清,打破了这个完美的童话:图书馆并非没有管理人员,“藏书多出6000册”的说法并不属实,图书馆开馆以来,也发生过书籍丢失的情况。不过,“全开放”的管理模式,确实对提高学生阅读量,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起到了明显作用。(2月2日《新京报》)

  既然如此,那就把“无人看守图书馆藏书不减反增”看做一个美好的愿望吧。它寄托了人们对书香浸润美德的希冀,也希望有更多这样“不设防”的图书馆出现。如这家图书馆的决策者时任校长王贤平所说:“高中的图书馆不应该是藏书馆,应该是读书馆。”

  不过,这毕竟只是一家中学的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也只是学校的师生。图书馆无门无墙,但学校和办公楼是有门有墙的。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学图书馆空间有限,藏书不多,人手也有限,如果面向全社会开放,难免担忧师生读书学习的空间被挤占,担心本校师生会有意见。

  我想说的是,“图书馆不应该是藏书馆,应该是读书馆”的理念,应该成为所有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城市各种图书馆,包括高校、研究机构的图书馆,都应该向社会开放,不要以不便于管理、空间有限等理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一定都不要门和围墙、不设管理员,相反,图书馆更开放以后,管理和服务都要加强。重要的,是拆除无形的围墙和门槛,让城市的书香更容易亲近。

  当前,我国公众人均阅读量不高,读书的氛围不够浓厚,这当然与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有关,但也跟图书馆等文化资源不够开放有一定关系。很多地方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硬件设施也够硬,但借阅门槛比较高,手续繁琐,收费繁多,可供使用的资源有限;公立高校和一些专业图书馆,往往只对内部人开放,大量珍贵的资源闲置,图书馆成了“藏书楼”,令人惋惜。

  另外,虽然在很多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地标性建筑,很多也实现了免费开放,但其公平准入的公共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此前,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因为“无权让流浪乞讨者走开”而走红网络,被誉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而现实中,褚树青的可贵和稀缺,也证明图书馆对所有人平等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成为重要议题。加快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固然重要,但已有的文化设施和资源充分挖掘盘活、让各阶层的群体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样也重要。大量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需要尽快拆除有形无形的门槛,更大程度地对外开放。

  一座图书馆,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当过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把图书馆比作“天堂的模样”。书香氤氲的图书馆,总让人把它与温暖、梦想、童话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个中学图书馆的开放举措,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校的整体风气,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无门图书馆”经验,应该冲出学校的围墙,推广到所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565311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7.html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导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