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月球奥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探索月球奥秘》活动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陈健
【教学内容】
《探索月球奥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容。本课是在让学生自主搜集了有关月亮的诗歌、谜语、民间故事及科学数据等材料并进行知识竞赛之后的作文指导课。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的心地普遍比较纯洁,写作上带有唯美的叙事特点。虽然他们充满着想像力,但是想像的内容往往不着边际,没有现实基础。教师既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想像引向正确方向发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又将写作教学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这将引起写作教学的同步改革。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搜集写作材料、构思文章、批改讲评习作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积累材料、产生奇思妙想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快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从大家的神情之中我看得出同学们很兴奋、很开心,大家是在享受一节语文课。可是我有一点担心,同学们热热闹闹地上了一节课后有没有学到知识呢?(停顿,等待学生反应)哪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在上节课学到了关于月亮的哪些知识?
此环节是让活动课和作文指导课联系起来。学生在回忆上节课内容的时候也为随后的写作训练做好了准备。

学生陆续说出上节课关于月亮的若干知识点。教师列出八个词条,提问:一位同学为这些词条分一下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能够看出词条可以按照科技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来分类,同时提醒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要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这样才能更有效、更科学地利用这些资料。)
二、联想想像训练
1、在屏幕或黑板上出示一圆圈,请学生说一说,由这一圆圈你会想到什么。(这是想像训练的引子。学生自由回答,答案越丰富越好。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评价。)
2、如果把这一圆圈看作是一轮圆月,你又会联想到哪些事物或情景?(想像联想的范围被限定了,但是答案依旧是丰富多彩的。)
3、乐圣贝多芬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月光奏鸣曲》,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对学生回答力求简练,而对贝多芬创作此曲时的环境、心情要介绍充分,为接下去的听音乐想像训练作准备。)
4、请大家闭上眼睛来聆听这首曲子,然后你可以发挥想像,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
营造平静轻松的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舒缓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他们的想像结果符合乐曲的基调都要进行适当的鼓励。
5、我这里有一位同学自己写的一篇《〈月光奏鸣曲〉遐想》,请大家来分析一下文中有哪些联想和想像。
(四人小组进行第一次合作,训练对已有的材料、观点进行整理、概括的能力。对于同龄人写的文章读起来更有亲和力,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在这个环节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联想和想像。对于联想和想像的概念不一定要仔细讲解,甚至不必要求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进行区别,只要弄清楚想像和联想同真实的描写、记叙是不同的就可以了。)

6、这位作者的想像和联想合理吗?我们运用想像和联想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达成以下几点共识:⑴联想和想像要有现实基础。⑵联想和想像的成果要有一定的价值。⑶联想和想像要围绕着一定的中心。
通过对范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联想和想像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7、依据这些规则,进行实践。小试身手,串词成段。
第一组:月亮、菊花、日记、思乡;第二组:月球、电脑、望远镜、成功。(四人小组进行第二次合作,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组词语进行写作,尽量让小组每个人的想法都融入到共同创作的文章中。)
8、小组互评,取长补短。
每个小组将创作的片段进行朗读,其他小组根据刚才归纳的几条原则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中肯的评价进行肯定,对评价中的不足进行补充。
9、根据其他同学所提的建议对文章进行快速修改,教师抽取一篇,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方法,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作业
月球为话题,展开合理想像,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最终全部放开,没有主题的限制,没有文体的限制,让学生获得自由的想像空间,但是,通过以上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能够做到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写作。
【自我评析】

中学生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审题构思写作修改,而作为作文教学全过程则还应包括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前的提示、文的批改及评讲。在这次作文课上学生多次体味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快感。
1、做了一回积累写作素材的主人。
这次作文的写作素材绝大多数来自课前搜集的关于月亮的资料。搜集材料之前学生进行了自由组合,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小组,组成怎样的学习团队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搜集的内容课本中有所提示,布置活动任务时班内也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罗列了很多搜集材料的方向。学习小组根据小组自身的实力和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搜集,所以积累什么样的素材也是由学生自己作主的。在素材的呈现方式上每个小组力争与众不同,即使是相似的小册子,里面的排版、绘图也充分体现了每个小组的特色。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2、做了构思和写作的主人。
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并使学生的想像走上正轨,而非胡思乱想。由紧到松,设置了四次的想像和联想训练。分别是:由一个圆圈展开联想想像,由月亮展开联想,由《月光曲》展开联想,由两组词展开想像联想。这些训练虽然有一些规则的限定,但是学生的自主性还是很强的,所以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的。最后的作业更是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天地驰骋。
3、批改作文和讲评作文的主人。
作文的批改讲评是写作指导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重要的环节中更要让学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次写作指导中,学生有多次可以发表见解的机会,可以对别的同学的作品进行口头点评。比较重要的有,在串词成段的练习中和小组讨论时,学生可以对别的同学的说法进行点评,互通有无,最后确定一种小组成员都认同的故事情节;对每一组的作品进行点评更是一次全班性的讨论,是全班同学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集中。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就是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要有外在的表现,学生说得比老师多,更要有内在的体现,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应有的尊重。

《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作者:覃振清(初中语文广西初中语文二班评论数/浏览数:4/338发表日期:2011-11-13
11:39:00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训,并“以学生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引导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
《羚羊木雕》是张之路写的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文章歌颂了少年真诚无私的友谊,并告诫人们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本文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七年级学生刚步入青春期,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因此容易产生共鸣,理解起来较容易。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犄角、怦怦、攥着、树杈”等生字词。
2、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就羚羊木雕引起的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具体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让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谊。
2、深刻理解文中蕴含的待人处事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与父母沟通。
四、教学重点:品味赏析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年少的我们渴望友谊,珍视朋友。可是现实生活不总是温馨、和美的,当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去解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落泪吧!(板书课题)二、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并圈出生字词。2、投影生字词,正音。
犄角(jī)怦怦(pēng)攥着(zuàn)脸颊(jiá)逮着玩(dǎi)抹眼泪(mǒ)3、复述故事内容
1)师:本文所述故事是围绕羚羊木雕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因矛盾冲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开端的?又是怎样发展的?高潮怎样?结局如何?2)学生思考,准备复述。
3)四人小组交流复述,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4)点评。
三、演读——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一〉演读准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1、以下面的句式进行说话:

句式:文中的妈妈(爸爸、“我”、万芳„„)是一个的人,我从课文中这个词(这个句子)看出来的。这个词(这个句子)是属于人物的描写。2、学生默读,思考。3、自由发言,全班交流。4、点拨明确:<>分角色朗读.1、学生自己练读.
2、分配角色:故事叙述者、妈妈、爸爸、奶奶、万芳,“我”、万芳的妈妈
3、分角色朗读。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4、评价。四、布置作业:
写作片断练习:写一个你和父母(老师或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检查学生写作片断练习,推荐交流。二、研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却把它送给好友万芳,作者对“我”这样做持什么态度?举出文中一两处描写说明。
2)爸爸、妈妈坚持让“我”要回羚羊木雕,作者对他们这种做法持什么态度?举文中一两处描写为例说明。
3)你是怎样认识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4)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5)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请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课文主旨,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2、全班交流。3、教师明确。
三、辩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根据学生意向,分正、反两组,围绕“是否应该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这一话题展开辩论。
要求:(1)各组用5分钟准备辩论材料,如观点立论,论辩思路。(2辩论要有理有据,掌握说话的分寸。
3)辩论15分钟,评议5分钟。4)先由正、反两方陈词,教师总结。
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3、点评,小结发言。四、迁移——说话训练
1请学生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孩子的父母或孩子„„)„„,我„„”的句式说一段话,谈谈对生活中这类事情的处理意见。2、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正确处理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彼此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五、总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

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六、布置作业
1、展开联想与想象,模仿课文续写“我”要回木雕的情景。2、与父母一起读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板书设计:
张之路
妈妈“我”
羚羊木雕
爸爸万芳成人世界少年世界
对比
重财轻义珍视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研讨,把握了文中“我”、妈妈等人物形象,揣摩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在分析人物形象中学习了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此外,学生在辩论中充分讨论,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少年世界中真诚无私的友谊,又领会到尊重他人的待人处事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4aa34ae518964bcf847cb5.html

《探索月球奥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