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3-01-23 11:19: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出题人:张莹审题人:郑海坤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共7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直辖区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固定的臣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等。这表明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1-
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据此推知汉武帝A.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B.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C.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D.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失侯的诸侯越来越多,从而加强了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选DA项“反复无常”说法错误;汉武帝的思想控制表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汉武帝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C项“根本”说法错误。3.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更为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B.推动了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反映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的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南宋时期”“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材料反映宋朝文学注重儒家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统治者确立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和文学创作无关,排除B;南宋偏安江南,受到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D错误。-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348bd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c4.html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