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9-09-27 20:15: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火山的形成》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火山的形成》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本课的设计力图体现科学学科“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经历猜想――模拟——推理的探究过程,从而对火山的形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科学学的理解。

本课对火山喷发的实验作了调整,用塑料泡沫板代替土豆泥,实验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

(一)重视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教师:大自然有很多奇异壮观的景色,回想一下你在电视、画报上见过的火山喷发的情景。说一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火山喷发很壮观、很美丽......

教师:今天,我们来认识火山。问号是开启每一个学问的钥匙,你想

   研究关于火山的哪些科学问题?

学生:火山的形成、火山的分类、火山的危害......

教师: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咱们首先要知道火山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

(二)依据现有信息 进行推测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仔细看火山喷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学生:火山喷发时岩浆是炽热的。

学生:岩浆喷发的很高,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教师: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推想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学生:炽热的岩浆说明地球内部温度很高。

学生:岩浆喷发高说明地球内部压力很大

教师:四年级我们学习过地球表面的结构,地球表面地壳的厚薄一样吗?(不一样)

教师:好,依据以上我们掌握的信息,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小组内同学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

教师:推测是科学的天梯,说一说你的推测吧。

学生: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向上涌,在地壳薄弱出喷出。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进行实验

教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可以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番茄酱用来代替岩浆,泡沫板代替地壳,这儿还有一个打孔器,(教师演示)利用它可以在泡沫板上钻一个小孔,还有酒精灯和小铁盒。看,利用这  些材料能不能设计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

(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思路)

教师:谁来代表你们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 ......

教师:我们来整理一下你们的思路,看屏幕。

(教师出示课件“实验步骤”:1、用打孔器在泡沫板上钻一个小孔,代表地壳薄弱处。2、在小铁盒内加入足够多的番茄酱,将泡沫板塞进小铁盒,旋紧封闭。3、用酒精灯给小铁盒内的番茄酱加热。)

教师:实验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学生:注意不要让番茄酱喷出来伤到同学。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的纪录。

......

教师:请大家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调控,特别关注学生番茄酱的量是不是足够,必要时给他们提供注射器,增大压力)

(四)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岩浆”在加热后从“地壳”薄弱处喷出来了。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岩浆加热后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将岩浆压出来了。

教师:现在,谁能准确地说说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的作用下,不断补充,压力也越来越大,岩浆遇到地壳薄弱处就会喷出爆发,形成火山。

教师:咱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结论。

(课件:火山的形成)

教师:看来呀,咱们和科学家的水平真的差距并不大,我觉得你们简直就是一个个小科学家。老师因为有你们这样优秀的孩子感到

   骄傲!

(五)突出课堂开放性,交流拓展

教师:科学要服务人类,科学家也要造福于人类。各位小科学家们,你们认为火山喷发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关于火山的知识,你还有那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内容涉及:火山的分类,火山的分布等等)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让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探究材料结构严密、逻辑思维简洁明了、师生互动和谐高效。

一、 探究材料结构严密

兰本达认为科学活动中的学具要具有严密的结构。火山喷发作为一种难以再现的自然现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何选择适合模拟火山喷发的材料是本课实验成功的关键。教材提供的土豆泥作地层的方法需要将淀粉含量高的土豆煮至八九分熟,准备起来十分麻烦,学生操作时,往往密封不好,番茄酱从漏洞溢出,实验效果不佳。经过反复试验,我选择了用塑料泡沫板代替土豆作地层,密封性强,番茄酱加热后产生的内压不会被释放;再用水稀释一下番茄酱,稍稍加热,“岩浆”就能从“低层薄弱处”喷出。对于个别小组由于加入的番茄酱太少,没有喷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原因是压力不够后,给他们提供注射器,加大压力,使实验能够成功。结构严密的探究材料,帮助学生获得了对火山喷发的感性认识,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潜能,更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学习经历。

二、  教学过程逻辑简明

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简约充实学习内容、简化朴实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大道至简”之中,教师十分重视引领学生经历逻辑简明的推理过程。从火山喷山的情景这些看似关联不大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问题指向,提出“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一具有切实可行、封闭的科学问题;继而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据可依的假说,尽管孩子们的猜测并不准确;然后如上所述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模拟验证;最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相对正确的科学结论。本课由于抓住了探究过程的关键问题,忽略教学形式上的“缤纷复杂”、教学内容的“细致完美”,将大部分精力时间留给学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深度,使课堂变得更深刻、更实在,学生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师生互动和谐、真实

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目标的达成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做出的努力程度。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进行适时、必要、严谨、有效的指导。本课,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富有儿童情趣的科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他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等的交流规范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开开展科学实验;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形成相对准确的结论。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师生的互动是和谐而又真实的。在这种课堂氛围中,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获得发展。

  “每节课都让学生变得更聪明一点”(刘默耕语),是科学教师不懈的追求,这也是本课教学最值得欣慰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b749dac77da26925c5b0d0.html

《火山的形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