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模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 ——摭谈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桐乡六中 郭爱英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头戏。在新课程实施中,重构阅读教学的理念,改革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更新阅读教学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阅读教学真正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而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为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文本,可以改善自己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义的建构。所以阅读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建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设计、目标确定上,要遵循“面向全体原则”,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同样要考虑学习困难生,还要把握“灵活多样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把阅读的权力和自由交给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等,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关系,积极创造对话条件,拓展对话的空间,广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各种对话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兴趣爱好都不相同,为了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如本人在教《芦花荡》时,在“非指导性”“非预见性”教学理念的启发下,提出了几个与学生兴趣相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你对主要人物有什么看法?你最欣赏他哪种性. 格?哪一个地方写的最动人?为什么?哪一个地方最让你困惑?”当学生走进文本后,就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同学喜欢老头子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的同学佩服老头子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也有的同学欣赏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还有的同学喜欢作者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的环境描写;最让困惑的地方是在严酷的抗日对敌斗争中,老英雄何以如此悠闲自得?由于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在讨论中学生各取所需,各抒己见,或理解,或欣赏,或朗读,或议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
自己的事情,成为一种快乐的富有诗意的学习活动。通过交流对话,还促进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2、适当提示点拨,给学生铺设阅读文本的台阶。学生在遇到含义深刻的文本时,有时会得“恐高症”。为了增强学生阅读信心。教师必须在学生文本之间寻找联接点。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上课时,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字面的意思,对文本蕴含的深层意义不能领会。这时,我就对“山”和“海”的比喻意义作一些提示,如“诗歌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点拨:每二节诗中“山”和“海”具有比喻意义,如果“山”是比喻人生道路上重重艰难险阻,那么“海”应该比喻什么?学生经过再次阅读思考,很快明白了“海”是比喻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最后再让学生自己的生活,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说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克服漫漫人生路上的各种困难,或说只有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等等,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肯定。这样的点拨提示,既为学生阅读文本铺平道路,也为学生质疑问难打下了基础。 3化隐性能力为显性能力。为了增强学生阅读信心,促进其积极的自我体验,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给缺乏自信的同学提供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以用先写下来再交流的方法帮助羞于表达自己真性实感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其阅读文本的自觉性和信心。 二、重视学生的主动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不仅是内隐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解释,到较高层次认识的一种活动。所谓主动解释,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事物的实质性意义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探究任务与复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更利于提取的方式在头脑里储存信息。主动解释的过程是学科知识,个体经验与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交叉融合的过程,也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解释能力,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的主动解释创设情景提供支持。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阅读中,有的学生由于自学不得法,把握自主学习的为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往往成效不大,不住要点, 习惯,而且更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在课前预习方面,以前发现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经了解分析,原来是与预习要求比较笼统,不够具体明确有关。寻找到了问题所在,就要对症下药,本人就采用了“以问导学”的方法,即把预习内容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重点,少走弯路。例如学习《恐龙无处不在》一课时,我就在上课前和学生们共同拟定了一系列问题:①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②作为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内容涉及到哪两门科学?③课文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的?④课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⑤你能找出语文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阅读。一旦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就可以触类旁通,找到学习其他文本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培养学生假设推导,比较验证的能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信息,或提出疑问,或有新的发现,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独特的眼光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激励和启发他们为自己的新认识寻找依据,分析支持新认识的各种论据,或假设推导,或比较验证。从而让学生在分析、假设、比较活动中趋向集中或认同,促进资源生成,形成课堂结论,进而实现目标。如本校某老师
在上《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时,先分析了体现作者理想社会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作者的理想社会是:社会权力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并通过选举德才兼备的人为管理者;社会上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和平安宁。分析之后,请学生谈对理想社会的看法。其中有学生就提出:“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是我国人民一直追求的。“何以见得?”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寻找依据,这样学生为寻找依据进入了积极思索,热烈讨论的状态。不久,各种不同的论据材料纷至沓来,有从“陈胜吴广起义”谈到“洪秀全”的‘太平天',有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谈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有从“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社会”。老师还补充了“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真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这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人类共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有重点地让学生对《大道之行》和《桃花源记》两篇课文进行了比较阅读。找出两课内容上的许多相关句子。如“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黄发重鬓,并怡然自乐”“讲信修睦”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谋闭而不学,盗窃乱贼而不作”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等。通过多方的和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新旧知识的相互印证,并且获 了成功的快感,使阅读能力上进入新的层次。
3、培养学生生活,拓展延伸的能力。教师在加强本文知识与学生内在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把阅读时掌握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个人生活挂起钩来,利用本文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童趣》一文以后,可以延伸问:“你在生活中有过这种‘物外之趣'的经历吗?这种感觉对培养我们的什么能力有帮助?”这样把本文信息作为激发思考的基础,扩大体验的范围,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三、用“现代性”的阅读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重要途径。“现代性”的阅读理念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生活世界,走近作者的精神家园,又要落实让学生以多元方式解读文本,并在阅读中体悟,修正自身价值观,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再向阅读教学的更高目标——主动探究能力方面迈进。 1教会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读书贵在生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作为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疑问,便是不会学,不善学。作为教师,贵在使学生有疑,教不能使学生有疑,就是不会教,不善教。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从疑开始,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敢干质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质疑,一是要教师善于分析了解学生不会质疑的原因。其实,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不会提出问题——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善问,首先就是需要引发学生好奇心。这就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并用精妙的语言把其中的一部分揭示出来,要使学生在发现这一点美的同时,想见未知的地方更美,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继续探个究竟的冲动。其次在阅读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层层深入地问下去,越深入事物内部越好。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某一实例为示范,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质疑,然后,再提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模仿着
质疑。经过一定阶段的质疑训练,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了。 2、培养多元的阅读能力,提倡多元的阅读评价。在宽松的个性阅读环境中,教师可以设法让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多形式地解读文本,或用教点透视,或换位思考,或大胆展开想像,同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以外,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悦纳学生的不同见解。或或从大胆发言的积极性上给或从朗读语气上加以鼓励,从内容分析上加以肯定, 予表扬。学会从多方面欣赏学生,评价学生。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增强学生批判意识。故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利用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批判意识的渗透呢?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本文的观念是代表作者个人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现的是作者主观的立场和价值观,是特定时代的一种关于某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具有个人化、主观化、时代化的特点。学生有了这种意识,然后教师再让他们对手中的文本事实和关系进行审视,并用新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本文所出现的知识,逐渐摆脱主导性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形成新的观点。这样就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指向理解社会认可了文化结构和陈旧的结论的状况,使他们的认识产生飞跃。如本人在教《陋室铭》以后,对于作者的人生观“安贪乐道”这点提出疑问“你同意这种观点?”有的学生说:“不同意,如果人人都像他们那样,安于观状,那么社会怎么能发展呢?”,有的说:“君子爱财,只要取之有道。 “年轻人应该勇于承担重任,立志报效祖国。”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学生善于积极思考,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批判意识,比照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的背景,无疑是鲜明而正确的。 总之,在课堂阅读中,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增强主动解释能力和自由批判的能力不但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和语文学科特点的,而且也是一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促进他们自主探究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9a063d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c.html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