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的回顾及评析

发布时间:2023-01-04 10:40: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依恋理论的回顾及评析作者:赵红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9要:根据儿童早期的依恋性质可以预测其以后行为发展的性向假设。本文将依恋理论划分为早期依恋理论和成人依恋理论,并对这两类依恋理论进行回顾和评析,最后就依恋理论中的争议问题做阐述。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内部工作模型依恋理论作为精神分析的延伸,由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至60代提出。依恋理论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母婴依恋关系和类型,但依恋联结却是持续存在的,这一本质使依恋理论能够扩展应用。因此,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研究,使依恋理论得以延展到人的一生。一、早期依恋理论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的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强调早期经历对后来的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侧重不同。弗洛伊德重视内驱力和性本能对依恋的影响,并且认为依恋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精神分析更加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并提出内化的无意识表象对之后人际关系的影响[1]。总体来讲,精神分析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某些思想也为后来依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精神分析对依恋的描述只是处于解释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2]。早期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婴儿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并且存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双向依恋。社会学习理论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做儿童对于社会刺激敏感的生物机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3]。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摒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依恋现象的社会本质,但是依然缺乏对依恋形成发展的内部机制、依恋性质的差异及具体影响因素的阐述。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鲍尔比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4]。相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本能而言,鲍尔比更加注重整个人类的生物本能。习性学依恋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这种内部工作模型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内部工作模型概念将依恋和认知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系起来,但过分泛化生物本能的作用,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不过习性学理论依然是目前为止综合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依恋理论。认知的依恋理论强调依恋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如感知觉能力、观察力、辨别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理论认为辨别力和客体永久性能力是儿童形成依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婴儿的想象力发展及模仿能力对依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认知心理学家卡根采用图式的概念解释依恋的形成机制[5],某种意义上认知图式与内部工作模式存在异曲同工之妙。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角度解释依恋的形成和运行机制,而且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该理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依恋的情感内涵。早期依恋理论以母婴依恋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述四个学派的依恋理论为主要代表,基本上形成了依恋的理论架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依恋概念,为后来的依恋研究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早期依恋理论研究并没有局限在研究内容的创新和拓展上,而是借助研究方法的发展,让理论接受实证的检验。二、成人依恋理论早期依恋理论中蕴涵了性向假设,也就是儿童早期的依恋性质可以预测以后行为的发展,这就为成人依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对成人依恋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Berman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的一种稳定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际世界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的模型中”[6]。可以看出,成人依恋与母婴依恋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随着依恋关系的发展,个人依恋序列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新的人物会加进来,而有些人会被抛弃。依恋研究者们认为,依恋之所以是相对稳定、贯穿于一生的,是因为早期依恋形成的部工作模型是贯穿于一生、相对稳定的,但该模型并未阐明成人依恋工作模式的具体运作机制。成人依恋研究表明,与母婴依恋最大的不同在于成人的依恋行为系统是有交互作用的,每一个成人既是对方的依恋对象,又会向对方展示依恋行为;伴侣之间的角色会经常迅速发生转[7]。当然,成人依恋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婴儿间运作方式是相似的,安全型的婴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同样会出现在成人的人际相处中。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十分丰富,由于存在测量的可能性,成人依恋类型的划分方式较测量婴儿的更加丰富、复杂,也为成人依恋类型的进一步细分、并探索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可能。成人依恋理论中最刺激和最有争议的一个观点:一个人的依恋类型是由早期他和母亲的交互过程塑造的,涉及依恋类型的稳定性问题及早期依恋经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成人的依恋关系。Fraley的解释是:成人依恋的核心成分即依恋行为系统是稳定不变的,它最初产生于婴儿对环境的适应而继续影响着成人的行为、思维和情绪[8]。可见,成人依恋类型是在早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依恋经验的基础上经由原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而形成的,这里所说的原型即为依恋行为系统。对于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成人依恋状态与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关系;成人依恋与成人人格特质的关系;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依恋理论家认为,在童年期发展出的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成为其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还发现安全依恋类型与外倾性和宜人性的人格特质有关,而矛盾依恋类型与神经质有正相关,回避依恋类型与外倾性和宜人性有负相关。此外,依恋类型也会对亲密关系产生影响,安全型的人喜欢亲密,回避型的人对人不信任,焦虑、矛盾类型和恐惧型的人害怕被人背弃。成人依恋理论试图从早期的婴儿父母依恋理论中找到某些有关成人依恋现象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早期的婴儿父母依恋类型可以预测成人依恋类型。目前成人依恋理论的诠释存在两种角度:情感角度和认知角度,由于成人依恋不仅是个体与他人稳定的情感联结,同时还是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再现和评价,因此成人依恋理论的新发展应该是整合情感和认知两种角度的理论取向。三、依恋理论中争议问题的新发展单一与多重依恋之争。早期依恋理论认为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他依恋关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近来的多重依恋关系理论表示,由于依恋对象扮演角色的功能不同,依恋关系产生的环境不同,因此儿童可以与不同环境中的成人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这些关系间不必具有一致性,从而否定了母子依恋关系在任何环境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恋模式的稳定与变化之争。依恋理论家通过纵向研究考察母婴依恋与后来的成人依恋的一致性,结论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一致性系数很高,有人认为相关性很低,Darila则认为内部工作模式能够顺应并同化新的经历和信息,成人依恋类型是早期依恋经验和当时背景因素的共同产物[9],但该理论有待进一步验证。依恋的代际间传递存在与否之争。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及敏感性,从而影响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于是导致了依恋代际间传递的研究。对于依恋是否存在代际间传递这一问题,目前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依恋的东西方差异之争。依恋具有个体间共同的、普遍存在的特点,又有因文化习俗不同而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而依恋理论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建构的,所以说依恋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各种文化。近年来的大型跨文化研究表明存在依恋的文化差异,因此只有将依恋理论和依恋测量本土化,才能真正探究我国文化背景下的依恋现象。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984ae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c0.html

《依恋理论的回顾及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