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2-06-22 22:0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儿时的记忆

今天是三八节,想起了在南方老家的妈妈,突然很想吃老妈裹的粽子,说实话,现在超市有卖各种馅的粽子,不论季节都能买到,上周末在超市买了好多粽子,也不知怎么回事,总感觉没有儿时老家的粽子香。于是,勾起了好多儿时的美好记忆。。。。

无锡的江阴是一个典型江南水乡,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家还有成片的桑田,桑树结成的果实叫桑果(学名叫桑葚),成熟后的桑葚红得发紫,吃在嘴里甜津津的感觉。桑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这些小孩经常钻到桑田里采摘,出来时,嘴唇的四周沾满了红得发紫的颜色。

春天,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黄澄澄的油菜花,走进田野里,红花地里开满了红的、粉的花,还有各种绿色的草和叫不上名的野花,阳光暖洋洋的照在身上,小小孩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后面跑,一起逮蝴蝶、抓蜜蜂,跑累了,就干脆躺在地里,看着蔚蓝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整个人会感觉无比惬意,那时候,我时常会想,要是能在天空飞翔该多美。。。。。。

鱼米之乡当然离不开水,村落的周围到处是河塘,那时的河水很清,水位很深,对于还不会游泳的小孩来说,在那里玩耍有点危险,因此,大人是不让小孩在河边玩的。由于农民伯伯要用河里的淤泥做肥料,所以,经常有碾河泥的小木船停在岸边,中午大人回家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就偷偷地上船玩耍,一些大孩子能很利索地爬上泊在河边的木船上,使劲地将船弄得晃动起来,用船桨把船划到河的对岸又返回来把拴船的绳系在河边。我那时还小,是断然不敢上的,只能呆在河边上,一脸羡慕地看着他们。后来,等我长大一些的时候,庄稼施肥有了化肥,不用河泥了,小木船也就上岸了,我就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暑假的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常在河里嬉闹

在我小的时候,老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似乎就不低了拿农业灌溉来说吧,在大队(村)的河边有一个配电房,现在想来里面装的应是抽水机,将水抽到配电房旁的一个大蓄水池里,然后通过水泥渠道再流入需要灌溉的农田。喷洒农药的人举着一根大管子,管子的一头连着机器,一洒就是一大片。入夏之前要插秧(水稻苗),一行六棵,插秧的人是后退着走,越在后边的其实插的越快(据说,现在不用人工插秧了)。。。。。。孩子对种地是不感兴趣的,但对那些好玩的劳动场景印象深刻。

还有就是几乎每户农家门前都有一口井,井边砌了水泥台,上面可以晾晒一些东西,井边的水泥台上多数晾着的是一些叫不上名的豆类,还有百页与豆腐干,秋天收获的季节,晒的东西就更多了,记忆最深的便是萝卜干了。

平生第一次看电视,知道电视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是在大伯父家。那是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因为全村的人都想看,于是每天晚上,小堂哥和小堂姐把电视机搬到自己屋外的场地上,放上一个高的大桌子上,然后在电视机前放几排木凳子,看电视的人都是村里的人,老老少少一起规矩地坐在凳子上,不怎么说话,看到精彩处也会发出阵阵笑声。当年风靡大陆的《霍元甲》就是和村里人一起看的,孩子们看完了还学电视里的大侠,经常一起比划“武术”。许是小时侯长得比较清秀的缘故,伙伴们称呼我为龙少爷,名字虽好听,可他在电视里是个大坏蛋,让我有点不爽,呵呵。。。。。。多年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和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看电视了。

老家人管洗澡叫“打浴( yo音)”,还记得小时侯打浴的情景,在一个平房里砌一个灶台,上面搁一口大锅,锅里放了水,下面点了柴,水烧得不烫手就可以洗澡了,一个人洗完了,再加上水,添点柴,家里其他人接着洗。据说,这种洗澡的方式,就无锡的东部地区有。夏天的时候,每天要洗澡,因为南方的天气闷热,气压低,一天下来,出汗后浑身发黏,所以洗个热水澡后到屋外乘凉、聊天是每天最舒服的时光(那时候没有空调,风扇也很少,大多是用扇子和吹自然风)。后来,我到了北方,有一次与无锡的老乡谈到老家人洗澡的情景,那人告诉我,她家现在还是那样的,我开玩笑说下面烧着火,锅里煮着嫩嫩的你,那什么情景呀?女同乡就乐,一边乐一边正儿八经地说,洗好了弄点酱油就可以吃了,我说要不要加点其他佐料呀,遂一起大乐……

记忆中还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情,比如:钓田鸡(青蛙)、捉虾、钓鱼、捕鸟、露天电影、集场。。。。无一不印在我的脑海里,许多玩意估计现在的孩子都见不到或者不会玩了,好多已经随着时代变迁消失了。

现在,无论是出差还是在网上聊天,遇到无锡人都觉得格外地亲切,因为我的根在那,那有我儿时美好的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861287e53a580216fcfea7.html

《儿时的记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