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1)

发布时间:2019-07-01 23:07: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 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对甲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此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诗人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解析:选CC项,“空”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失意惆怅,并不是七盘山的空旷、宁静。

(2)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颔联的异同。

答:                                    

                                    

解析:甲诗颔联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山之高。乙诗颔联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答案:相同点: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高。不同点:甲诗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乙诗用山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依傍着马头升起衬托蜀道之高。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之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之情。

B.《江上渔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起叙的常法,开头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解析:选AA项,主要是对“打鱼人”的同情。

(2)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江上渔者》反映出人们只喜欢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作者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农望云的形象,这一“望”,可以使读者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没有歌颂的话。所以两首诗都是悯农诗。不同点是各自所写的重点不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时间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 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解析:选CA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D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

答:                                    

                                    

                                    

解析:相同点: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不同点:《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情感;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

答案: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作者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作者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解析:选D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实际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诗人自己的家国之痛。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①《虎丘题壁》中作者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蜀相》则更多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也表现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②《虎丘题壁》中“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作者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百字令 芜城晚望

[]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注】 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碧天向晚”三句照应题目,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景形成对照。

B.第四、五句用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D.“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及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

解析:选BB.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

(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辛弃疾援引“神鸦社鼓”意在影射国人不思进取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②张翥反用其意,感叹时下连升平假象都不再,只有荠麦青青,暗示了景象的破败荒凉,并借此流露作者的黍离之悲(对国家破败,今不如昔的哀叹)

古代诗歌专题综合提能练()[学生用书P423(单独成册)]

1(2019·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选A。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答案: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选C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

(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

3(2019·柳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 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两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实打成一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解析:选B。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是写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一巾华发上溪船”,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是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写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去寻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

答案: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老年,然兴致盎然,“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解析:选B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

(2)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

5(2019·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③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解析:选CC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                                    

                                    

                                    

答案:①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解析:选AA项,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2)赏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答:                                    

                                    

                                    

答案:“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借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7(2019·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或以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古代诗歌专题综合提能练()

1(2019·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雪夜感旧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广元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解析:选A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                                    

                                    

答案:“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那信”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 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D 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解析:选CC项,“感叹友人”错,应为“感叹自己”。

(2)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                                    

                                    

答案: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表达了故乡家园颓丧的悲慨;②送别友人之悲。直抒胸臆“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③感叹身世之悲。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尾句则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3(2019·晋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解析:选CC项,“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理解有误,主要写的是旧宅内外之荒凉,嗟叹人事既变,景物亦非。

(2)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是对杜甫的追怀。首先有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其次从“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无奈与遗憾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对岁月更替、人事变迁的感慨。

答案:①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诗人看到杜甫旧宅花儿盛开,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杜甫在蜀地的时光,自然流露出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②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诗人游浣花草堂,看到现今只存旧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诗流传于世,颇表遗憾。③借山月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杜甫旧宅周围一片荒凉,诗人借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来依旧照旧宅,复与谁期,抒发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 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麦秀歌》。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怀古”表明了这首诗的题材,“金陵”是地名,今指南京。

B.“霸祖”句是写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只身匹马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C.“后庭”化用了唐朝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宋诗常以议论入诗,这首诗也如此,夹叙夹议,增添了诗歌的理趣。

解析:选BB项,“霸祖”句写的不是楚霸王项羽事迹,而是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2)全诗分为几层?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前四句是第一层,表达了诗人对子孙丧失前辈打下的天下的根本原因是追求豪华、安逸生活的认识,隐含着历史朝代的兴衰更替具有必然性的思想。后四句为第二层,借《黍离》《麦秀》之歌,表达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而自己也只能如此,只好一切付之杯中酒的伤感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即事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选C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插上篱笆防范她。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答案: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扑枣这件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6(2019·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解析:选AA项,“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错误,全诗并非一味悲凉。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 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解析:选BB项,“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

(2)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①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③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34ab0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c2.html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