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讲义

发布时间:2015-03-07 00:36: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萧红及其《呼兰河传》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故事梗概:

(第一章)严冬封锁了大地,呼兰河成了冰雪的世界。呼兰河就是东北一座小城,小城只有两条大街,最有名的是十字街,十字街集中了全城的精华,有各种店铺。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坑,五六尺深,下雨积了水经常着呼兰河人畜的生命安全,要么陷住了马,要么淹死了猪,久而久之,大泥坑成了呼兰河人生活缺少的一个存在,大泥坑增添了呼兰河人生活的乐趣,成为了他们的看点和谈资,使得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上瘟猪肉。东二街道除了大泥坑子之外,也不过十几家辗磨坊、豆腐店、染坊、扎彩铺,各有各的故事。人们在那里默默地工作、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做工。“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呼兰河这地方的人,什么都讲结实、耐用。”

(第二章)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跳大绳,人们有病不求医,请大神来治病占事,大神坐在牌位前的凳子上,穿着红裙子,在颤抖做法,二神是男的,对答演唱,人们尊敬、害怕,杀鸡送钱供奉神。他们的歌声神秘凄凉。七月十五放河灯,各种各样的灯,在和尚道士的笙管笛箫中漂流到远方,也将死去的人们渡到另一世界去。野台子戏是在呼兰河边上唱的,为的是感谢天地,娱神娱人。看戏也是呼兰河人难得的一次家人团圆、亲友走动,大姑娘小伙子相会的好时机。还有四月十三娘娘庙大,人们在娘娘庙求子求孙,态度却不大尊重。萧红借助儿童的视角,将跳大绳唱大戏这些民间风俗写得热闹动人,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悲凉、不满的意绪。“这些盛举都是为鬼的,并非为人而做的”,为什么不为人呢,它真是“精神的盛举”吗?

(第三章)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祖父七十了,我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玩,花园是一个神奇的天地,什么都有。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我”无比愉快地在后花园里胡闹。祖父勤劳,和蔼,乐天。祖母对我不友好,祖母死后,家里来了很多人,很热闹,我跟着小同伴四处捉鸟。祖父教我读诗,我有口无心地念着。

(第四章)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房子多而破,里面住着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这就是我家每天的日常情形

(第五章)跳大绳的老胡家来了小团圆媳妇,我急着去看,我终于看到了,也并没什么稀奇,小团圆媳妇只是一个小姑娘,头发又黑又长,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没过几天,那家就打起小团圆媳妇来了,嫌他不像媳妇的样子,打得特别厉害,到处能听到她的哭声,后来跳大绳调治小团圆媳妇,反倒跳出毛病来了,再后来试吃各种偏方,直到奄奄一息还用开水烫她。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而死。传说她变成了白兔。

(第六章)有二伯性情古怪。他好面子,送他东西他不送,不送他又骂。他喜欢指着天空的雀子说话,很喜欢和大黄狗说话。他其实是我家的二掌柜的,是个长工,祖父叫他有子,小孩子们喜欢调笑他,厨子嘲笑他。有二伯的行李,只有破破烂烂的一包。有二伯偷各种东西,锡火锅、大铜钱,铜酒壶。

(第七章)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冯歪嘴子就隔着瓜秧花草在墙那边劳碌。祖父和厨子经常与冯歪嘴子隔着说话,往往他们人走了,冯歪嘴子还在一个人说话。冯歪嘴子用毛驴拉磨,他做得粘糕很好吃。后来我发现冯歪嘴子家里多了个女人和婴儿,他和王姑娘在一起了,冯歪嘴子的房东要赶冯歪嘴子走,无奈他住进了我家的草房。后来他的媳妇死了,他带着两个孩子,他顽强地活着。

(尾声)呼兰河这城,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后来有二伯死了,人们大都死了,田园荒芜了。

小说结构:小说笔随意走,写法相当自由散漫,但是不能说没结构。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但特别之处恰好在这里,萧红的小说不是采用的茅盾小说大厦式的严密恢弘结构,萧红采用了片段式的结构,第一章介绍呼兰河的四季景色、城镇结构、生活百态等;第二章介绍跳大绳、唱大戏等精神生活上的盛举;第三四章写我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嬉戏以及家庭往事;最后三章抒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这种片段连缀式的结构,用的是回忆的笔调,以儿童视角为主,融合知识分子的追忆、沉思和批判的气质,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某些特征。这种独特的结构是萧红独创的,适合他自己抒情叙事,是独一无二的“萧红体”。它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写法。

小说主题鲁迅是萧红的精神导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为萧红所继承。正如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有讽刺,有幽默”,萧红的讽刺和批判不是直接的,他包裹在儿童的视角里,儿童眼中的世界新奇、有趣,还有不解,这有趣和不解背后渗透出批判的锋芒。例如,以“我”的眼光来看小团圆媳妇,她是一个活泼健康质朴的小姑娘,人们处于吝啬、无聊、无知想尽各种办法折磨他,但在“我”看来她根本无须治病,人们不折磨她的时候,她完全不疯不病,我理解她想回家、向往快乐生活的天性。矛头直指呼兰河这个小社会的礼教制度、物质的贫乏、精神的愚昧。是这三者眼睁睁地毁灭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不觉醒的人们对然感到苦楚,然而情愿沉沦。如果说这种鲁迅式的“呼兰河民性批判”在三十年代成为左翼小说的题中之义,那么对生死的特别关注,则超越了左翼小说的范畴。《呼兰河传》中,萧红写到了人们生的无常,死亡力量的强大,死亡无处不在,呼兰河人默默地活着,就是在对抗死亡,在忍耐着,忍耐不了了,就认命奔向死亡。死亡中流露着曹雪芹式的“空观”,无论是扎彩铺的纸人纸马、呼兰河上放出去的河灯,还是小团圆媳妇之死,呼兰河人的死和散,都凝结了萧红对生命悲凉的那种悲剧式的体验。萧红勾画出了“呼兰河人”这一群人的生和死。对生死这一主题的艺术化描写,则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得《呼兰河传》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世界性”。(国民性批判-生死主题)

诗化特征呼兰河传像诗一样,这是众所共有的感受。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创作过大量的新诗。的确,《呼兰河传》具有浓郁的诗化特征。“诗化特征”也是小说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认识。一,小说情节淡化,不再以集中而曲折的情节来结构全篇;二、笔随意走,小说的分段形同诗歌的分行,充满了跳跃性。例如第六章的三四节,写有二伯,思维极尽跳跃,他不注重忠实的按照逻辑顺序的描摹,而忠于感觉的流动;三、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性的意象和诗的意境。例如乌鸦、兔子的意象都很有意蕴。放河灯、看大戏,夏天的后花园,都是中国诗歌的意境。四、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例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语言在表层背后,有更深的意绪。

双重视角

小说采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双重视角。

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任性、好奇心强,而略带孤僻的儿童。第一,儿童视角发现了呼兰河世界特有的美与奇,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呼兰河。“我”眼中的火烧云是如此的恢弘奇丽,就连地上看火烧云的呼兰河人也那时候也是无忧无虑充满诗意的。再如我家后花园是一个草长莺飞、天空蔚蓝高远的所在。“我”眼中有二伯是一个古怪的人。我用惊奇的眼光发现了冯歪嘴子破烂的房子里的女人和婴儿,又对人们的纷争非常不解。第二,儿童视角有意遮蔽着呼兰河世界的残酷,体现出萧红的叙述伦理。例如并不是人们爱吃瘟猪肉,而是好猪肉太贵呼兰河人买不起,儿童视角有意地掩盖了呼兰河人极端贫困这一事实。再如,儿童眼中的有二伯是一个奇人,穿清朝的衣服,也掩盖了有二伯作为一个长工极端贫穷的事实。作为左翼作家的萧红,不愿无情地展示呼兰河的贫困与蒙昧,她像契诃夫那样对穷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了温柔的情感,试图温暖地守护它们。第三,儿童视角也加重了小说的自传性质,使得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个人精神成长史的一个片段。例如小说中写到“我”第一次随小伙伴出城看到河那边的树林、祖父的死,都是带有个人精神成长印记的重大事件。在这部小说中,“自传性”意味着所有事物的发生和进行都是与“我”的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着的。

文中仍然有一个成人视角,这另一个“我”是一个曾经在呼兰河生活过后来出走的流亡者,一个恋乡而又怨乡的异乡人,一个沉思着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这一重视角,《呼兰河传》会成为一彻底的童话,优美、奇异,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并不。成人视角起着多重作用。第一,精细地考察着呼兰河的季节变化、城镇结构、风土人情,这显然是儿童的思维能力所难以把握的。这使得“呼兰河”获得了现实感和真实感,而并非一个虚幻的神话故事,这种精细的考察建立了一个实在的基础。第二,展露着批判的锋芒。作者显然思考着造成呼兰河贫穷、愚昧、落后的深层原因,她显然像鲁迅写阿Q那样画出国民沉默的灵魂来,而且将这一思考融化在叙事中,使得小说叙述绵里藏针。这是单纯的儿童视角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对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叙述,对婆婆的吝啬、好斗、爱面子等的揭示的确是入木三分。第三,成人视角使小说获得了哲学的深度意蕴。当时呼兰河人卑微而执着地活着,后来呼兰河人死的死散的散,这暗合了东方哲学的空无观,也渗透着西方哲学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这个深度意蕴使得小说成为一个无底的深渊,引人深思。

两重视角是纠结缠绕的,总体而言,成人视角在内,儿童视角在外,儿童视角包裹着成人视角。这是小说获致强烈效果的一个秘密通道。

几个问题

萧红是如何继承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

《呼兰河传》是乡土小说吗?

萧红的“左翼”性体现在哪里?

有人认为《呼兰河传》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长诗,这涉及到文体文体,你怎么看?

《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乌鸦”意象,乌鸦是荒凉景象的点缀,是死亡的象征。

《呼兰河传》中的植物描写饶有意味。可以研究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fb268faef8941ea66e0576.html

《呼兰河传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