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论天地人三才之道

发布时间:2010-11-23 12:27: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易论天地人三才之道

钱耕森1,沈素珍2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1;安徽大学 马列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

关键词:周易;三才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

所谓三才,在《周易》中是指三者而言的。所谓三才之道,在《周易》中是专指天道地道人道三者而言的。,一本作,二者通用。

天、地、人三才以及天、地、人三道,在《周易》中,决非只是一般性的问题而已,而是《周易》这部书所专门研究的重要问题。《周易》正是通过对它们的阐述,才建构了自己的体系、结构与内容及其价值。所以,我们对于《周易》中天、地、人三才及其三道,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周易》的本义及其价值,并弘扬出其现代的意义与价值。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这就是说,《易》这部书的内容之所以广大而完备,博大而精深,就因为它专门系统地研究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六画卦之所以成其为六画卦,就是由于它兼备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两两相重而成的。所以说,六画卦,并非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系辞》接着说道:“道有变动,故曰爻。”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处于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的,反映在六画卦里就叫作。换言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上》)《释文》引郑玄注曰:三极,三才也。可见,所谓三极之道,即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即体现了三才之道的发展变化。

八卦,是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 (阴爻)组成卦形的,每一卦各由三爻组成,故八卦又称为三画卦。每一卦各有卦名。八卦的卦名与卦形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可见,八卦的每一个卦都有三画,而其中上画象征天,下画象征地,中画象征人。

六画卦,是由六爻组成的。六画卦中爻的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叫作。六爻这种位置的排列顺序,象征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所谓六爻兼三材而两之,就是指六爻中的初、二两爻为下象征地,三、四两爻为中象征人,五、上两爻为上象征天。

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上》),指爻辞。而爻辞则是可以解说各爻的变化情况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系辞上》)此典礼,可指常理,常法而言。这意思是说,圣人由于见到天下事物运动不息,因而要求在有关的事理当中,选择一个道理以贯串全体,从而作为行动的指南,并附上文字解说,预测吉凶,能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叫作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系辞下》)所谓,就是效法天下事物的发展变化的。

一言以蔽之,《周易》是通过卦爻来研究、分析、说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发展变化的情况,以指导人们避凶趋吉,走向成功的大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系辞上》)这是说,圣人的责任所在,就是一定要效法天地的运动变化。圣人尚且必须如此这般,其他人岂能例外?《周易》作者的本意就是企图要求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去学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之大道,从而以获得人生成功的智慧。所以,这部书的名称,并不叫别的什么名字,而就直接叫做《易》,翻译成英文就叫做change。作者用心之良苦,诚可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主题突出画龙点晴了。

什么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立位而成章。(《说卦》)这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内涵的界定。

所谓天道为阴与阳,是就天之气而言的,是指阴阳之气的。所谓地道为柔与刚,是就地之质而言的。所谓人道为仁与义,是就人之德而言的,是指仁义之德的。而人道之所以为仁与义,乃是由于人禀受了天地阴阳刚柔之性而形成的。

为什么要立天、地、人三才之道呢?这乃是由于古代圣人作《易》时,为了要顺性命之理,指人性而言。,指天命而言,即自然界的必然性与规律性。这是说,圣人作《易》时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是为了顺从人的本性与自然现象的必然性。换言之,这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其所以要穷尽物之理与穷尽人之性,乃是为了使人最终能够达到与自然规律相一致。

其实,《易》的作者,以阴阳高度概括了天上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以刚柔高度概括了地上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以仁义高度概括了人间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阴与阳,刚与柔,仁与义三者都是对立统一体。它们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即从气的角度看叫阴与阳;从属性的角度看则叫刚与柔;而仁与义乃是禀受阴与阳、刚与柔之性而成的。因此,《易》的作者,并没有把阴与阳局限于天道,而是超越于天道,上升为贯串于地道与人道之中,使之成为天、地、人所有事物的构成与发展的总规律。所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的总的提法。这个论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它既指天道而言,又指地道与人道而言。

诚然,阴阳贯串于《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并且阴阳刚好各占一 半,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从而体现出对立统一的规律。尽管《周易》经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却充满了阴阳的理念。正如庄子所说: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篇》)《周易》正是通过阴阳的符号系统 及其变化来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的。

天、地、人三才之道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平面的、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从属之别的。这就是天道与地道乃是人道的范本、标准、指南;人道应该学习,效法、实践天道与地道。

这集中表现于《象传》。所谓,是指卦象而言的。《周易》就是一部专设卦画以示卦象的书。所以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这就是说,《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这也就是说,易象是效法自然之象的。

《象传》又可分为《大象传》与《小象传》。其中,《大象》是专门解说一卦之象的;《小象》是专门解说一爻之象的。

《大象》,每卦一则,《周易》全书计六十四卦,共六十四则《大象》。《大象》每则对卦象的阐释体例与结构很规范,总是由两部分共同构成:首先,分析上下两个三画卦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这种关系向人之中的代表者君子指出,应如何学习此卦的精神与原则,并必须付诸实现。例如,《乾》卦的《大象》,它首先指出,《乾》卦的内卦和外卦的卦象之间的关系。,为《乾》卦的卦象。《乾》为天,而天的性质及特点是。并且,《乾》卦是由两个三画卦所组成的,《乾》卦的内卦和外卦都是乾。换言之,《乾》卦等于由两重天所建构而成的,这就意味着,乾的健,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倍的,是至健。《乾》卦是纯阳纯刚至健。所以,由《大象》释《乾》曰天行健。……《乾》卦,是讲天道。”“这《乾》卦《大象》其次指出,既然天行健,那么观了这卦象的君子,在他的一生之中,始终都应该自觉地奋发向上,永不松懈。(第9页) [1]

又例如《坤》卦的《大象》。它首先指出,《坤》卦的内卦和外卦的卦象之间的关系。,为《坤》卦的卦象。……而地道的性质及特点是……由于《坤》卦的内卦和外卦都是地,《坤》卦等于由两重地所建构而成的。这就意味着,地的顺,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倍的,是至顺。《坤》卦是纯阴纯柔至顺。所以,由《大象》释《坤》曰:地势坤。《坤》卦是讲地道的。”“这《坤》卦的《大象》其次指出,既然地势坤,那末观了这卦象的君子,在他一生之中,始终都应该自觉做到,厚德载物,即待人宽,待物宽;容人,容物;成人,成物。(第8页) [2]

人只有明确并坚持学习天道与地道,方才可以造就成才,成为君子,成为圣贤。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系辞上》)这是说,天道以平常成其巧,地道以简单成其功。平常就容易认识,简单就容易遵从。容易认识会有人亲近,容易遵从会成就功业。有人亲近就能长久,成就功业就能壮大。能长久这是贤人的美德,能壮大这是贤人的事业。理解天地的平常、简单,等于明白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明白了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在天地之间确立人的地位了。所以,《周易》作者认为,天地生养万物,貌似神秘,其实都很自然,都是有规律的活动,并不复杂,简单得很,平常的很。因此,天地之间的事物,看起来虽然都是极其纷繁复杂的、变化多端的,但是只要善于凭借卦象与卦辞所揭示出其中的道,就可以透过复杂而把握其中的,透过变化而把握其中的。这以及,乃是天下之至理。人只要得此理,便可以茁壮地成长为人才,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就可以在天地之间找准自己应有的恰当的位置,充分实现自己的全部价值。

由于《周易》强调人要效法天地,所以终于就以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文言》)

这一段话讲的是九五。九五是乾卦之主,乾之德集中表现在九五上。九五是既有君德又有君位的大人,大人具有天德,他的修养可谓到家也。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可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拍。看来几近不可思议,其实不然。他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是知天命的人,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天命即自然规律。他充分地认识了自然规律,并且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大人之德之明之序之吉凶能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拍,并不奇怪,只是由于他刚健中正纯粹精,与自然规律相通。这里的鬼神也不是宗教迷信的鬼神,所指乃造化之迹,亦即自然规律的功用。吉凶不过是成败得失而已。先天后天以下诸句阐释大人必然得到天地鬼神的配合和人的拥护。先天而天弗违,做没有先例的事情,干开创性的事业,天道不违背他。其实是说大人有德,本来就与自然规律相通结合。后天奉天时,做时势决定非做不可的事情,也能合乎自然规律。大人做事,天且不违,人还能违吗?此人不是个体的人,是群体的人,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就是说乾九五这样的大人做事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第31页) [3]

张岱年先生对这段话作了很精湛的诠释。他说:这里先天后天不是后来哲学中所谓先天后天的意思。这里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所谓后天指适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开发,在自然变化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这裁成辅相论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协调论,一方而要适应自然,一方而又要加以引导开发,使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协调起来。(第232页)[4]张先生又说:《易大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命题。《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裁成,通行本作财成,荀爽注本作裁成)裁成是节制完成,辅相是帮助。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对自然加以适当的调整,使自然更符合人类的要求。(第231页)[4]这就是说,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去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加以引导开发。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周易》的裁成辅相论。用现代语言说,就称它为天人协调论。应该说,张先生所作的这种诠释是符合《周易》文本的原义的,并弘扬出它的现代意义。

这段话通过对大人的德行的高度赞扬,肯定了天与人、主观与客观和谐一致。因而,成了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特别是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而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思相史,文化史,特别是哲学史的一大特点。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探索并解决天人关系问题中的主要学说。

其实,天人关系的问题,早就成了我国先民们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据《国语·楚语》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的五帝中的第二帝颛顼时期,于原始宗教信仰中所发生的绝地天通的典型事件。绝地天通的措施,是针对地天通的情况而采取的。因此,这个公案实际上透露了比颛顼更早的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时,就存在了地天通的信息了。可以说,这绝地天通地天通之争,实就是后来的天人相分天人合一之辨的原始雏型而已。可见,天人关系问题是异常古老,古老到了差不多与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伊始同步。当然,在我们民族后来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里,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又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尽管问题的形式不同,可是问题的实质却仍然是雷同的。

天人关系这个问题所讨论的焦点,就是天道人道自然 的关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特别是哲学史上,自先奏以来,其辨论不外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大流派。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中的大多数都是反对把天人分开来的学说,而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学说。尽管各自的立论与论述,不尽相同,甚至还相去很远,但是其目的与要求,则仍旧是相同的,都力求沟通天人,把天人联系起来,使天人能处于协调,保持平衡,趋于一致,合二为一,直至达到完全和谐美好的理想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定向与思维模式,影响深远而广大。只要我们反思一下我国数千年传统的民俗文化,就不难能清楚地体认到这一点。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供奉了并非某个宗教的教主,而是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个牌位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是由天、地、君、亲师四个方面共同组成的。崇拜君、亲、师,是容易理解的。难于理解的是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天地呢?又为什么要把天地放在其它三者之前之上,使其成为重中之重,神圣中之最神圣的呢?

这个现象决非是偶然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初步反思,无论有多少原因,但归根结底,其最主要的一条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民族,特别是我们的先民们,自远古以来,对于人类的起源,不仅是没有后来的进化论的科学观,也没有视为上帝之子的宗教观,而是一直视天地为生我养我之父母大人。《诗经》里就一再反映了这个观念:天生烝民。(《大雅·荡》、《大雅·丞民》)这就承认是老天生了人民

《周易》里说得更加具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说卦》)这是说,乾卦象征天,所以称它为父;坤卦象征地,所以称它为母。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咸卦的卦画是,其上卦、外卦是兑卦、阴柔、少女;其下卦、内卦是艮卦、阳刚、少男。通常是男在女上,阳气在阴气上,《周易》认为这就不会发生交感;现在是女在男上,阴气在阳气上,《周易》则认为这就会发生交感。这和老子的著名的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观点,则是一致的。由于天是最大的阳性的东西,地是最大的阴性的东西,阴阳即天地,天地即阴阳,因此阴阳二气的相交、相感、相应、相与,也就是天地的相交、相感、相应、相与,而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天地交感中化生出来的。所以,天地是万物,也是人类的根本。既然如此,难道人们视天地为最崇高最神圣的东西,还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我国古代两位誉满全球的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对于天地在万物以及人类中的重大地位与作用,也予以极其高度的评价。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可见,老子把天地人视为域中的四大中的三大。并且,把天地置于人之前之上。特别是,还明确了人必须效法天地的基本原则。

孔子则激情地高歌道:唯天为大!孔子又激动地指出: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篇》)只有伟大的尧才能学习到天的伟大。孔子这话似乎说得有点儿绝对,尧作为传说中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圣君,作为孔子所一再大树特树的成功的典范,说他学习天的伟大比别人都学得好,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说只有他才能学习到天的伟大,就未免不有所过了?因为,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除了尧以外,还是有无数的也善于学习天的伟大的人在呢!

即使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天地也是一往情深,简直可以说是时时、处处、事事都联想到天地,以天地为指南,向天地学习。诸如:人要维持生命,就得吃饭,因此就有俗话说:靠天吃饭天养人肥特特民以食为天。结婚是人生大事。过去举行婚礼时,新人要三拜,首先就必须拜天地,即所谓一拜天地。因为,喜结良缘乃天赐也:天赐良缘! ”夸新郎新娘很般配时,就评说:真是天生一对,地生一双! ”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时,所说的吉利话往往就是:祝福你们天长地久! ”夸奖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人则称其为:天才!夸奖人具有伟大作用则称之为:能顶天立地。把成功的原因往往归之为:天公助美老天爷帮忙老天爷帮了大忙。感恩时,往往脱口而出就说:谢天谢地! ”把最大的好事与坏事及其成因则说成为:天大的喜事! “喜从天降!”“天大的坏事!”“祸从天降! ”把最大的笑话说成是:天大的笑话!把最大的滑稽说成是:天大的滑稽!也把最大的谎言说成是:弥天大谎!把最大的差别说成是:天壤之别。把年老而居家休养说成为:颐养天年以终天年享天伦之乐! ”称颂好皇帝为:真龙天子。称颂清官为:青天大老爷。把国泰民安说成为:天下太平。把全社会的大庆称为:普天同庆。把社会大动乱称为: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天崩地陷。把社会大变革称为:天变地变改天换地天翻地覆。把政治上的反动企图称为:变天思想。把走投无路称为:天地不容。把最大的惩罚称为:天诛地灭。警告罪犯要老实服法就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德经》第七十三章)鼓励战胜困难时爱说:天无绝人之路。认为天是最公正的:人欺,天不欺。要人保守机密时就说:天机不可泄露。把最灵验的书称为:天书无字天书。等等。等等。有关的例句,诚可谓俯拾即是。当然,在这许多习惯用语里,并非都符合真理,甚至还有些违反常识呢。

但是,综上所述,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觉不自觉地都认为天地对于我们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异常珍贵的。因为,只有先有了天地,而后才能有我们的人类。我们人类的产生、生存与发展都必须维系于天地。所以,我们对于天地只应该十分敬仰,无限崇拜,而不应该等闲视之,有所怠慢,更不应该视之为奴,甚至为敌,随意处置它,甚至任意宰割它。谁胆敢如此这般,谁则必将获罪于天,到了这种地步,则必将深陷于像孔子早就严重警告过的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篇》)的求救无望的绝境,则必将为天地所不容,从而遭到天地的惩罚与报复。这真是自己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咎由自取!而我们的民族对于天地却是情有独钟!对天地的情结,充满了人伦日用之中,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普遍存在着极其深厚的爱戴之情!

当然,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天地现象,对天地虔诚地满怀着敬谢的爱心,与《周易》这部经典最早最明确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的学说及其广泛传播是不可分的。而这正是《周易》这部书能够成为不朽的名著的价值之所在。

《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学说,即使在今而后也仍然具有着很大意义与价值。因为,西方传统文化对于天地,主要并非也是提倡天人合一,而是主张天人相分。把天地作为人类可以无休止地索取、开发、改造、征服的对象。自其历史发展步入近代社会以来,在其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有关思想的指导下,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开发、改造、征服有增无减。特别是当其历史发展步入现当代社会以来,在其财富第一、物欲横流、技术至上的有关思想推动下,对于大自然的索取、开发、改造、征服,已到了肆无忌惮、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了。于是,地球上资源日趋枯竭,生态不断失去平衡,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危害日深。例如,为了满足建筑工业与其它工业的贪得无厌的需求,对森林大肆滥伐,使得森林储量急骤下降,植被面积迅速缩小,满目青山变得童山秃秃,于是水土大量流失,荒漠不断扩张,可耕地与良田锐减,水旱灾害频仍,天气也变得异常恶劣,……其结果必然直接影响到农、林、牧、副、渔等业的全面的持续的良性发展,以至当今世界上,据联合国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统计竟然有11亿多人处于忍饥挨饿的死亡线上!仅此一端,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就已造成了如此巨大危害,并对子孙后代的正常发展贻害无穷!

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GDP增加了18倍,石油、钢、铜、铝的年消费量也分别增加了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进入新世纪,全球另外85%的人口将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增长的矛盾,是新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第075页)[5]

我国持续高速发展了2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和平崛起业已伊始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严重染污了环境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自然灾害频仍,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不平衡,必将影响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所以,温家宝总理指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6]

综观全局,对于天地大自然的极其严重的破坏所造成的天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则必将十倍、百倍、千倍、万倍奉还。人类对天地大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非大亮红灯,紧急煞车不可的时候了。诚可谓是时候了!所以,我们必须猛醒起来并大声疾呼:坚决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环境,回归大自然。

总之,《周易》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群经之首的世界名著,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又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又和谐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要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能同步平衡又和谐发展,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明天更美好,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钱耕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赋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上)[J].中华易学(台北), 1997,3月,第205

[2] 钱耕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赋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下)[J].中华易学(台北),1997,4月,第206

[3]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4]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A].张岱年全集:第五卷[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5]马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221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dca64de518964bcf847c3a.html

《《周易》论天地人三才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