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清朝的闭关锁国(第02期)(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8-06-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
1.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二、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 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
3.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三、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
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四、启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一定要吸取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知识拓展】清朝闭关锁国
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
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广州十三行

【图解】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
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闭关锁国的含义
【例118使
A B C D 【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点睛】此题属于难度较大的理解型选择题,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选择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由此可以推断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DAB选项是错误的,故排除。C选项是外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类型二、闭关锁国的影响
【例2】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没有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点睛】本题属于难度较大的分析型选择题,需识记基础知识,在理解“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分析。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闭关锁国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1

A. B. C.广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没有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B.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有关知识的识记。18世纪中后期正是清朝统治中国的时期,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纷纷进行海外贸易,中国则实行“闭关锁国”,严厉限制海外贸易,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闭关锁国 3.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 B.倭寇入侵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4.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
回籍。”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A.友好邦交 B.鼓励贸易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题文史料主要介绍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做法,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5.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出现在哪个朝代?( A. 明朝中后期 B. 明朝前期 C. 清朝前期 D. 清朝中后期 【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ba9e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a.html

《专题07 清朝的闭关锁国(第02期)(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