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战役起义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07-20 08:14: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卡迭石战役:公元前1298年春,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了3500辆战车和近4万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取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城附近)地区而进行的会战。此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此战后都因损失惨重而无力再进行大的战争,打打停停一直到公元前1284年前后,新国王卡图西尔三世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决定终止战争,缔结和平条约。

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亲率波斯军队入侵希腊,在雅典城东北六十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试图一举消灭雅典。双方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希腊战士为保卫祖国自由的热情所鼓舞,以寡敌众,奋起抗击波斯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雅典士兵斐力庇第斯为了把胜利喜讯迅速告诉雅典人,一路以最快速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中央广场,之后就倒在地上牺牲了。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和表彰斐力庇第斯的功绩,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加了马拉松赛跑项目。马拉松战役中,雅典人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鼓舞全希腊人的胜利,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

温泉关战役:第一次波希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一世亲率波斯军占领北希腊,南下逼近温泉关。希腊联军统帅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闻讯后,急忙率领先期到达的希腊联军约七千人,扼守地势险要的温泉关。希腊人顽强据守,波斯军屡攻不克,死伤甚众。最后,斯巴达人在波斯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全部壮烈牺牲,掩护了希腊联军主力的撤退。波斯军以损失2万人的代价才攻破温泉关。这场战役虽然失败了,但是极大地消耗了波斯的战斗力,鼓舞了整个希腊民族的斗志,同时也为希腊联军主力的集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萨拉米海战:希波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皇帝薛西斯率领的波斯军队攻占雅典城,并把它焚毁。希腊舰队在萨拉米附近狭窄的海湾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波斯舰队。当时波斯有一千余艘战舰,而希腊只有三百只战船,波斯舰队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希腊舰队。但希腊人为保卫祖国家乡、保卫自由而战,战士们作战非常勇敢,再加上萨拉米海湾又很狭窄,使波斯舰队无法发挥数量上的优势,而对机动灵活的希腊舰队有利。结果希腊军队大获全胜。薛西斯慌忙下令退兵,逃回亚洲。公元前479年,希腊军队在普加提亚全歼波斯军队,同时又在小亚西亚的米卡尔海角获得大胜,焚烧许多波斯船只,波斯军队终于全部被逐出希腊,解除了波斯对希腊的威胁。

阿德里亚堡战役:公元378年西哥特人与罗马帝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公元376年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作为“同盟者”定居在罗马境内。后不堪罗马官吏的欺凌压榨,由其领袖弗里提格伦率兵起义,东部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亲自统兵迎敌。双方在色雷斯重镇阿德里亚堡发生激战。罗马军团一败涂地,超过25 000名将士战死,皇帝瓦伦斯也在战斗中阵亡。阿德里亚堡战役表明,游牧世界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已经很难阻挡。

白德尔之战:公元6243月,穆罕默德率领的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部落的贵族商队,双方于麦地那西南的白德尔附近展开激战。穆罕默德的穆斯林军队在宗教信仰的激励下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胜利给予麦加古莱西贵族以沉重打击,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声望,振奋了穆斯林的士气,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壕沟之战:公元627年麦加贵族联合贝都因等11个部落,组成一支万人的武装队伍,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三面环山的天险,在城北挖一条壕沟坚守,史称“壕沟之战”。麦加军队围城1月有余后,因为给养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势追击,俘虏四百余人,大获全胜。该战役的胜利解除了麦地那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从此,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迅速兼并了周周部落。

雅穆克河战役:公元636年哈里发欧麦尔统治时期阿拉伯军队与拜占庭军队在叙利亚雅穆克河畔进行的决战。阿拉伯军队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率领下以少胜多,一举歼灭了包括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一世之弟在内的5万拜占庭大军,进而占领了叙利亚重镇大马士革。雅穆克河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和士气。同时由于叙利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为日后阿拉伯人进一步扩张提供了保障。

卡迪西亚战役:公元637年哈里发欧麦尔统治时期阿拉伯军队与波斯萨珊王朝军队之间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因发生于伊拉克南部纳贾夫以西的卡迪西亚而得名。阿拉伯军队在名将萨阿德的指挥下充分利用地利优势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大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波斯宰相鲁斯坦穆和几乎所有参战的波斯将军悉数阵亡。该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胜利为阿拉伯军队全面占领伊拉克进而灭亡萨珊波斯奠定了基础。

尼哈温战役:公元642年哈里发欧麦尔统治时期阿拉伯军队与波斯萨珊王朝军队之间进行的最后决战。双方一度僵持数天不分胜负,最后阿拉伯军队发动殊死总攻后彻底击溃波斯军队,相传波斯将士伤亡在10万以上。此次战役之后,萨珊波斯再也无力组织任何反击,不久全部领土都被阿拉伯人占领,其末代国王叶兹德吉尔德三世出逃,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波斯帝国就此灭亡。

布汶战役:公元1214年由法王腓力二世率领的法军与英王约翰和神圣罗马皇帝奥托四世率领的联军在法国布汶进行的决战。尽管法军居于劣势,但是由于腓力二世的出色指挥而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约翰不得已同腓力二世签订5年的和约,并且赔款6万马克。该战役是决定法国王权强盛和关乎民族存亡的重大战役。胜利巩固了法国王权的地位,使腓力二世因此得到“奥古斯都”的称号。而英王约翰则得到了“失地王”的恶名,其后更是被迫签署了《自由大宪章》。

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于公元1337—1453年间断断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另一原因是英法领土纷争。战争初期英王爱德华三世领导英国连连取胜。公元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继位后几乎收复全部失地。公元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次发动战争,攻占法国北部。公元1429年,法国女民旗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公元1453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莱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克勒西战役:公元1346年百年战争初期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法军在法国东北部的克勒西附近进行的重要战役。在这场交战中,英军从农民中招募弓箭手,使依靠密集之众冲击的法国骑士遭受重大损失,最终彻底击溃法军。法军有1509名骑士阵亡,而英国只损失3名骑士和40名弓箭手。这次战役显示,英国由民兵组成的优秀弓箭手,远胜仍固守单骑决斗战术的骑士。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法国内部矛盾。

黑斯廷斯战役:公元10661014日,英王哈罗德的军队和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军队在黑斯廷斯进行的决战。哈罗德的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和严密的阵型稳固防御,屡次打退了诺曼底军队的进攻。其后威廉诱使英军出击,随后彻底将其击溃,英王哈罗德战死。随后诺曼底军队于同年12月底顺利攻占伦敦,开始了诺曼底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红白玫瑰战争:公元1455—1485年期间,英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的内战。战争一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另一方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徽,故而得名。两个家族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人,战争既是为了争夺王位,也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入不敷出,靠战争以抢劫、掠夺、结党营私的势头。战争规模一般不大,但互相残杀,一些老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终由兰开斯特家族远亲都铎家族的亨利继承王位,建立都铎王朝的统治。

萨拉托加战役: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具有重上大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战役。17779月,英军驻加拿大将领柏高英率领数千人南下哈得逊河流域,被两万多民兵包围在萨拉托加,迫使他于1017日率5800人投降。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英军的计划严重受挫,也给美国人民以极大鼓舞,成为独立战争中美军转败为胜的重大转折点。

滑铁卢会战: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618日,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18153月,拿破仑一世由厄尔巴岛逃回法国,迅速聚集旧部,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并立即组建军队。反法联盟计划调集70万大军,分路进攻法国。618日,威灵顿公爵率英、荷、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在滑铁卢阻击法军。结果,优势兵力下的法军难以抵御,全线崩溃,拿破仑一世逃离战场。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圣赫勒拿岛。

克里木战争:1853年俄国对土耳其发动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发展为克里木战争。土耳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因此英法两国也想控制土耳其,由此也导致俄国与英法两国的军事冲突。最终俄国战败。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成为促使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8942月,朝鲜爆发以农民为主的“东学党”起义。随后日本决定出兵镇压起义,企图借此机会,将清政府推进它预设的战争陷阱之中。清政府派提督叶志超等带兵进驻朝鲜。8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18954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农民战争:1894年全璋准领导古阜农民起义,5月攻占全州,6月初,农民起义扩大到朝鲜大半部,明确宣布起义的目的是抵抗日本侵略,惩处朝奸,但终因叛徒告密起义失败。它是朝鲜旧式农民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进一步动摇了朝鲜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激发了民族感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英布战争:英布战争发生于1899—1902年,是英国同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同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19世纪下半叶,这两个地方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成为了英国所攫取的目标,同时也是英国同德国在此展开角逐的目标。1899年秋,英国开始在布尔人共和国边境集结军队,布尔人于1011日对英宣战,英军伤亡重大。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

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8年美国挑起对西班牙的战争。西班牙战败,被迫将古巴、菲律宾等势力范围转让给美国。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铺平了道路。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联合发动的反土耳其战争。1912年,保、塞、希、内四国结成同盟,发动了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战败,并丧失了几乎所有的巴尔干领土。同年12月在伦敦召开国际会议。在大会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而同盟国则支持土耳其。19135月,士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四国取得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的领土。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最终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巴尔干各国因领土争端而爆发的战争。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战果时发生了分歧。希腊支持塞尔维亚,并结成反保同盟,后来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19136月,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向希,塞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也趁机参加了反保战争。8月,保加利亚战败,被迫签订和约,同意马其顿由希、塞两周瓜分,南多布罗加划给罗马尼亚。9月,签订保土和约,将亚德里亚堡割让给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导致反土联盟消亡,巴尔干诸国分裂为两大集团,集团背后各有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影子,反映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马恩河战役:191495日,德军在西线进攻时,右翼两个集团军间出现了50公里的暴露地段,英法联军及时楔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德军被迫撤退至埃纳河一线设防固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万,以联军获胜告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第一个转折点,打破了德军6周击败法国的战略构想。此后,双方在这条战线不断拉锯,呈现出僵持状态。

坦能堡战役:19148月底至9月中,德军利用俄军两路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了俄军第二集用军,然后又进攻俄军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最终使俄军退出了东普鲁士。

凡尔登战役1916221,德军利用50万军队向西线凡尔登一线发起进攻,先后攻下法军第一、第二阵地。但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体系,法军又及时增加了大量援军进行了顽强有效的抵抗,防线很快稳定下来。从8月起,法军发动反攻,先后收复了开战以来的所有阵地,战役结束,战线在原地重新稳定下来。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是一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场又有“绞肉机”之称。

索姆河战役:19166—11月,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向德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参战双方投入了超过150个师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只夺回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一线的攻势。

日德兰海战:191653161,英国和德国在日德兰海面上爆发的大规模海战,又称“斯卡洛拉克海战”,是一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的军舰吨位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英国军队继续控制着北海海面,德国军队则被封锁在港内。此后,双方更加小心谨慎,北海水域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了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无限制潜艇战:从191721起,德国海军潜艇部队针对协约国和中立国军事、民用等各类船只的无限制的攻击。1916年日德兰海战的失败,使得德国丧失了在海面与协约国决战的能力。德国海军将领于是提出针对协约国及中立国各类运输船只的潜艇战计划。潜艇战开始初期,协约国及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惨重。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还迫使美国宣布与其断交,成为导致美国参战的直接因素之一。美国参战后,显示了其海军巨大的战争潜力和战略灵活性,打破了德国的潜艇封锁,将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最终使得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也加速了整个一战结束的进程。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四十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不列颠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准备入侵英国而于19408—10月对英国伦敦及重要工业城市的连续轰炸和双方的空战。空战中虽然英国空军受到较大损失,但是由于英国空军的顽强阻击,德军无法达到目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英国的有力抵抗,挫败了德军征服全西欧的计划。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月,德军主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德军突人市中心。苏联军民殊死搏斗。在防御战期间,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1119晨,苏军增加生力军从西北和南面开始反攻。被围德军弹药缺乏,饥寒交迫,陷人绝境。194322,被围德军被全歼。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9426月派出庞大舰队,向中途岛发动进攻。由于战前美军成功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因此对日军的行动了如指掌,在战斗中取得了主动权。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

阿拉曼战役:1940年夏,意大利趁法国战败,英国正在进行保卫祖国的战斗,无暇东顾之机,在北非发动了进攻。1942年夏,德、意军队曾一度挺进到距亚历山大港只有六十多千米的阿拉曼地区,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在阿拉曼迎击德、意军队,德、意军队大败,损失惨重,英军乘胜西进。在英军西进的同时,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向东推进。北非的德、意军队处于东西夹击之中。1943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此役扭转了北非战局。

高墨达暴动:公元前5223月发生于波斯帝国的政变,因领导人高墨达而得名。暴动以当时波斯国王冈比西斯弟弟巴尔狄亚的名义起兵,高墨达本人自立为王,号召各地人民拥戴他而抛弃冈比西斯。暴动得到了波斯人、米底人等各地人民的响应,一度使波斯帝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在冈比西斯暴卒后,大流士等7个波斯贵族在米底的西卡亚瓦基什堡垒杀死高墨达及暴动主要成员,暴动在历时7个月后宣告失败。暴动被镇压后不久,大流士成为新的波斯国王。

巴高达运动:巴高达的名称源于克勒特语“斗争”一词,意为“战士”。巴高达的队伍,主要由奴隶和隶农组成。公元269年,巴高达开始起义。不久,起义者围攻鲁格敦高卢的奥古斯托敦城(奥登)。经过七个月的围攻,巴高达终于攻克了奥登城,杀死了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剥夺了他们的财产,这次起义坚持了三年多,后来被罗马皇帝奥勒良(270—275年)镇压。但是,巴高达运动并未停止,从283年起,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斗争。皇帝戴克里先于286年派共治者马克西米安前往高卢镇压,马克西米安几次被化整为零的巴高达挫败,士兵临阵退却。后来,马克西米安以十一抽杀法处罚退却士兵,才镇压了这次起义。此后,巴高达余部仍继续活动,直到5世纪末,坚持斗争两百余年。

尼卡起义:公元532年爆发于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次起义。起义原因比较复杂,大致与首都基层组织“德莫”之间的分歧有关。最初是代表工商业者和富裕居民的绿党率先抗议皇帝偏袒代表元老贵族和上层居民的蓝党,之后引发两党冲突;在查士丁尼一世镇压之后,两党联合起来掀起了反政府起义。起义者占据了赛车场,以“尼卡”(胜利)为口号,反对专制、苛税和贪污等暴政。起义持续6天,最后被从波斯前线赶同的贝利撒留率军镇压。起义失败后,查士丁尼一世严厉剪除异己分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吉洛特起义:拜占庭期吉洛特派领导的人民起义。吉洛特,希腊语意为人民之友。1342年,帖撒罗尼加居民在具有民主倾向的吉洛特派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主力是城市手工业者、商人和部分农民。1342—1345年起义前期,吉洛特派政权取得了君士坦丁堡政府的承认。起义者没收教会和富人的财产,赈济穷人,并组成民兵以保卫城市的独立和自由。并于1345年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吉洛特派进行社会改革,没收封建主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城市平民和穷苦农民;废除穷人的高利贷债务,减免捐税;解放农奴;市民民主管理市政。1349年,巴列奥略王朝的约翰五世在土耳其舰队配合下攻陷帖撒罗尼加,城市共和国覆亡。

巴贝克起义:9世纪初中亚阿塞拜疆人民反对阿拔斯王朝统治的起义。领导人为胡拉米叶派首领巴贝克,故名。816年,巴贝克在巴兹发动武装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参加者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多达30万之众,因以身穿红衣为标志,故被称为“红衣军”。起义军先攻占拉恩和比勒干附近城镇,很快便席卷阿塞拜疆,后扩展到亚美尼亚、伊朗西部和里海各地,控制北部商业要道,并与拜占庭结盟,对阿拔斯王朝造成了严重威胁。自820—827年,起义者曾粉碎哈里发穆尔合绥姆军队3次大的进攻。后因阿塞拜疆等地大封建主的叛变,使起义力量遭到削弱。833年,起义军在哈马丹附近被哈里发军队所打败。837年,起义中心巴兹城堡被王朝重兵围困后陷落,起义遭残酷镇压。

黑奴起义:869—883年阿拉伯帝国发生的黑奴反抗阿拔斯王朝起义。因阿拉伯人称东非海岸的黑人为赞吉,又称赞吉起义。阿拔斯王朝时期,大批黑人被贩来开采盐渍地硝石矿等艰苦劳动。8699月,自称阿里后裔的阿里·本·穆罕默德来到巴士拉地区,宣称奉真主之命来解救黑奴脱离悲惨处境,得到大批黑奴的响应,还有农民和贝杜因部落参加,以穆赫塔赖城为据点。起义军屡败王朝讨伐军。后来由于起义军内部矛盾激化,起义终于失败。

苏非主义: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的阿拉伯语词根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者身穿羊毛褐衫而得名。伍麦叶王朝时,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其成员穿羊毛粗衣而被称为苏非。至8世纪下半叶,苏非把苦行禁欲作为修行方法,目的是认识、喜爱、接近真主,最后达到与真主合一。他们力求以神秘的爱和沉思冥想,消除个人意识,包括忘却来世的厚赏,达到无我而消融于真主之中。苏非主义不仅为正在普遍建立的教团组织奉行神秘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也对伊斯兰教后期的哲学思辨和教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扎克雷起义:公元1358年法国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扎克雷意为乡下佬。14世纪法国农民因商品经济发展、百年战争和黑死病的影响,生活恶化。公元13585月吉尤姆·卡尔在博韦地区发动起义,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口号。起义军迅速席卷法国北部,捣毁封建城堡,杀死封建主。公元13586月,法国封建主集结力量镇压起义,他们先将卡尔骗到军营谈判,随后向起义队伍发动猛攻。起义者牺牲2万余人,卡尔也遭杀害,起义失败。该起义虽然因为没有明确纲领导致失败,但是它打击了封建势力,有利于促成法国统一。

瓦特·泰勒起义:公元1381年由瓦特·泰勒和教士约翰·保尔领导的英国农民起义年。13815月,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农民发动起义,6月初,起义群众推举瓦特·泰勒为领袖,随后攻入伦敦。614日,起义群众和国王谈判,国王被迫接受起义者提出的取消农奴制,赦免起义者、自由贸易、每亩地征收地租4便士等条件。谈判中,伦敦市长突然袭击,杀死瓦特·泰勒。随后追杀失去领袖的起义者,起义失败。

一向宗起义:公元1488年爆发于日本加贺国的人民起义。一向宗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这次起义人数多达三十余万人,起义者打败了当地大名的军队,此后约90年间,加贺国一直为一向宗势力所控制,影响波及东海和近畿一带。一向宗起义直到公元1580年才最终为织田信长镇压。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为实现日本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赫迪起义:非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成功的一次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英国占领埃及后,以其为基地。对苏丹进行武力扩张。苏丹人民深受殖民统治之苦,不断奋起反抗。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默德领导发动了马赫迪起义。起义者利用伊斯兰教关于马赫迪(“救世主”之意)降临人间的传说,号召人民进行摆脱外国统治者的“圣战”。起义者多次打败英军,起义持续了近20年之久,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给后来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以很大鼓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affb4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ff.html

《战争战役起义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