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阅读》课程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3-05-23 17:54: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诗歌阅读》课程教学案例

第一讲:中国传统诗歌意象

【教学目的】

1.了解意象特点及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为阅读现代诗歌提供鉴赏平台。

2.掌握温故知新的方法及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式】

课外与课内结合。课外,学生回顾复习古今诗歌中意象诗句,并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课内,教师讲述与师生间、学生间,交流、讨论、整合为主。

教学重点古诗鉴赏中传统意象的分类解读与积累。

教学难点传统意象的多维解读。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阳春白雪,因其审美趣味的高雅和审美层次的精深而使许多朝拜者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知识面相对狭窄,审美能力相对较弱而学习负担又非常重的中学生来说,欣赏诗歌尤其艰难。鉴于中学生的特殊性,要想完全通过了解作者身份,思想,经历,艺术风格,美学追求,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来理性的欣赏大部分诗歌,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上,中学生欣赏诗歌更多是在一种既不了解作者也不了解背景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的遭遇战(考试与生活中都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欣赏诗歌更多的是凭一种阅读直觉和欣赏经验来直接从作品中寻找美的芳踪。而在诗歌中,最有利于这种直觉、最能形象直观地传递美的内涵的,无疑就是意象了。在一定条件下,即便是不知道作者及创作背景,但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意象的美学内涵,也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登堂入室,窥见缪斯女神的芳容,采撷到艺术的珍珠。

二. 意象是什么

1意象,简单说来,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

意象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意象法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之一,诗经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楚辞里面的香草美人之喻,更是自觉地将意象的使用纳入了有明显理论倾向的美学追求。到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意象的使用已相当成熟和科学了。有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等,几乎通篇都用意象构成。当代80年代中期虽然出现过“反意象”的诗歌创作倾向,但现在看来,无论曾有多少人大张旗鼓的“反”过,但仍然阻挡不了诗人们对意象的钟爱。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新诗中的精品仍然是以意象法为基本手法并推陈出新的作品。

中国诗歌为何对意象如此情有独钟呢?这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人“仰观天象于玄表,俯察品类于有形”,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象)来认识宇宙并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也是思维模式的结果。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物我相融。这种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便是大量使用意象:以象寄意,以象言情,以象载道,以象喻理等等。

2教师以“柳”为例解释传统意象: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唐朝最盛,其原因是:柔软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说,谐音。故这一意象代表着送别与离意。这一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象这样的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

三.学生回顾复习古今诗歌中意象诗句

四.师生分类整理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

(一)送别场所:长亭、灞陵与南浦

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零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屈原《九歌·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二)植物类:芭蕉、梧桐、芳草、梅花、松柏、菊花、牡丹、桃花、杨花

课堂小练习:下列这首散曲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

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上心头。

明确:作者选择了在中国诗词中具有传统表现力的两样事物——“梧叶芭蕉”——来描绘雨景,表达愁思。梧叶飘零,表明秋已来临,雨点打在芭蕉上,恰似打在心上,引起无限愁思。

梧桐:表示凄苦。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关联。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芳草:在古典诗歌中常比喻离恨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梅花:寄托一种高洁刚强的品格,具有清逸幽独的气质。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菊花象征高洁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象征高贵

杨花象征飘零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动物类:杜鹃、鹧鸪、大雁、青鸟、蝉、猿

杜鹃啼叫声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又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文天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大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大雁又有游子思乡之情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课堂小练习:下面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请分析蝉的形象特点。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明确: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末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的缘故。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小结: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或身世浮沉。

(四)自然类:明月、白云、斜阳、流水、风、烟、霜、雪等。

云之聚散无定,恰如人之离合无常;而云之漂泊无依,又酷似人之流离失所。这是云所以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原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杜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五)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吹箫,捣衣(捣练)等。

古人登高临远往往产生家国之悲。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五、传统意象的多维解读

意象的寓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复杂情感,使诗中的意象精彩纷呈,充满艺术的活力。

(一)“月”的意象(残月、明月、新月、孤月)

古代对月思人,望月怀人的诗句很多。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的故乡明。

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抒写物是人非之感。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明月表达高洁的志向。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流水”的意象

诗家常将流逝的时间、消逝的美好事物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嗟。

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水的纤柔、悠长,象征着友情的深长、愁思的缠绵不绝,诗家又常以水喻离情别愁。

李白十分擅长以水来写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金陵酒肆送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三)简要梳理梧桐的多维内涵

梧桐除了比喻悲愁,还象征:

象征吉祥。众所周知,梧桐系高大乔木。古代传说,种植于东方的梧桐树常能引来凤凰栖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象征爱情。古人用梧桐比喻夫妻相随。《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总结:有关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远不止以上涉及到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并在具体的诗作中加以领会,以此培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六、以李叔同的《送别》歌曲结束本课

学生听歌曲并找出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进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中表示别离的众多意象,感悟别离情感。

相关网址:

http://ht88.com/downinfo/6717.html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1023&pgid=5075

http://www.51zhishi.com/SoftView55156_2.ht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914d222af90242a895e5aa.html

《《现代诗歌阅读》课程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