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4-04-23 14:46: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创新创业教………………………………………………………………… 1

1.1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1

1.2创新创业………………………… ……………………………………………1

1.3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2

1.4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1.4.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

1.4.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3

2.1基础搞好课程和教材的开发……………………………………………… 3

2.2 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2.3 难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

2.4 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案例…………………………………………… 4

3.1 我国推行案例………………………………………………………………… 5

3.1.1 基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5

3.1.2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5

3.1.3 华东师大鼓励学生创新创业…………………………………………………6

3.2 国外推行案例……………………………………………………………………6

3.2.1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文化生态系统及其有益启示……………………………6

3.2.2 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7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的建议措施…………………………………8

4.1 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8

4.2 建立创新型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8

4.3 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注重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9

4.4 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9

五.参考文献…………………………………………………………………… 9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在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更应该接受该种教育形式.本文将对此种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列举国内外实例进行分析及提出一些建议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推广实施;

1创新创业教育

1.1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人的理论创造。西方在创新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方面起步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概念。根据我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2002 年,我国学术界就有人依据“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提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设想”。

此后,学术界使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越来越多,研究的内容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和支持体系等方面。

继学术界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基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创新创业教育由学理层面逐步落实到实践层面。

20094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网站正式开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自2010年来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2010422日,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辽宁省教育厅、黑龙江大学、清华科技园、徐州市人民政府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同日,教育部召开第3 次新闻通气会,介绍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关情况,包括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有关情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关政策和各地典型经验、全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有关情况。同年5 4 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提出一系列“创业引领计划”。

1.2创新创业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大学生作为中国今后出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 必须从现在开始尝试着进行实际的科技创新实践。大学校园浓厚的科创氛围,大大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业有很多定义,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这是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的最新定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是一种创新的具体化运作模式,而创新并不一定都属于创业范畴, 因为每年高校许多科研成果都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但应该看到, 创新和创业在大学生求学培养过程中也有许多相似的作用和目的:都是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们对培养广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和锲而不舍的作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整个科技创新及至创业的完整过程也将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点的探究把握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的培养起到积极效果。

1.3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

由上面也可以看出, 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并不等于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社会要发展进步、国家要繁荣昌盛、人民要富裕幸福,创新势在必行、创业蓄势待发。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显得尤其现实意义。

1、树立与时俱进的大创业观,改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全面提高全民创新意识。这是时代大潮对现在大学生提出的高要求、严标准。这也是大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2、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对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战略选择的促进。国家要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必须有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强有力的支持。

3、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这对学生个性的完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锻炼都有更好的助推作用。

4、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以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学分式”受教育的方式,挖掘学生更大的潜质,提供一个发现、发展、完善自己的一个平台。

5、自主创业能让大学生自我潜能最大程度释放,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创业使学生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社会价值得到实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现。从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学风的建设。

1.4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4.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997 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清华大学首开先河,以“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正式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帷幕,从此以创业大赛带动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相对比较好的, 一是资金雄厚、科研设施完善、拥有强有力师资队伍的名牌大学,二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一般的城市和普通高校还处在根本没有起步或刚刚起步的阶段,创业教育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由于创业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它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样不仅需要教学系统的改革,而且还需要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但目前而言, 由于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成, 学校的教学还是秉承着一种继承式的教学模式, 还是以教师为主导, 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上都与创业教育相距甚远;其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秉承着“专家型”、“专业对口”、“知行分离”的教育观,这与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通才教育完全相背离。

1.4.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

主要从高校、家庭、社会会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统一、不到位乃至偏差的现象,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实物”层面,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

2.专业师资匮乏。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缺乏。

3. 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无权威的教材, 而且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及其内部的逻辑性尚待理清。

4.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由于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缺少实际的支持系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

5. 教育模式改革滞后。当前,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急需改革。

6. 良好的创业环境尚未形成。一是多数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 二是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7. 缺乏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更缺少对创业教育机效的评价机制。

2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

2.1基础搞好课程和教材的开发

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现有的职教课程体系和教材系列已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新一轮开发。这种开发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剖业能力这个棱心,确保有相应的课程、课程摸式和教材。抓好了课程和教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就能在创新与创业教育中享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课程开发要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可以加强综合课程,即相戈课程组合,相互渗透;强化活动课程.如组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验实习等.拓宽教学渠道;开设是衍多样的选修课、自修课,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个人特长。

创业教育要以职业指导课形式列人公共课程,刘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单列相关创业系列课程,也可以分别设置基础性课程、拓宽性课程、探索性课程,共同构成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探索性相结合的全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脱颖而出搭建立交桥=教材开发重在内容更新,种类要配套,教材内容不仅要贴近时代,而且要有相对前瞻性。

2.2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行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巾心,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当然不利于创新与刨业人才的培养 我们必须下大气力锐意改革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在准进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住置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课堂上老师的教惑和用语最能臣映师生的关系,胖课要平易近人,要多使用“请想一想”、“试一试”、“能补充吗 、“我想说”、“我同意”之类征询、商议、提示、鼓励的话语,拉近师生距离并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坚决废除满堂灌及变相灌输法,提倡重教法更重学法,重讲解更重参与.重结论更重过程,重智育更重生产实习,为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导航。教学方击与形式应多样化改一言堂为群言堂.

多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 倡导学生奇思异想,质疑发问,多维思考,创造性学习 掌握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对答胚、解题、理解、表达有剖意的学生要予以充分肯定,以此显示对龟4新的奖励。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课前课内课后全程优化教学法、创新思维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生产实习巡 指导讲评法等,请专家举办讲座,请企业家现身说法,组织教学答疑、实例分析,变说教式为讨论式、竞赛式,变抽象式为直观式,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习操作一体化,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教法和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能启动学生内驱力,引导学生在知识上开拓,能力上开发,方法上开源。 ,教学中应坚持贯彻宽专业、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 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职业技术学校不冉是培养简单劳动力的学校,而应转向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培养宽泛的文化理论索养为主,兼顾基础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以这个思路调整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设计教学模块。由于职业学校明显的职业指向和较强的实作技能要求,教学中要以职业技能鉴定为 牛鼻子。突出复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学了多少个技能摸块,就要尽可能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3难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品质对于剖新与创业活动起着动力、走向、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意义卜分重大。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创新与创业教育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没有象智力因素那样受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教育培养,相反,应试教育的社会氛围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在某种程度上还压抑限制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和全方位的发展。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开发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诸多难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这里强调两点:首先培育学生创业创新的动机和勇气。一切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都可能在市场经济中大展身手.大有作为,我们要百般珍惜和呵护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创新剖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研究表明,性格的缺陷如缺乏自信心涸步自封、懦弱、怕失败等严重影响创新意识的形成.制约创造力的发展。虽然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但培养学生具有顽强、坚毅、独立、自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等优良个性的目标是一致的。

居里夫人曾说;“最害怕的是失去人格”。没有个性,没有独创性就意昧着平庸,就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帮助他们找到个人才能与社会的结合点,寻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才能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使之自觉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2.4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推进创新与剖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目标的实现及检测等各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素质的教师趴伍是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这种高素质应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学生,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摒弃旧的人才观念,给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奉献更多的爱心,使爱成为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教学中要能高屋建瓴、深人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演练本学科知识技能及来龙去脉,并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重组和新的构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只有学富五车、技高一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握好备、教、改、辅、考各个环节,让学生确实学有所得.技有所长,才能淘通师生彼此的心灵,赢得学生的信任。有较强的剖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培养学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当然首推课堂教学创新。科学没有禁区,认知没有止境,思维不能有定式。教师讲课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进行创造性劳动,要学会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智力觉醒强化感知体验。教学创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有救手段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任重道远。

3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案例

3.1我国推行案例

3.1.1 基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

“挑战杯”竞赛展示了我幽各高校的台人成果,推动了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己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

化活动中的1项主导性活动。本文利用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对多位参加“挑战杯”成员调研,结合多年来的指导竞赛的经验,分析在竞赛中影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省级、校级、院级(各二支队伍)小同层次的“挑战杯”团队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在竞赛中影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5个主要冈素为开放性课程(Y1)、指导教师(Y2)、政策激励(Y3)、实施保障(Y4)和收益分享(Y5),采用5分制对各因素打分。

利用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研结果一致性良好,得到竞赛中影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因素权重为Y4>Y2>Y3>Yl>Y5

在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前期和后期,需要不同层次教师的指导。在前期,需有资深专家和教授对学生参赛的初步思想进行延伸探讨,把握研究内容的具有前沿性和价值性,确立参赛团队的研究方向;在后期,由多位青年专业教师组建相应的指导团队,对参赛团队进行多方面的组织指导和深入的探讨,实现青年教师素质培养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的双赢。

学校在设置奖学金评比、汁先评优、研究生保送、毕业生推荐等方面规定可涉及“挑战杯”竞赛获奖内容,并适当增加“挑战杯”竞赛含金量,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课程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学校应开设多交叉学科的教学课程,鼓励多学科探讨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研究活动。

高校只有在积极广泛借鉴现有“挑战杯”参赛经验和成果,构建别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一批岛质遁的创新创业人才。

3.1.2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竞赛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

(1) 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都是实际问题,有明确的背景和要求,但它既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唯一的解法,因此留给参赛者极大的发挥和创新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化、无用论的观点。以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因课时与篇幅限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数学建模给了学生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概念。学生拿到竞赛题目后高度自觉的潜意识激发了自身的创造潜力,错综复杂的问题会不断地去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从分析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检验、结果分析再到论文写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模型建立求解的过程中,强化了技能,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因为竞赛题目没有固定的解法和算法,所以问题的解决完全要依靠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去选择合理的思路与方法,它是属于规划问题还是图与网络问题?是运用数值模拟还是层次分析法?这就要求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和想象能力。模型的求解、数据的处理、数值的计算、计算机的编程、论文的撰写等无不激发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模竞赛一般是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33夜的时间内共同去攻克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取长补短、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出集体的最大潜能,善于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得出最佳方案。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高强度、高负荷的脑力劳动对参赛成员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次参赛终生受益,在竞赛中培养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

(3) 对学生科技创业素质的影响

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院的创业教育拓宽了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不只是教授给学生学习的知识,更要做到学而有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育知识型企业,积极校企联合,尽快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数学建模竞赛所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正在成为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数学建模都是一些实际性问题,体现了知识与实际的有力结合,能够激发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热情,让他们感到学而知其用,研而感其趣,以知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

数学建模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建立起较强的科研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激发了个体的创业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而数学建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方法创新、应用创新、集体精神的最优化无不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创业的无形财富。数学建模竞赛为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找到一个强有力突破口。在竞赛中开拓思路,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新模式。

3.1.3 华东师大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华关键在于营造刨新型校

园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师积极营造创新型文化, 大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鼓地影响学生, 逐步内化励为学生的素质; 开阔学昔自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冠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建立一批作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盟的教师队伍。只有勇于一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以其广博的知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其次,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创业实践。

华东师大成立有上海市第一家以创意产业为主要资助方向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基金总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面向该校所有学生,以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评审, 择优资助。大学生创业基金紧紧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 充分发挥文理交叉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指导, 华东师大建立了三项制度: 一是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的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 指导学生制定创业发展战略。二是开业指导员制度, 负责学生创办企业前期的工商、税务、人事和法律等方面的开业指导; 三是创业辅导员制度, 为创业后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种上、中、下游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服务, 使得学生企业能够少走弯路。另外, 学校专门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如, 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创业学生均可以获得2 4 个学分, 学生企业可以使用学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等。

3.2国外推行案例

3.2.1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文化生态系统及其有益启示

—MIT 和斯坦福大学案例研究

MIT 和斯坦福大学均为世界一流大学分踞美国东西海岸走进两所大学的校园可显见二者的差异MIT 略显刚硬斯坦福更趋秀美但它们却一同创造了大学与产业互动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奇迹

(1) 具有创业精神的历史传统及办学理念

MIT 在美国学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开创了大学与产业联合的模式早在20 世纪30 年代早期MIT 就出台了五分之一原则允许教师每周可以有一个工作日为产业工作初步确定了大学参与创业的合理性这条黄金法则在几十年后被美国其他大学广为采用MIT 还在40 年代中期发明了风险资本时任MIT 校长的卡尔·康普顿联合商业界政治界和教育界的精英建立了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 ARD)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风险资本公司许多新兴的科技公司在风险资本的帮助下应运而生直接带动了MIT 所在的128公路的繁荣发展60 年代末128 公路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高科技产业带带动了波士顿地区旧产业的升级换代MIT 也因此被称为麻省的经济救星MIT 这种利用风险资本从学术研究中建立公司的做法很快传播开来MIT 的创业模型被斯坦福大学发扬光大

20 世纪50 年代斯坦福利用校园内大片闲置的土地开辟了工业园向企业出租厂房鼓励斯坦福的教授和毕业生在园区内创办高新产业不久工业园区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硅谷”。硅谷的成功也使斯坦福大学从一所农村俱乐部式的学校跃升为世界著名大学更重要的是斯坦福与硅谷的生成互动产生了一种大学与新企业的孵化密切结合使科技能够迅速进入经济的崭新模式斯坦福大学在学术创业上的进一步探索完善了MIT 的创业模式论及两所大学的办学理念MIT 强调注重实效”“促进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 斯坦福大学办学思想的核心是实用培养有教养的和有用的公民均体现出两所大学根植社会现实富有创业精神的办学理念

(2) 支持学术创业的大学制度文化

MIT 和斯坦福大学支持学术创业的制度文化具有辩证统一的特点其核心是: 在保证学术使命或学术自由度的同时积极促进创业活动设置了一套整体框架和行为边界并为这个范围内的创新提供一个积极的战略和环境条件首先MIT和斯坦福均有支持学术创业的相关制度其次这些激励制度的出台都充分考虑到各方的意愿尽量民主公开MIT 五分之一原则的出台历经长达20 余年的争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争论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最后参与的双方都做出让步达成了在一定限度内鼓励教授参与校外咨询活动的共识讨论的过程也是意见统一的过程五分之一原则被MIT 的师生广为接受改变了教授们对待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并商业化被视为是研究活动的自然延续由此刚性的制度转化为一种具有MIT 特色的创业精神再次在支持与激励的同时加强对学术创业行为的规范如斯坦福大学的关于学术性教职人员之责任冲突与利益冲突的政策对教职人员的校外创业行为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力图避免创业行为影响教学与科研职能损害大学自身利益其次MIT 和斯坦福大学均没有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发明的方向作出硬性要求教师可以自由选择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项目充分尊重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独立性自主性斯坦福大学更是以首任校长的自由之风劲吹箴言作为校训1974 年还发表了学术自由声明保障师生的学术研究自由

3.2.2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作为创业教育先行国家之一,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英国高校通常将学校拥有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以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主要做法归纳如下。

(1) 英国大学开设了突出创新思维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

课程的名称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创业类课程、创新类课程、创新管理类课程和技术转移管理类课程等。创业与创新两类课程在英国大学中开设得最为普遍。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创业课程来说,有实践导向型课程与理论导向型课程两种类型。有别于采用课堂讲授、固定教材的传统理论导向型课程,所开设的实践导向型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密切联系创业与生产活动,通过商业计划制订、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团队协作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贴近社会实际,获得较为真实的创业经验,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的创业、创新活动。

(2) 英国的大学和社会组织每年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在学生创业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给予全程指导,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英国许多大学通过建立学生科技创业、创新园区,接纳与大学科研密切关联的知识密集型或者高科技企业。为学生提供廉价的创业场所,并提供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在有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使事业起步,从而有效保证创立企业的长久生存。这种科技园区很好地起到科技成果与产业孵化器的功能,为创业的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4) 英国大学通过设立多功能的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者企业中心等机构担负起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责任。

(5) 网络平台建设。

许多英国大学还积极地进行创业、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连接政产学研的网络资源平台,借助互联网这种有效且经济的手段,将校内外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大学、创业大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机制,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和引导。

4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的建议措施

4.1 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决定于个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最明确、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成为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应当把创新素质培育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

应用型本科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认识工程规律、获取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并加以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发现意识、想象意识和对未知的渴求。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必须尽快地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方向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观”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2 建立创新型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是由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出发点上就要紧密结合社会与行业对各类别工程师不同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按照不同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与人才特点而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合作态度与管理素质等方面有所强化,形成“特色+特长”、“专业+专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强调的知识面的“宽”与“全”,而是强调知识的创新、应用、转化、生产实践能力等。

培育创新素质必须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状态,避免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知识无穷尽,学习内容有取舍,不追求完整。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改革人手一本教材、课程讲授从第一章开始到最后一章结束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学科知识既高度分化,又在多学科领域交叉渗透,要想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野。

所以实行课程综合化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多模块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比重,鼓励学生依托一个专业,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得到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获得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源自他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努力,来源于不盲从书本和权威、约定俗成的束缚,敢于提出质疑的胆识和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又是课程教学的归宿。创新教育首先要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体现创新源于实践而始于问题的理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为主体的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话、探究、争论等互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的指导者演变为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大胆质疑,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开放式校内外实验基地,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建立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内容开放的“三维”开放机制。向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所需的设备、材料及场所等实验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试验研究和科技活动,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4 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宽松、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构建有利于激励和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打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和环境。定期举办各级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论坛及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

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用科技创新活动充抵学分,鼓励学生中途休学创业,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知识的质量观,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国亮 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 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3] 曹东武 关于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4] 陈腊文 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

[5] 鞠全勇,周扩建, 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6] 冯英华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7] 钱津津,竺晓英,蔡鸣燕 基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8] 涂秀珍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文化生态系统及其有益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3dcf02c850ad02de8041e0.html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