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1-21 17:14: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的演变作者:苗福盛高山韩冰来源:《体育时空》2011年第12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2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当时武术仍处于发展趋势。本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都对当时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独特,在整个武术历史的发展上,承载着巨大的成就,但就本方面研究甚少,本文对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特点进行详述,以供参考。关键词民国时期武术演变一、民国时期武术的背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满目疮痍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当时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要想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必须宣扬一种尚武强国的精神,中华武术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价值体系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因而也就得到民国政府格外的垂青。民初和北洋政府时期,国粹体育的呼声绵延不绝,武术成为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当时的政府利用武术推行反动统治,培养战争炮灰,但广大的民众仍以强烈的民族观念参与武术活动,试图通过武术养成强健体格、优良技能、坚忍精神,武术竞技随之成为他们选择的首要方式。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特别是日本侵华后,国内的民族观念更加强烈。随着中央国术馆系统的成立及其活动的大力开展,武术竞技开展得更为深入、广泛。这和当时军事体育及体育救国论的盛行也是一致的。二、民国时期武术的特点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特点具有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体育工具化、师资培养标准化、体育机构组织化、竞赛化、表演化等,下面将以上这些特点进行详细解释。(一)民国时期武术的体育工具化1.武术课进入学校1913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项目。19154月,全国教育联合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1915年教育部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2.武术课的项目据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6月对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等地的40所中等以上学校的调查,将武术列为正课的占52.5%;在课外开展武术活动的占22.5%。至30年代中期教育部公布的《中华体育课程标准》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中,都规定了国术为必修课,而且拳种和器械套路不断增多,武术教学趋于系统化。1936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暂行大学体育课程概要》的教学大纲里,列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刀术、棍术、枪术、剑术、摔跤、搏击等为必修课,同其他体育内容一样,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这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及武术课正逐步走向正轨。3.民国时期的武术进入全国运动会1913-1915年,全国各级学校运动会上相继推出武术项目。如1913128日上海工业学校和徐家汇高等工业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即有刀、枪、棍、剑、拳等武术表演。191411月在江苏省召开第一届省联合运动会(主要是以学校为单位参加),武术表演与比赛项目有谭腿、功力拳、刀术、柔术、大铁刀等。191511月举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中武术约占六分之一,水平也有提高。(二)民国时期武术的师资培养标准化这一时期,培养体育师资的学校也有所发展。1912-1927年,相继开办了27所培养师资的体育学校和设立体育专修科系的学校。其中一些学校开设了武术课。如南京高等体育师范、浙江私立体育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7年创立体育科,在课程内容中,武术列为术科之首。内容有拳术和柔术。1921年开办的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是一所培养国术教师的专门学校。国民党政府时期体育专业教育继续向前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又兴办了一些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和体育科系。这些学校的师资、设备、教学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教学科目中都设有国术课。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创办国术体育传习所(1936年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所设国术课程有:新武术、十路弹腿、四路查拳、八极拳、形意拳、太极拳、对打、刀术、剑术、棍术、中国式摔跤等。(三)民国时期武术的体育机构组织化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的拳术社、武士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如精武体育会、体育研究社、中华武术会、四川武士会、拳术研究社等。这些新兴的武术组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研究型的学术机构,重在武术的整理、研究及出版刊物等。如1912年成立的体育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即属此类。另一种是民间娱乐型、教育型的武术组织,如上海精武体育会,以教授武术为主,也广设其他体育娱乐项目。1.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其前身是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摒除历史上技击家门户之见,冶各派于一炉,在我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1913·一八事变之后,上海等地精武会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引起了侵华日军的仇视。1932年,日本侵略者一进入闸北区,就捣毁了精武会总会会址。1937八.一三事变之后,精武会再次遭劫。精武会多年收藏的武术典籍和文物都被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精武会在上海重建,南洋各地等海外精武会一直延续发展。2.北平体育研究社191211月,许禹生邀请北平的武术名家赵鑫州、吴鉴泉等十余人创办了北平体育研究。社长由北平特别市的两位副市长轮流兼任,以体现重视。许禹生任常务副社长。赵鑫州、吴鉴泉等分别任少林、太极类总教习。会址设在北平西斜街。以研究武术理论和拳史,培养武术人才,达到强民保国的目的为宗旨。1917年初附设体育讲习所,培养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春,改名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任校长。3.中央国术馆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以后,加强了对武术的控制和利用,国术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武术于1926年改为国术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长为西北军冯玉祥旧部将领张之江。(四)民国时期武术的竞赛化1.民国时期武术进入全运会1923年,马良、许禹生、唐豪等人联络全国武术界人士,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于414日下午在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开幕,参加单位有16个,运动员共400人。这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这次武术运动大会的举办,改变了庙会献技与擂台打擂的武术传统竞赛形式,对于提高武术的地位,扩大武术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1924年举行的民国第三届全运会,首次列武术套路为表演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1933年的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首次列武术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cdf26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7.html

《民国时期武术特点的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