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龙与李小龙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1-03-16 15:20: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沙子龙与李小龙比较分析

摘要:面对时代的变迁,有人负隅顽抗,有人怨天尤人,也有人积极面对,将其充分发展。本文借老舍《断魂枪》里的主要人物沙子龙和现实中的人物李小龙,来形成对比分析。通过两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命运结局等,来阐述两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上的认识,对待同样的问题他们所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只有抛弃落伍的东西,才能跨入新时代。个人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也如此。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发展,民族崛起的未来当然也不只会是个梦。

关键词 沙子龙 李小龙

沙子龙是老舍小说《断魂枪》中的人物形象,李小龙是央视热播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有生活原型,一个没有生活原型,但都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虚构的成份,也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相似之处----都是名震天下的武师,也有不同之处----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两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性格特点有同,由此也决定了两人的命运结局的不同。比较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同与不同,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按老舍先生的计划,小说《断魂枪》本来是写长篇小说《二拳师》的素材。但事实逼得老舍先生不得不把准备写长篇的材料用来写短篇。长篇虽没写成,可成就了老舍先生的短篇中的佳作。仅5000字就完成了一部“武侠小说”,而且跳出了武侠小说的俗套。小人物、大背景、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却不简单,虽没大段的心理描写,却将人物刻画地栩栩生动,将社会动态展现在我们眼前。

根据老舍先生儿子舒乙的回忆:老舍先生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拳,风雨无阻。而且还购置了一些刀枪等兵器,放置在家中,没事就练练。因为老舍先生本人就是一个会家子,所以对传统的文化,尤其是武文化,更是有着不同的感情。而《断魂枪》这篇小说故事的来源,是老舍先生亲身经历的事。他说:“过去我接触过很多拳师,也曾跟他们学过几手,材料很多,可是不能全部写上,于是就拣最精彩的几段来写:有一个老先生枪法很好,最拿手的是‘断魂枪’,这是几辈祖产的。外地有个老人学的枪法不少,就是不会他这一套,于是千里迢迢来求教枪法,可是他不教。说了很多好话,还是不行——许多好技术,就因个人的保守,而失传了。”

小说描写了三个武师的故事。在手枪和火车的时代到来,镖局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之时。沙子龙——一个曾经纵横江湖的英雄,创下“神枪沙子龙”的名号。如今却发出这样的感叹:决不再传枪法。徒弟们前来讨教,他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赶他们走,闭门不见。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记,靠在土地庙卖艺维持生计,和孙老者较量时出丑,不甘心,本想借师傅沙子龙之名来吓唬孙老者,让他知难而退。不料,这正合老者意思。于是王三胜引着老者去拜见其师傅。两人见面后,并非王三胜想象的那样。沙子龙以礼相待,交谈之时无论孙老者怎么说。沙子龙始终不改其意,而且决口不提武学方面的字眼。他已决心彻底埋葬昔日的辉煌。自从那以后,“神枪沙子龙”这个威名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他的世界已经被狂风吹走了”。

谈到“不传”,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有个这样的现象:对于家传绝技或秘方等的继承方式,要么是传男不传女,要么是传内不传外。由血缘纽带维系着华夏社会,只承认血缘族类,而不承认个人的独立价值。这种以血缘宗法为纽带,以道德伦理为价值准绳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沙子龙不传枪法是否受到这种思想的干扰?

就现在的社会而言,一些行业尚存在这样的情况,为生存而独占生存技能。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一来,小说开头这样写道“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后面又说道:“走镖已没有饭吃”。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已经不能成为他生存的技能了,“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再者,小说并没对沙子龙的家人描述,最多也就提到他的伙计们的一些情况,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不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那又是什么呢。难道沙子龙真的不想将自己毕生所学传下去吗?毕竟是自己一枪枪拼打出来的,忍心将他带进棺材吗?或许是有更重要的原因,让他很无奈。

对于沙子龙“不传”,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把沙子龙当作与时代脱节而不自知的腐朽代表。“沙子龙们并没与背这时代的喧嚣惊醒,他们继续做着旧日的梦,把时代宣布为陈腐愚陋的东西视为祖传的法宝加以保守。”其二,是视沙子龙为知进退、识时务的投机分子。“既然祖先信奉的神灵都不再灵验,既然‘走镖已没有饭吃’,他也就不再留恋保镖的旧业,不仅及时把镖局改成客栈,连他自创的绝技“五虎断魂枪”,也弃之一旁,甚至旧日镖局里的徒弟前来求教,他也不肯指点传授。”其三,是将沙子龙看成时代悲剧的孤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让让一身绝技沦为混世唬人的玩意儿,或者尚武者的花瓶,还不如葬埋了那条枪和那套枪,保全精武精神不受凌辱。其四,就是沙子龙本人对他二十年来赖以生存、视如生命的武文化产生了怀疑。“火车代替了骡马,厚盾挡不住子弹”,“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一切固有的规律传统,在外来的武力与文明面前被撞击的七零八落,不复存在了。最后,有可能是沙子龙在等待着“有缘人”,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凡事讲究个缘。有俗语道:“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也强不来”。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自然会出现。按现在的说法来说,其实就是说:机遇,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小说结尾沙子龙发出感慨“不传!不传!”的话语中,传出了弦外之音:“要传,要传”。他哪里放得下他的至爱“五虎断魂枪”?在王三胜“栽了跟头!”沙子龙“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等到王三胜说道“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没等说完,沙子龙便“慌忙跑出去”尽管沙子龙在嘴上不说枪。可他的行为还是告诉我们,其实他很在意他的枪,枪已经真正融入了他的生命。或许他只是在等待,等待着时机的到来。要不然也不会夜练断魂枪!他也怕自己忘了。同时,也是在等待“有缘人”。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一个没落子弟。按理他有机会,(先说明下,王三胜、小顺们等并非是沙子龙的徒弟,小说中写道“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我没收过徒弟……”我猜想可能是以前镖局里的小镖师,以前是镖局前承认是自己门下的,后来镖局没了,这样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他给我们的印象“大个子,一脸横肉,一股牛劲”用学武人的话来说,资质不够,这并不是习武的好材料,最多只能以力胜人,遇到真正的高手就心虚了。还有就是不知进取,没有一点反抗意识。“他们大多数是没落子弟,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踢两趟腿,练套家伙,翻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我们再来看看孙老者,一个继续行走于江湖的武林中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小干巴个儿……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用王三胜的话说”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尽管王三胜知道对方有功夫,可还是和他过招。“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在时代发展的时候,依旧追求着自己的梦,这就更说明了他不但武功高,其修为也更是值得一赞的。在沙子龙说了枪法不传以后,他并没有硬来,最后“拉拉着腿:打搅了,再会!”。知道武功高低并不是全靠武功来决定,而是其武学修为。

总而言之,沙子龙是生不逢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被现代的快枪、快炮惊醒,被迫顺应时代的武林镳师,由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江湖英雄退化成一个油滑庸俗、与世无争的客栈老板,只能把失落的江湖梦压抑于心底。默默地忍受着……,他认为对于过去的事物应该保留,应该在新的时代与新的事物默默对抗,或者是自己与时代与新事物抗衡,而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对于旧事物的快速淘汰使他意志消沉,所以他不承认自己收过徒弟教过武功招术 ,不再比武,不把断魂枪传给孙老者,只是回忆当年的辉煌和“将枪与枪法带入棺材”。他无法接受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事物在不断取代旧的事物的思想,也不愿将旧事物发扬光大。又因为“国术没有被提倡起来”而消沉郁闷。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其父李海泉是当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使他6岁就步入了影坛,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童星。同时,为了使儿子体魄的强壮,在李小龙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以锻炼身体。14岁时,李小龙拜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授业师兄(相当于教练)黄淳梁。李小龙在咏春拳方面的几乎所有理论以及拳法均授自黄淳梁。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节拳等拳种,这也为他后来自创截拳道奠定了基础。1957年夺得香港校际拳击比赛少年组冠军。

由于李小龙喜常与人争斗,家人害怕其学坏,在他18岁那年,家人决定将他送往美国留学。在美国,他自食其力,先入西雅图爱迪生技术学校,后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放在研习武术上。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引来众多人的关注及好评。他经常以武会友与人切磋,虚心向他人学习。因此,他除了会国内的拳术外,还擅长空手道、跆拳道、短棍、双截棍等技艺。同时,为了更好的宣扬中华武术,读大学期间,在亦友亦徒的日本人木村的支持下,创立“振藩国术馆”。他边教边练,结合自己所学的哲学,进行刻苦磨练,技艺大有长进,尤以腿功最为精深。在武馆里,他认识了来自医学院的女学生琳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后结为夫妻,一起经营武术馆。

李小龙在长提国际空手道大赛的表演被拍成资料电影,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为他日后跻身美国演艺界的创造了契机,中国功夫也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使他的武馆更加兴旺。为了扩大影响,他经常到各地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等地开馆授徒。随着名气的增大,世界许多显赫的武打电影明星都争着拜他为师,如“詹姆斯高宾、史蒂夫、赛里方等”。但这也引起了华人武师的不满,他们认为将国术授于外国人,这样做有违祖宗之法;还有自创“截拳道”,就是背弃师门、另立门户。这样的情况下,李小龙顶着压力坚持着自己的习武之道“以武会友”,并且接受他们不公平挑战,来避免踢馆事件的发生。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名字也为世界所知。在好莱坞拍完《青峰侠》后名气突起,却并没被好莱坞所重用。在回港探亲的情况下,认识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后接受他们的邀请,签定了两部影片,一部《唐山大兄》创港开埠以来电影票房历史之最。后拍摄的《精武门》更是轰动一时,令人赞不绝口。此后又自编自导自演了《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可正当他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拍完《死亡游戏》之时,由于药物过敏,于1973720,突然在香港逝世,年仅32岁。他的英年早逝有很多原因。有人说他在习武时,对身体犯下的错误,如服食大麻,使用肌肉振荡器,加上他超负荷的工作等等。在这我不做过多解释。

就其名字来说,一个沙子龙,一个李小龙。名字都带龙,这或许是巧合,但在华夏子孙看来,有着其特殊的意义。龙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精神的象征。而李小龙似乎更具龙之本性,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术——功夫,展示在世人眼前。他打破祖宗之家法,第一个在海外公开招收外国人为徒弟,并且将功夫带上了荧屏,让世界知道了什么是中国功夫。他是名震世界的巨龙。他与沙子龙在身世经历,性格特点,命运结局等方面都有可比之处。

就两人的身世背景来看,两人都生活在中国国际地位极其屈辱的时期。

从小说描述的来看,可以确定沙子龙生活的大概时期是在晚清,在 西方列强的枪炮惊破“东方大梦”的大背景下,而且很可能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代,文中写道“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生不逢时啊,他曾是一个跑江湖的镖师,有着自己的镖局,在江湖上还威名远播。“……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而今,在新时代到来后,当起了客栈的老板,不问人间事实,不理武林之争。往日的伙计在外吹捧他的威名,可他却并不承认自己收了徒弟,伙计上门求教“对子”,要么也不理会,要么给点钱将他们打发……外人上门请教枪法也不接招。宁愿将他毕生所创“断魂枪及枪法”带进棺材。也决心不将自己昔日的辉煌重现。小说的结局只是写道:“夜静人稀,被人们遗忘的沙子龙关好了小门,独自一人练着武艺,自我欣赏着‘不传,不传’”简短的结尾,却饱含着沙子龙荣耀的历史。

而李小龙呢?虽出生在美国,但他的童年是流离颠沛,游及半个地球。在香港经历了敌机压顶的战乱时候……在校他是个学业不良的差学生,但他却是个敬业若神的儿童演员,同时也是街头小霸王,在一次街头殴斗中吃了亏,促使他铁心学武,还曾获得香港拳击冠军,也因此八方树敌……最终被迫离港去美。

来到素有金山之称的旧金山,为了生计,他寄人篱下,在餐馆打工。在学习上,他不在是个不学无术的差学生,而是潜心苦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活跃好动的他,为了更好的探讨人生他选择了耽于沉思的哲学,这为他后来所创的“截拳道”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开馆授徒,问津者寥寥可数,击败日本武师,名声鹊起……他更是华裔学生的保护神,他从戎过,却与建功立业擦肩而过。他风流却钟爱妻子琳达一人。以拳会友,结交的朋友,有菲律宾棍王,有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人物,有他的手下“败将”全美空手道冠军,也有学者型的日本武术师……他们时常在一起切磋交流,相互影响着对方。他继续儿时的明星之梦,进军好莱坞,在他情绪低落时,喜得贵子,却又失去了父亲,回港探亲。好莱坞朋友的帮忙,使他饰侠义斗士加藤,终究不受老板的提携……他失望之时,创立了自己的武学体系——截拳道。见义勇为,英雄救美,使他威名远扬,他的狂妄,引起了保守武师的不满及百般刁难,大多被他化险为夷。知名度也就更大了,所带的徒弟皆是名流,置房买车不在话下,风流生活又重现,可心里却是空虚的,因为在好莱坞的事业徘徊不前,彷徨之时,夸下海口:“我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

从性格上来看,他们在面对时代的变化的时候,都能与时俱进,适当的调整事业,适应时代的需求。还有他们事业生活上,都有点那么孤傲。但多数是不同,沙子龙是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有什么事总爱藏着掖着,不喜欢张扬个性,而李小龙确是个个性很鲜明的人,他爱其所爱,争其所好,但存在着某种缺陷。

  沙子龙是小说中主要人物,落伍,孤寂,保守固执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沙子龙曾是剽局首领,凭着他的五虎断魂枪,驰骋荒岭野店到处留下神枪沙的英名。可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之中,他被迫接受了走剽已没有饭吃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的现实,将剽局改了客栈,白天不大谈武艺与往事,放了肉,养鸽子,看小说,过起落伍人的闲散生活,不再做白日梦。然而越是散淡的处境越发使他留恋当年威震西北时的辉煌,便时常重温熟悉五虎断魂枪,并且只是在夜间关好小院的门才能把自己与现实世界隔开回到旧梦中去,于孤寂中感受昔日的神威,得到一点慰藉。事实上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最终他还得回到现实中,他明白走剽老路行不通,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可又割舍不了那曾属于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即对舞枪弄棒拳师生涯的一往情深,理念与情感的矛盾使他不想寻找、也无法找到更好的出路,于是坚持不传枪法的准则,抱着断魂之枪的灵位,既叹息大势已去,一切已无可挽回,又融注进自己对这套枪法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保护着曾拥有的一切,这便足见他的保守固执的性格侧面了。

而作为一名曾经叱咤一方的风云人物,一名“武林好汉”,在过去的日子里,都以战胜对手为荣耀的沙子龙,不仅拿的起放得下,在放下之后能有如此好的心境、心态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使我们看到沙子龙稳重与淡泊的性格。

不仅仅是学武之人,世人一般都不能免俗,一旦有了点地位、名声,受到众人的景仰之后,便很难再舍弃这些,所谓的“为盛名所累”。越是看重越是想守住这些,纵然已被客观、被历史所淘汰,却仍苦苦支撑。硬充的强大,越发显得外强中干。最终在残酷的社会进步中落个“盛名之下实在难符”的下场,皆因放不下“名利”之故。

可沙子龙却能安置若素,敏锐地观察了周围的生存环境,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再“呼风唤雨”后,果断选择了“退隐”。而且他隐的很干脆、很彻底。并非是抱着他日“东山再起”的心愿的隐,也没有“韬光养晦”的自欺欺人,而是彻彻底底地隐了,再也与世无争了。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沙子龙显然是“大隐”,他依旧生活在这些熟识他的人群之中,却将过往那个身怀绝技,震慑一方的沙子龙归隐的无影无踪。

这需要何等一个淡泊的心态。看着别人胜利后的风光无限,想起过去自己的光辉岁月,不是每个人都能不为所动的。但沙子龙做到了!安心地做着他的客栈的老板,淡然处置俗世的一切!

而淡泊的心态的背后又是沙子龙的稳重,从一个莽汉变成一个商人,沙子龙很好地完成了心理的转变也是靠这种稳重。他不再年轻,不再热血。不会如王三胜等弟子那样上街头卖艺挣钱,不会像小孩子一样血气方刚地去与人争一时的胜负。而是安心经营起自己的新事业。他明白,如果再如以往那般都应战,他的客栈是无法经营好的。他不年轻了,需要为下半辈子的生活做个安排了。他不与孙老者比武,因为一旦应战,无论胜负,将再无宁日。若胜了,之后挑战的人将会骆绎不绝地到来,不胜其扰。若败了,恐一世英名被毁,无法承受这种屈辱。他的稳重决定了他必定不会再返回世俗纷争。

而李小龙就不同了,他感情丰富,率性而为,是个敢作敢当的人。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李小龙是个性格很鲜明的人,从他对人的态度来看他的性格。对他的老师——英格莉,他表现得很顽劣,上课不认真听讲,在下面打呼呼大睡。老师在黑板上丘吉尔,他在下面画他的漫画,讽刺丘吉尔抽烟。对老师说的话也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作业一般不做,都是找同学代笔。老师让他参加比赛,他不想参加就绝不参加,随你老师怎么瞪眼睛。考试的时候也是对着试卷狗咬刺猬,无处下手,只有想着打小抄。如英格莉老师所说:“你在侮辱我的眼睛”。而且动不动就打架,还用下三滥的手段,踢同学的睾丸。在英格莉老师面前,李小龙完全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从这可以看出李小龙顽劣的一面。

在对待师傅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在师傅面前毕恭毕敬,每天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师傅问早,深深鞠躬。对师傅说的话言听计从,师傅让他扎桩就扎桩,让举棍子就举棍子。尽管自己多么不乐意,对师傅的话都不说不字。对师傅相当的尊重与敬爱。自己也在武术上勤勤恳恳,加上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很快就得到师傅的赞同和喜欢。而且师傅不仅仅教他武术,师傅在武德,为人上也对他进行教育。

电视终归是电视,多少掺有水分。从文学的角度看,《李小龙传奇》的故事性基本上还原了李小龙的真实经历。但在一些细节上,电视剧中并没有完全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如关于李小龙的孤傲性格、花心本质以及他的爱国情结等。

就《功夫影帝李小龙》里介绍的李小龙来看,1966年,在他向美国好莱坞进军的路上,并没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尤其像李小龙这样性格急躁、硬直的人。由于李小龙的冷漠和失礼,得罪了好莱坞的不少名人,甚至差点得罪了整个好莱坞。妻子琳达见小龙傲慢地对待慕名而来的好莱坞弟子,意识到他将会得罪整个好莱坞,所以劝他要善待这些名人。后来,也正是有了这些遍布好莱坞各行业的名人弟子,才使李小龙在好莱坞慢慢打开局面。加上学生的介绍、举荐,李小龙断断续续得到“未遭好莱坞遗弃”的机遇。

李小龙主演的《青蜂侠》开播后,他名气虽然陡起,并没有哪家片商相中他的身手请他去拍片。他这样说,“让好莱坞和他们的合约见鬼去吧!”然而事实却是无情的。压制他崭露头角的最大障碍,是当时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李小龙也不得不从好莱坞梦幻中走出来,返回武术界发展。

李小龙在香港发展时,“李小龙与罗维创造出嘉禾史上的佳绩,是邹文怀手下两大台柱。可他们心高气盛的脾气,使得两人合作越多,裂痕越深,最后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他在拍片中,跟导演常常闹矛盾。这在电视上也有表现“他要求老板,自己要有和导演同样的权利”,表现了他的自大。当然,在这我想我们应该谅解他。一来,他在好莱坞拍过,是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二来,他自身追求真实完美。他除了对导演,对师兄也一贯保持自大骄傲的姿态。到后来跟自己的师傅叶问也闹僵了关系。资料上记载,李小龙的师傅叶问去世后,李小龙一连两天都没有露面,这让所有人都非常不解,有说他忘恩负义的,在这我们不做解释。

在感情方面,李小龙的一生,认识的美女无数。他偏执地认为,漂亮的女人多轻佻,轻佻便会沦为大众的情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我承认我喜欢很多女人,但我爱的却只有我太太琳达一人。”这表现了他是个有情之人,对朋友、徒弟也是如此。在他飞黄腾达之时,不忘旧友及徒弟,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如他在摄制《死亡游戏》功夫巨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影片的真实性及影响力,他邀请了和他亦师、亦友、亦徒的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一道来表演片中激烈的双节棍及短棍的对打镜头。

他的爱国情结表现,在他进军美国好莱坞后,就因他是华裔演员,而遭到美国白人老板的种族偏见彷徨的时候。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计划:“我,布鲁斯?李,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我会赢得世界性的声誉……”可当时并没人相信他,这还成为好莱坞一则不见经传的笑料。而如今看来,他确实做到了。他主演的电影《龙争虎斗》了却了他的三大宏愿。是他使华语片打进国际市场,让全世界的电影观众认识中国电影,使中国功夫片传遍全世界。

两人的命运结局绝然不同。

小说并没有对沙子龙后来的人生做描述,但我想就当时的社会而言,沙子龙的命运不外乎是关门做隐士,一直到死,而他的枪法与枪就随他一起进棺材。也就是说,沙子龙是一个落魄的武师,失败的英雄,是个生不逢时的人。而李小龙虽然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但是他的一生是成功的,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造成两个不同命运结局的原因,如上所述,除了个性性格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社会历史时代方面的原因。正如老舍所言,沙子龙生于晚清末世,在那样一个武术既已失去实用意义,其文化价值也未被认识,也不可能被提倡的朝代。他在悲叹中没落是他那种性格的人的必然命运。而李小龙生于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武术虽然已经失去实用意义,但其文化价值已经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大力提倡中国武术文化也就有了条件。李子龙适逢其时,趁势而上,他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

沙子龙和李小龙,这两个人物形象,当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

小说并没直接写沙子龙的绝技如何厉害,是通过对其他两个拳师的描写,来衬托沙子龙枪法的高超。然而,就是这样精湛的枪法,他却不能将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表面看来,沙子龙是微笑着说不传枪法;而在深层次讲,沙子龙珍藏着自己的武艺,珍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完美,并与之走向终极之路。在这我想说的是,他在时代大变革时期,对传统的文化正被西方物质文明所替代的社会背景下,他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因袭的重担。于是借重温旧梦慰藉自己痛苦的心理,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社会抗衡的一种手段。有人说他这是爱国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先觉者。但他又是无奈的,因为他根本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找不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点和连接线。

就在那一声似乎能撑破夜空的“不传”,里边铸满了多么深沉而凝重的历史沧桑。一阕“断魂”的残梦,就这样把“过去”的“文化”埋葬了孤独而冷寂,悲壮凄婉而苍凉。试问,大家都像他那样,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又是怎么继承下来的。

和沙子龙所不一样的,李小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并非虚构之人。所以就他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今日再度掀起的李小龙热,就证实了他对世人的影响。

就功夫而言,他不像沙子龙那样“不传”。李小龙打破门派观念,敢于创新,注重实践,这和他长久的生活在西方文化熏陶,受其思想的影响。他自主、自信、自尊、人格独立、顽强意志、个性自由、务实、宽容、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化心理。他创立截拳道,是在“咏春拳”等中国传统武学的基础上与结合国外的跆拳道、泰拳、柔道、空手道、拳击等,进行融会贯通,自由选择,自主创造,取众人之长为我所用。他没有顽固地迷恋传统而故步自封,或者对非中华武学只是表层模仿,而是在蔡元培先生倡导的那种“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中对话、综合、创造、超越,和而不同。同时他又结合、贯穿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哲学,又通过开馆授徒、荧屏将国术发扬光大。

在中国,功夫被视为传家之宝,传授的范围只限于家族之内,如果传于外人,则必须结为父子般的师徒关系,甚至要考验你几年,十几年,才会让你入门。而李小龙却违背祖宗之法,“李小龙是旅美中国武师中,第一个公开招收外国人为门徒的。”还将其带入了影视。为此,他也受到了多方的阻碍,如“武馆设立之初,一些持保守观念的华人武师,对他公开授徒的做法十分不满,他们认为会影响其在美的生存方式”李小龙深知中国国术的行规,尽量去避免,可结果还是收到挑战书,如果他战败,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将武馆关闭,二是停止将功夫授予外国人。”从这点可看出李小龙的武学观点。

就他短暂三十二年人生里,在其武术和演艺两大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或者说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偶像的,是他身上自强不息,敏感而刚毅的性格特质,强烈的民族及人性尊严感。其对武术和电影的痴迷,对中国功夫的民族情感,其用心,努力,及成就,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在我眼里,他就是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侠客。比中国历史上,无论正史,还是民间演义中的英雄豪杰,来得更为真实,最为贴近我们这一代人。他的一生事迹,是真实的传奇。他的追求,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事业,通过武术著作,国术馆,学员,电影,观众等等,迅速地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和喜爱。

众所周知,李小龙生前所处年代,还是中国国际地位极低,中国人国际形象极差的屈辱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是多么地望有这样的民族英雄出现呀。中国功夫,因李小龙,而震撼着并最终征服了全世界,这对于振奋国人精神,改善中国形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外国人对“中国功夫”还是有着那股热情。

我想引用老舍先生话:“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判断,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由于个人的自私保守,祖国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藏掉了。”

一个文化的繁荣昌盛,它必然要依靠众多不同的外来文化、思想,还需要不断的更新、改进,然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同时也需要人们的认识。就说佛教的传入吧!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尤其是禅宗,自晚唐以来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更需要像李小龙式的文化原创力、人生哲学,而非沙子龙式的消极对待生活。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发展,民族崛起的未来当然也不只会是个梦。

注释: 傅光明 《文坛如江湖》之解读五篇老舍小说

曾广来《三十年代老舍思想发展初探——论老舍思想发展道路之二》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496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493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495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492

也有一说是华盛顿大学在这我们采用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的说法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第十一章P159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492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493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P175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P193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P206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第十八章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第十一章P168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第十一章P175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第七章P77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第七章P78

老舍《大地龙蛇》序

参考文献:

钱谷融 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卷一·小说(1917194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曾广灿 吴怀斌 编《老舍研究资料》上、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

曾广来 史若平 吴开晋 牛运清 编《老舍研究论文集》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郭志刚 孙中田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传奇》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傅光明《文坛如江湖》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c5c3c42cc58bd63186bdab.html

《沙子龙与李小龙比较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