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黎族风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0-07-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探究黎族风俗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黎族民歌、文化、服装、房屋 摘要: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
1 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1.1 黎族地区过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他们的农作、狩猎丰收。传说,远古时代,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一次特大洪灾,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死兽亡,只剩下一对恋人,他俩坐在一个大葫芦瓢里,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这天,大水已退,两人海誓山盟,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集合在昌化江畔对歌,播种爱情,代代沿袭,成为节日。
1.2 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山乡来到燕窝岭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当夜晚来临,河岸边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
1
活动。人们对歌、摔跤、拔河、射击、有的还荡秋千。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黎族青年们翩翩起舞,跳起了打柴舞,打猎舞。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2
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2.1 民歌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差不多男女老幼都会唱,特别在喜庆的日子里,唱歌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平日的生产劳动中,也会即兴而引吭高歌。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抗婚歌》就是一首叙事长歌。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 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满调等。

2.2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
2
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等。

2.3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宵达旦。 3 文化

3
3.1黎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有不少动人的民间故事与迷人的神州传说,尤以《大力神》、《雷公根》与《黎母山传说》等最富有代表性。
“大力神”是黎族原始先民心目中的一位开天辟地的巨人。气概不凡、具有回天之力。他完成了开天辟地之后,又“脚划群山”、“凿通沟谷”、兴起“茂密森林”、汇成“奔腾江河”,让宇宙万物充满生机。
《雷公根》是描写人与雷公较量本事的故事,它反映了人类火的发明和运用,显示了人的才智和本领。
《黎母山传说》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传说黎族的女始祖黎母出生在黎母山,由雷公轰破蛇卵而出。这则神话还通过黎母生息的轨迹对原始初民从蒙昧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进入野蛮阶段的发展历程,作了追忆性的描述。
3.2根据传统,黎族姑娘必须是在18岁以后,挑选一个好日子让族里的文身师为自己文身。黎族的文身和刺青差不多,先用白藤刺在姑娘的身上扎好图案,然后用一种果树烧成炭灰撒在伤口上,就形成了现在黎族妇女的文身。解放后黎族姑娘不再文身,文化大革命时又没收了文身工具,所以现在黎族的文身基本上已经失传。因为不同的黎族村寨有不同的图腾信仰,所以不同村落也就拥有不同的文身花纹和部位,现在记录在案的文身花纹就有10多种。

4
3.3 黎族织锦 已经被国家重点保护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符兰英阿婆穿的黎族服装还是她做姑娘的时候,母亲织给她的。 黎族织锦的图案和文身一样,各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兰英阿婆衣服上的图案就是以人为主,如人的脸部的图形、正在欢舞的黎族男女,与文身的图案融为一体。
值得庆幸的是,黎族织锦技术与文身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文身基本失传,而黎族织锦已经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挖掘、整理和抢救。
3.4 采摘野山蜂蜜,是住在深山里的黎人祖祖辈辈的营生之一,即使迁到山下,种起了橡胶,他们还是会每天不辞劳苦地回到山里采摘。
野山蜂的蜂蜜没有经过污染,自然比人工蜂蜜好。黎人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直接连着蜂巢一起采摘下来,甚至不用加工就直接卖给了收蜜人。翻山越岭、冒着被蜂蜇的危险摘回的蜂蜜,虽然才值几块钱,可是这个祖辈留下来的营生黎人还是舍不得丢下,所以野山蜂蜜也就得以源源不断地送入城市了。
3.5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
5
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3.6 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又叫竹竿舞,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
6
趣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4. 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
黎族有五大支系,分别是:侾、杞、润、美孚和赛。妇女的服饰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不同。
4.1 其中,系妇女服饰式样最多,花纹图案最为复杂,且不同地区服饰有差别。有的地区,妇女头发分拨两边梳髻于脑后,不戴头巾,两耳戴沉重的大小不一多个金属圈或耳环,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平时女装的式样较多,有些甚繁,衫筒皆织花;有些甚简,只在衣沿绣几个点,或在筒身绣一条或几条细线。有些妇女的衫和筒裙都很宽大,制作精致。上衣前有对襟花,多绣菱形几何纹,后有腰花,以菱形骨架的满地锦式为主花,多绣蝶翅或鸟纹,衣脊有图腾纹。长筒布满花纹,筒腰为彩条经纬线,筒头多几何、人物、动植物等图案。筒身是筒裙的主要部位,多描绘婚娶礼仪中的人物。筒尾布满橫列点锦纹。整条裙的色调华丽大方,画面结构协调琳琅满目。这种筒裙在陵水的东北地区渐渐演变为几何形纹为主,甚至仅剩下横条纹。有些女士上衣则为圆领衣襟,绣花,镶有蓝或绿布的边鉓,布料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青色布。另外一些的筒裙保留较多的传统,也是从腰至下底都织满花,但仅有几种定型式,普遍流行的是乌鸦花。平时穿的筒裙仅织一排花纹。筒裙有长有短,其中长筒裙较宽,短筒裙则窄,筒裙大都是由筒头、筒腰、筒身和筒尾四幅缝接而成,也有少于或
7
多于四幅的。这些织花的筒裙经纬密度大、质地厚,特别耐穿。 4.2 系的妇女头系黑色长巾,部分地区系黑色两端以红黃线织出菱形方格花纹,并挂以流苏的花头巾。上身内着菱形胸挂,因地区不同有黑白之分,上衣的对襟是青、蓝色无领或矮领,对襟处下部两边并排有只作装饰用的金属扣鉓,闪闪发光。长袖口的白布镶边间有二条红道。两侧衣兜上绣各种彩色植物和几何花纹。背部绣各种五彩的动植物花纹,内容繁多。下身穿绣花、紧身过膝筒裙,筒裙由筒头、筒腰和筒身三幅缝接而成。筒裙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内容丰富。有的只织出各色花纹;有的织后再用彩绒绣边;还有的地区用彩绒绣,色彩鲜艳夺目。但筒裙的一大特点是花纹以人纹为主,象征人丁繁衍,并以深色线夹牵法绣出反差较大的明暗感。
4.3 相比妇女,黎族男子就没有她们服饰那样类型繁多,但却具有共同特点:就是都喜欢用红色或黑色头巾在头上缠绕成各种各样的鬃结于前额、脑后或头顶部中间。其缠绕的顺序、形状相当严格,不能相互假借和抄袭,它含有民族标志之意。结鬃时,他们还喜欢插一些骨、银、铜等发簪和雁领以及毫猪毛等,而颈部则挂鬃色或黑色的圆珠项链和骨质或银质的装饰品。黎族男子服饰上衣差别不大,而下底有明显的地区差别。例如系和系男子上着对襟、无领、无纽扣的麻或棉质上衣,有的衣背或下摆有简单的花纹,下身穿犊鼻裤系和男子上穿对襟、无领、无纽的麻或棉质上衣,下着左右开叉的短裙;美孚系男
8
子上着对襟、无领、短袖黑色的上衣,领际缀两片长方形布块,背部缀方布一幅,下穿前后开叉的黑色短裙。

4.4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9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4.5 在黎族村你会看到许多黎族妇女脸上手上脚上有有些奇怪的图案,这就时所谓的纹身,她们时用碳水和一些奇怪的草混成的,纹身是祖传下来的,但现在的年青人打多以不流行纹身了,在这个你能看到他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与我们汉族的衣服莠所不同,其服装绚丽多彩,舞论是色彩,图案,花纹都有着农郁的民族特色,听说织以条这样的衣服要45个月的时间,但可说是真才实料,非常耐穿。
5 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
5.1 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6尺,上面住人。
总结:通过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对黎族同胞有了更深刻
的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黎族同胞进行了采访,锻炼了

10
我们的胆量,提高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让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完成了这次的研究调查。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大家的感情更近一步,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让我们难忘的经历。
资料来源:百度网站
海南特区报 致谢!



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2703f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f.html

《探究黎族风俗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