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05 21:49: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绝句》

教学目标

1.会认“鸳、鸯”2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绝句》的诗意。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绝句”,搜集积累相关古诗。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整体的认识。

导语:同学们,刚刚结束了愉快的假期,想必你们一定有很多感受要和老师分享。你假期去了哪儿?看到了哪些与平时不一样的东西?有什么有趣的地方?谁来说说?(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家的假期都过得很充实。你们留意到了吗?同样是冬季,北京的气候和海南的气候差异巨大,两地的自然景物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大自然中,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景物都是不同的。春天有百花盛开,燕子归来;夏天有荷花绽放,知了欢叫;秋天有瓜果飘香,蟋蟀弹琴;冬天有红梅白雪,松柏常青。同学们,只要多多用心去看,去观察,大自然中乐趣无穷!

这学期语文课第一单元就是“可爱的生灵”,编排了3首古诗和3篇课文,都是展现自然中植物或动物的美丽与可爱的。我们在读这样的课文的时候,要善于在头脑中“画”出作者描写的事物的样子,看看这些作者们观察到了什么,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美好的。最后,我们也可以自己学着观察观察、描画描画我们眼中的世界。同学们,观察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多一种看待生活的角度,这样就会多一分乐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向大自然出发吧!

2.播放《绝句》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3.出示古诗《绝句》。教师简介“绝句”。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资料,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 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画出朗读节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意。出示自读要求。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节奏读准,然后边读边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标出读不懂的地方,跟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4.检查交流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随文圈出生字。

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融”,前鼻音“燕、鸳”,后鼻音“鸯”。

(2)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①讨论:记住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拆字法、联想法……)

②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书写要点。

书写指导:

[融] 左下部里面是一横,右边的“虫”字横变提。

[燕] 上中下结构,中部紧凑。下部四点间距匀称,第一笔点向左倾斜,中间两点略小,末点稍长且向右倾斜。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诗意。

(1)齐读诗歌,小组交流感知诗歌大意。

(2)师生集体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3)带着对诗句的初步理解,学生练习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过渡:同学们,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诗中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小声读一读,动笔画一画。(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1.学习“迟日江山丽”。

(1)第一句诗中,你从哪个词看出春天来了?(“迟日”。)

(2)“迟日”是什么意思?(春天的太阳,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缓慢的样子。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

(3)春天的太阳是什么样的?(明亮,温暖,灿烂……)

(4)在春天的太阳的照耀下,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有什么变化?(山换上新衣,水开始跳跃,百花齐放,草木返青……,到处呈现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大好春光,所以诗中说“江山丽”。)

(5)用“丽”可以组哪些词?(美丽、秀丽、明丽、清丽……)用组的词说句子。

(6)你想怎样读这句诗?(指名读,师指导朗读,齐读)

2.学习“春风花草香”。

(1)读第二句,思考:还有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风,花草。)

(2)谁来说说,这是一阵怎样的春风?(温暖,柔和,带着香味……)

(3)闭上眼睛深呼吸,闻一闻,春风里有怎样的气息?(野花香,桃花香,青草香,泥土香……)

(4)在春天的太阳的照耀下,大好河山一片明丽秀美,你看到了吗?(出示填空:的阳光的山川的河水的花朵的小草)

(5)春风挟带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扑鼻而来,你闻到了吗?(出示填空:的春风的香气)

(6)谁想读读这两句诗?(指名读,师指导朗读,齐读。)

3.学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们。读读古诗三、四两句,有哪些小动物也和我们一样,在享受这大好春光?(燕子、鸳鸯。)

(2)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里干什么呢?(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呢。)

(3)如果你就是这只勤劳可爱的小燕子,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在春风中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筑巢,多么快乐!眼看着结实又漂亮的巢就要筑好了,马上就要迎接自己的小宝宝了,小燕子内心多么激动啊!)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4)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睡觉,闭目养神……)它们睡得多香甜呀!不怕着凉吗?(不怕,因为沙子被阳光晒得暖乎乎的。)鸳鸯睡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呀!也没有人来惊扰它们的美梦,多么悠闲自在!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4.教师小结,引读整首诗。

过渡:春天里,阳光普照,山河焕然一新,轻柔的春风带来了花草的香气。这是小动物们活动的自然背景。冰冻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们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美。这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来,谁来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齐读。)

5.体会感情,尝试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诵,齐背。)

过渡: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前两句勾画的是自然界明丽壮美的大画面,让人一读就觉得心胸开阔,激情满怀。后两句选取两种极富春天特点的景物——燕子和鸳鸯,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动物与自然的和谐。这么美的诗,比一比,谁先背下来?

四、积累诗句,作业设计

1.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过渡:春天,万事万物生机勃发,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诗人杜甫也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绝句》。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这首诗,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另外两首《绝句》,引领学生齐读并摘抄积累。

过渡:“绝句”分五言和七言,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就是一首五言绝句。其实杜甫住在浣花溪草堂的时候,还写了很多首绝句呢!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课下去搜集搜集,然后拿到班上来同大家分享!老师在这里先抛砖引玉,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面这两首。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学生自选作业。

过渡:诗人用这一首首小诗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春天画卷。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春天,到处都有美丽的图画。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也表达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会认“惠、崇、豚”3个生字,会写“惠、崇、芦、芽、短”5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绝句》。

2.出示《春江晚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导读: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出示《春江晚景》图。)从这幅画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桃花、鸭子、水草……)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画面上的内容吗?(学生自由表达。)这幅画的创作者就是北宋有名的和尚惠崇,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3.简介惠崇、苏轼。介绍“题画诗”。

惠崇(?—1017) 北宋僧人,擅诗、画。建阳(今属福建)人。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讳用典,崇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苏轼见了他所画的《春江晚景》图,就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题画诗 就是在画上所写的诗。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画不能表现的意境,经过诗的品题可得到,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相得益彰。

4.出示《惠崇春江晚景》诗歌,听音频朗读。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正音:“崇”是翘舌音,“芦”是边音,“豚”是前鼻音。

(2)识记字形。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减一减……)

(3)生字书写。看生字书写视频,用手指跟着写一写。教师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示范并提示重点笔画。

[惠] 上部略窄,“日”扁宽,横画等距,心字底的卧钩呈月牙形,向左上出钩,对准字的中心,末点写在钩画之外。

[芦] “艹”横要长,盖住下部;“户”撇不宜太长。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配乐书写)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五言绝句,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那这首诗,又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呢?(春天。)你从哪些景物看出来的?(桃花、鸭子、水草、河豚。)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学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诗。

(2)学生合作解释重点词语。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3)师生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教师归纳。

小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的回暖。这是写江岸和江面上的景色。

(4)结合画面想象诗句意境,指导朗读。

2.学习“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

(2)学生合作解释重点词语。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蒌蒿:一种植物。

上:指逆江而上。河豚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学生自主理解诗意,教师归纳。

小结: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抽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这是写水边和水中的景色。

3.对照画作《春江晚景》,让学生试着描述诗歌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连缀画面上的各种景物,将古诗还原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图。

4.教师引导学生反馈所学知识。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早春图,从哪里体现出了“早”?

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景物特征。竹林稀疏而不细密,因而可以望见粉红的桃花;桃花只开了“三两枝”,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突出“早春”特征。“鸭先知”侧面说明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仍然紧扣“早春”来描写,那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早春的气息。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提示: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进行的联想。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画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3)“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有情趣又含哲理,简要赏析。

提示:“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仅凭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了。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5.想象画面,齐背这首诗。

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抓住画面上的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芽这些景物,还想象了画面上没有的河豚,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相交的江南春江美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我们一起边听朗读边想象诗歌的画面,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四、回顾积累,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搜集一些题画诗,进一步感受题画诗的特点。

《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3.用今天学到的学诗方法,预习《三衢道中》。

第三课时

《三衢道中》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减”,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三衢道中》。

3.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等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两首诗。

导语: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象。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齐背。)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看看这位诗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出示课题《三衢道中》,理解诗题。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道中:路上。 三衢道中:游览三衢山的路上。

3.简介诗人曾几。

曾几(1084—1166) 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曾几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学识渊博,通贯六径。其诗句律严整,有一种清新活泼、明快流畅的风格,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读诗歌,熟读诗句。

(1)读准字音,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学。

(2)同桌互读诗歌,注意诗中的停顿和朗读节奏。

2.师生合作,检查学习结果。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师生共同正音,识记生字。

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识记:这四个字都可以运用形声字结构规律进行识记。

形近字:海——梅 眨——泛 喊——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字形、结构及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梅] 注意右下“母”的笔顺:竖折、横折钩、点、横、点。

[溪] 左窄右宽,右部紧凑,第六笔、第八笔和第十二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第十一笔横要写得长一点。

[泛] 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平一点,长一点。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配乐书写)

要求: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4)老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5)指名朗读。男女生分组比赛读、齐读。三、研读诗歌,想象画面

1.出示自读提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

(1)诗人游览三衢山是什么时间?他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诗人的心情怎样?有什么变化?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点拨重点。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泛,坐船游玩。

却:再,又。 山行:在山中行走。

(2)诗人游览三衢山是什么时间?(梅子黄时。)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此时正是江南的梅雨时节。这时候天气怎样?(日日晴。)梅子黄时,正值雨季,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愉悦,高兴。)请带着喜悦之情,齐读这一句。

(3)哪一句写了诗人的行程路线?(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诗人乘船走到了尽头,又踏上了山路。)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在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读出诗人的开心之态?

(4)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浓浓的绿荫,听到了黄鹂悦耳的叫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诗人,徜徉在这山路上,会有什么感觉?(绿树荫浓,爽静宜人;黄鹂啼鸣,幽韵悦耳。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此情此景,真叫人身心舒畅!)

(5)谁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

明确:“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不减”“添得”暗示诗人出行归来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绿荫相伴、有黄鹂助兴,借写景抒发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6)诗中体现了几处对比,你们发现了吗?(天气——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旅程——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归途的绿树与黄鹂叫声对比。)

明确:晴与雨,来与回,静与闹,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同时又使诗歌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全用景语,描绘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诗人的心情全然楔入景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男女生分组读。全班齐读。

5.抓住时间、天气、行程路线,梳理诗歌思路,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画面,试背全诗。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三首古诗。在杜甫眼中,春天明媚富丽;在苏轼眼中,春天清新可爱;在曾几眼中,美景做伴好出游。我们再把这三首诗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三首诗歌。出示表格。)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小结: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同学们,你们还搜集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

五、读写积累,作业设计

1.将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并背诵。

2.将搜集到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摘抄下来。

3.自己动笔,写一写春天的诗歌。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的。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歌感情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燕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燕子的。

3.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气勃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小小姑娘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屋子造在房梁上,捕捉虫子本领高。(打一动物)(谜底:燕子)

2.出示燕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

燕子 燕子是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对农作物有帮助,是益鸟。燕子总是和春天一同来临。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是啊!一到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就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眼中的燕子长什么样?看到燕子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表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燕子有多么可爱。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郑振铎(1898—1958) 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2.自由朗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快。

(1)自由读文,圈画出不会的字音、难懂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说一说你如何记住这些生字词。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多音字:

word/media/image1.gifsǎn 散漫 散光 散文 散兵游勇

sàn 散播 散会 散落 烟消云散

word/media/image2.gifɡān 旗杆 杆塔 电线杆

ɡǎn 笔杆 枪杆 杆秤

形近字示例:

凑(紧凑)——揍(挨揍) 拂(吹拂)——佛(仿佛)

翼(羽翼)——冀(希冀) 掠(抢掠)——晾(晾晒)

沾(沾染)——粘(黏液) 倦(倦意)——圈(圆圈)

部首归类:

亻:偶(偶遇)——伶(伶仃)——俐(伶俐)——倦(疲倦)

疒:痕(伤痕)——痛(疼痛)——疗(治疗)——疾(疾病)

识记提示:

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声旁,根据形近字的不同偏旁,根据字的结构加深记忆。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提示:

[凑] 左部窄且偏上;右部横间距匀称,撇、捺充分伸展,末笔是点。

[聚] 注意穿插,“又”末笔捺改点;下边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撇、竖、撇、捺,第九笔平撇压横中线,第十笔竖压竖中线。

[倦] 左窄右宽,大致等高。右边的长撇从竖中线起笔,比左边的撇略高,长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竖弯钩收笔于捺脚内侧。

[痕] “疒”,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点、提紧挨竖撇;“艮”偏右,第八笔横压横中线上,第九笔竖提靠近竖中线,末笔捺要舒展,超出“疒”右端,与右边长撇呼应。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及个别指导,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3)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集体交流。

(1)课文每个自然段都是各不相同的画面,你会给这些画面取什么名字?(示例:燕子外形图、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燕子休憩图。)

(2)根据你取的名字,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3)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哪些词语让你眼前浮现出了画面?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

预设:可让学生谈一谈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对应段落的重点词语,并朗读相应段落。

四、研读外形,体会“可爱”

燕子外形图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1.观看春天里小燕子的视频,轻声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明确:“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小燕子”是作者对小燕子外形的整体勾勒,“乌黑”写了颜色,“轻快有力”写了姿态,“剪刀似的”写了尾巴的形状,简洁鲜明,突出燕子可爱活泼的特点。

2.想一想:将“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

明确:“凑”是拼凑,聚集的意思,作者用“凑成”,似乎是在纸上给小燕子描摹绘相一般,比“组成”的表达更活泼生动。

3.与上学期学的《搭船的鸟》一文中描写鸟儿外形的句子相比较,回顾观察描写的方法。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小结:描写事物时,要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5.借助短语,按从局部到全身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乌黑)的羽毛 →(轻快有力)的翅膀 →(剪刀)似的尾巴

、交流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课后思考题。

过渡: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初步认识了小燕子。小燕子是春天的信使,也是吉祥的象征。它还是众所周知的益鸟,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捕捉害虫。这种可爱轻巧的小生灵,不只是外形可爱,它飞来飞去的样子,休息的样子,都让人心生爱意。郑振铎先生的文字,读来亲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燕子的美好、春天的美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给了你美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课下再好好读一读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今天这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所有生字新词,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整体的印象。同学们的交流也很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不妨自己先回忆一下,在这堂课上,你对哪个环节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3自然段。

2.进一步交流并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理解小燕子的可爱活泼和春光的美好。

教学重点

1.依托学生的主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句和自己积累的词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某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指名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燕子是春天的信使,它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是什么样的?小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气息?这节课,我们就接着往下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春光燕子图

1.播放春天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3.在这幅春光图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风、雨、柳、花、草、叶。)

4.运用“加一加”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生动、具体。

(1)“风”是什么风?(轻风。)什么样的轻风?你能描述一下“轻风”吗?(很小的风,若有似无的。/有点凉意,但是又很温和,像一层薄纱滑过皮肤。/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像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2)“轻风微微地吹拂着”,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带着丝丝凉意,却让人感觉十分舒适,仿佛有一张湿润的小嘴轻轻地吻着你的脸,又像是妈妈的手温柔地爱抚着你的面庞。它轻轻地在树叶上跳动,又悄悄地来到花瓣上跳舞,还悄无声息地抚弄着雏鸟的绒毛。它跟窗帘捉迷藏,又总想帮我们把书翻到下一页。

(3)同桌互说雨、柳等其他景物。

预设:先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在雨、柳、花、草、叶前加了哪些词;然后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儿的;最后读句子,想象画面,和同学一起交流。

(4)这些景物“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又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赶集”,过去城镇每逢一定的日子,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集市上买卖货物、休闲娱乐等,很是热闹。课文中是说春天里的各种树木、花儿、草儿,长得非常茂盛、繁多,充满了生气,就像赶集似的,热闹极了,欢喜极了。

小结:作者抓住了春天最常见的景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光彩夺目的春光图。这幅图画中,既有色彩,也有声音,还有味道,让人仿佛走进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5)指导朗读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5.引导学生感受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1)回顾第一课学过的古诗,感受在春天的大背景下,小动物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过渡:古代诗人笔下的春天,不仅有花草树木,还有鸟兽虫鱼。你看,杜甫的《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就把燕子、鸳鸯写进了春天;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把鸭子写进了春天。这些古诗中有了这些小动物的存在,有什么不一样呢?(多了生机与活力,让春天的图画更加丰富绚烂。)

(2)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感受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思考:在这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春光图中,小燕子的加入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觉?

明确:小燕子的到来,带来了可爱伶俐的身影,带来了悦耳明亮的歌声,带来了轻盈活泼的舞姿,让春天更有活力,更加光彩夺目。

6.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喜爱的感情。

7.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提示:可按照景物的顺序进行背诵。)

燕子飞行图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第3、4自然段。

2.这两段分别写了小燕子怎样的飞行情况?(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

3.指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你觉得哪些词句富有画面感。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预设:

(1)我觉得“旷亮无比”这个词很有画面感,写出了春天天空的明朗、空旷,让人感觉清新舒畅。跟“阳光满地”相呼应。

(2)“阳光满地”使我仿佛看到了阳光普照万物,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情景,这是春天的氛围。

(3)“剪刀似的尾巴”突出了小燕子的身姿,在“旷亮无比的天空”的背景映衬下,小燕子的身姿显得格外优美动人。

(4)“斜飞”中一个“斜”字把小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轻又快的感觉,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叽的一声”,这是小燕子的叫声,这叫声是欢快的,让春天的画面更鲜活生动。

小结:这段话写了小燕子在天空中飞行的情景,表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4.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鼓励学生举手说说自己喜欢的词句。

5.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换词比较、反复朗读等方法体会作者优美生动的描写。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飞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点了一下水面,那小圆圈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明确:“横掠”“沾”比“横飞”“点”更能体现小燕子的轻快灵活。“小圆圈”是平面图形,周边与外围有明显的界线;“小圆晕”比较立体,周边模糊、柔和,与外围过渡衔接自然。“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描绘出了水纹慢慢扩散的轻柔,侧面突出了小燕子动作的轻巧。

6.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站起来读一读,说一说。

7.指导朗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燕子休憩图

1.自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2.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赏析“嫩蓝”“几痕”等词。

(1)联系生活经验比较“嫩蓝”“蔚蓝”“深蓝”,想象“嫩蓝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嫩蓝”,蓝得很淡,颜色较浅;“嫩”不仅在色彩上给人轻浅的感觉,更有一种“初生”“娇嫩”的意味,更契合春天刚刚来临的感觉。“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深蓝”,颜色较深的蓝,鲁迅《故乡》里有一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般用于形容晴天夜幕的颜色。“嫩蓝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整体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

(2)将“几痕”替换成“几根”行吗?

明确:不行。“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感觉。

(3)想象:“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几个小黑点”等,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示例:放眼望去,如烟的春景,淡蓝的天空,连着电线杆的细线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看得并不真切。细线上面停着几个小黑点,就像一个个小逗号似的。飞倦了的小燕子,闲散地停歇在细细的电线上休憩,恬静而悠闲。真有趣!

3.指导朗读,读出优美恬静的感觉。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明确:名词前加上准确的修饰语,使得这些词语具有了鲜明的画面感,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又生动优美,引人想象。

2.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语吗?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轻快有力的翅膀、烂漫无比的春天、波光粼粼的湖面……)

3.出示春天或秋天等景物特点鲜明的画面,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积累的词语描述画面。

提示:这类词语的定语应是四字词语,而且这个定语要能准确生动地形容该景物的特点。

示例:春姑娘来到了人间,到处变得生机勃勃。树木吐出了嫩绿鹅黄的新芽,桃花绽开了粉里透白的笑脸,柳树摇着纤长柔顺的辫子,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尖尖的脑袋,给柔软湿润的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小鸟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引得湖里的鱼儿忍不住探出头来瞧个究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留下一圈一圈的涟漪。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从燕子的外形美,写到燕子的飞行美,又写到它的静态美,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添生机和活力;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可爱伶俐。希望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热爱小燕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寻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并尝试着用学到的词句把这些美好细细描绘下来,做一个美的发现者、传播者。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表达。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教学的形象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视频直观的表象对于他们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在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视频,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这真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呀!在教学中,我又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这样,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

2.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的鲜花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地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3荷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大致厘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朗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学生猜谜并交流学过的古诗。

导语: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猜一则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打一种植物。(谜底:荷花)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荷花的诗?(如: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爱并赞美的对象,更是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师们寄托情感的对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为我们展示了荷花美丽而高洁的风采。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荷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同叶圣陶先生一起去观赏荷花吧!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疏通词句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从听读中抓取课文信息。

过渡: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请大家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想一想:从听读中你们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的了解?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字词可以请教同桌、老师,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自主朗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多音字:

word/media/image4.gifword/media/image5.gifāi 挨近 紧挨 挨挨挤挤 ɡǔ 花骨朵儿 一骨碌

ái 挨骂 挨打 挨板子 ɡú 骨头 头骨 骨骼

◆形近字示例:

瓣(花瓣)——辫(辫子)——辨(辨认)——辩(辩论)

胀(饱胀)——帐(纱帐)——账(账本)——怅(惆怅)

(1)注意读好儿化音。

儿化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就叫作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

试一试:花瓣儿 花骨朵儿 小曲儿 毛驴儿 小孩儿 老头儿

(2)注意读好轻声。

轻声:轻声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既短又轻的调子。轻声并不是除四声之外的又一个声调,而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特殊音变现象。

试一试:莲蓬衣裳商量地方粮食风筝

(3)学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止。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瓣] 两边长中间短,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窄长。第七笔是短撇,中间“瓜”字的长撇和捺分别穿插到两个“辛”字下面,末笔下伸。

[蓬] “艹”扁长,盖住下面的“逢”。“夆”内部收紧,三横等距。走之底的捺要舒展。

[随] 要写紧凑。双耳旁是垂露竖;“有”要写得窄瘦,撇起笔略高,在中心处收笔,为走之底让出空间;走之底的平捺舒展,托住“有”。

[蹈] 左窄右宽,右部紧凑。右上部分是爪字头;右下部分是“臼”,笔顺为撇、竖、横、横折、横、横。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检查书写情况,及时予以书写强调指导。

(6)将这些字词送回文中去,找出相应句子读一读,随文识字、识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进行部分句段的朗读指导。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脉络。

(1)读完课文,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给你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美。)

(2)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荷花的美?(气味、颜色、状态、姿势。)

(3)找找看,写荷花的气味、颜色、状态、姿势等,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气味——清香。(闻荷花)

第23自然段:颜色——碧绿的荷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

状态——有的……有的……有的……

姿势——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大幅活的画(看荷花)

(4)面对这么美的一池荷花,作者仅仅就是这么看着吗?他还做了什么?(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跟前面一样,用三个字概括——想荷花。)这是第几自然段的内容?(第4自然段。)

(5)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意识到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回到现实。)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朗读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小结:同学们,课文先后记叙了作者“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展开想象——回到现实”这一过程,思路非常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的美,也将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喜欢哪句话就读哪句话。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评价评价。

4.品读感悟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么美的荷花,不仅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从这一自然段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1)从段落开头的两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时间——清晨;地点——公园;“一……就……”说明荷花散发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了公园门口。)

(2)“我”为什么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希望快点看到荷花。)

(3)“赶紧”“跑”体现出“我”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迫不及待。)

(4)谁能把作者赏花的这种急切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5)用“一……就……”“赶紧”说句子。

示例:我一放学就回家了。/爸爸一下班就钻进了厨房。/下雨了,我赶紧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进来。/我赶紧做完作业就回家了。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从“一……就……”“赶紧”“跑”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赏花的迫切心情,真是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那满池的荷花,一定开得特别多、特别美吧!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又给他带来了哪些美好的想象。

经过这一堂课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生字词,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梳理出了课文的结构脉络,大概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令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过渡:语文学习并非简单地掌握字词、梳理文章结构等,更多的收获需要我们认真去读、去画、去思考、去领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哪位同学的朗读或发言对你有所触动?想一想,看怎样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3.提醒学生摘抄、积累。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搜集积累一些咏荷的诗词。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简单记录观察所得,或是画一幅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背诵第24自然段。

2.能说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的。

3.仿照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换词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2.引导学生发现第2自然段的句子在句式、用词上的特点,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词语,教师指导小结。

2.集体回顾课文的写作思路。

初闻荷香(闻荷花)——再赏荷姿(看荷花)——幻化荷花(想荷花)——回到现实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田田的荷叶,婀娜多姿的荷花,让我们在炎炎夏日感受到阵阵清凉。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着作者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他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荷花带给他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给同学听。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自读课文并体会美感。

1.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师生合作,汇报交流。

过渡:荷花开得真美!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风韵。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比喻来形容它?请在文中找一找这个句子,再读一读。(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学生自由表述后,教师引导探究重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得像一幅画?

(1)这一池荷花整体看上去很美。

(2)这一池荷花的颜色搭配很美。(荷叶碧绿、荷花白、小莲蓬嫩黄色。)

(3)荷花的姿态很美。(半开的、全开的、花骨朵儿。)

2.再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大幅画是“活的”?(挨挨挤挤、冒、展开、露出、破裂。)

3.品读重点句子。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做一做动作,体会“挨挨挤挤”的意思。(“挨挨挤挤”体现出荷叶多而密的特点。)

(2)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挨挨挤挤”而不用“密密麻麻”呢?(荷叶长得非常茂密,就像一个个绿娃娃,顽皮地挨在一起,又挤在一起。“挨挨挤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突出了荷叶多而密的特点,又显得生动而别有情趣。)

(3)比较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

预设:引导学生先查字典,理解“冒”的字面意义,然后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称为“冒”出来。教师注意提问引导,如“从同学刚刚的表演中,你觉得‘冒出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们冒出来想干什么?”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生长状态,从而明确用“冒”字更能体现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4)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仿佛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仿佛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仿佛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过渡: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啊!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让它变得更美丽动人了。作者具体写了哪三种荷花的姿态?(出示句子。)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视频演示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2)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半开的、全开的、含苞待放的。)

(3)你最喜欢哪种样子?说说理由。

(4)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

小结:这么美的一池荷花: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有的刚开,有的全开,有的含苞待放,一个个地从荷叶之间冒出来。姿态优美,色彩和谐,清新雅致,生机勃勃,这可不就像是一大幅活的画吗?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过渡:荷花只有这三种姿态吗?我们接着往下读。谁自告奋勇读一读第3自然段?

2.“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荷花不仅多,而且各有各的姿势。)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的姿势多?(千姿百态。)

3.这些千姿百态的荷花都很美,作者并没有把每一朵都写具体,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荷花美丽的姿态。

填空:看看这一朵,________,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也很美。

4.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眼前的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

过渡:看着这么美的荷花,作者不由赞叹道:“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结合我们第2自然段品析的内容,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作者把眼前的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了吧,谁来说一说?

明确:因为图画色彩明丽、布局和谐、画面景物富有韵味,而一池荷花就像是图画一样优美动人,再加上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美景,所以这一池荷花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

5.这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呢?(神奇的大自然。)正是这神奇的大自然使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你想怎样赞美大自然?怎样赞美荷花?

6.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男女生比赛读。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想象画面,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幅美丽的活生生的画。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油滑;再摸摸那花瓣儿,多么细腻;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呢?

明确:因为他被这美丽多姿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住了,看荷花都看得入了迷,仿佛自己也化作一朵洁白的荷花。

3.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想象?(穿着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蜻蜓、小鱼与自己交谈……)

4.想一想:蜻蜓、小鱼还会说些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过来跟“我”打招呼?

5.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6.配乐朗诵第4、5自然段。

小结:荷花实在是太美了,“我”被这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因此,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学生接着读)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看来,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白荷花,在阳光下随风翩翩起舞,和蜻蜓、小鱼说些悄悄话,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块在第4、5自然段中陶醉吧!三、审美表达,升华美感

1.回顾课文,总结学习内容。

填空: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由此赞美了美丽的荷花,赞美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

2.播放千姿百态的荷花视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过渡: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肯定也见过不少荷花。除了课文中作者写到的这些,你肯定还见过其他颜色、其他样子的荷花。(播放视频)看着这美丽、动人的荷花,你还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们?

3.品味诗文,回味感情。

过渡:荷花可真是太美了!同学们刚才纷纷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并赞美了荷花,上课之前,大家也回忆了不少关于荷花的诗句,在这里,老师挑了自己最喜欢的两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喜欢这两句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赠江夏书太守良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我们做人要像荷花看齐,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本心,坚守高洁的品格,绽放自己独特的美。这是老师的人生操守和追求,希望也能成为大家的。其实,每一种花,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去发现。

1.出示小练笔:第2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观察的花。先说说自己观察的是什么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3.回顾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观察并描写荷花的姿态的。

提示:(1)荷花姿态万千,作者分别写了半开的、全开的、含苞待放的这三种。(2)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将这三种不同的姿态描绘了出来。(3)运用了“饱胀”等富有动感和画面感的词语。(4)增加了自己的想象。

4.教师出示仿写示例。

示例:桃花已经开了不少,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好像马上就要裂开似的。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一把把娇嫩透亮的小伞。真是千姿百态。桃花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白的像云,红的像天边的彩霞。

5.学生动笔仿写,集体交流、分享。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2.继续观察这种植物,或是观察其他喜欢的植物,做好自己的植物记录卡。

3.摘抄本课生动优美的词句,或是与荷花有关的诗句。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自然段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能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自然段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它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课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4*昆虫备忘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昆虫。

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昆虫,有些小昆虫能够与人类和平共处,甚至互惠互利,有些则时不时“入侵”人类领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同学们,你们熟悉的昆虫有哪些?你认真观察过它们吗?(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课文插图(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过渡:这些昆虫大家都认识吗?见没见过?看到它们,你有什么感觉?你从哪儿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这几种昆虫。)看来同学们对这些昆虫都有一定的了解,不过,昆虫世界多姿多彩,一定还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作家汪曾祺写的《昆虫备忘录》,看看这些昆虫身上还藏着怎样的秘密。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质疑: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备忘录是什么?这里面记录了哪些昆虫?昆虫备忘录怎么做?……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汪曾祺 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感受作者生动的语言风格,并圈出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指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多音字:

word/media/image5.gif 蚂蚱

蚂蟥 蚂蚁

蚂螂

形近字示例:

膜(薄膜)——模(模型)——摸(触摸)——漠(沙漠)——馍(馍馍)

斑(斑点)——班(班级) 绸(丝绸)——稠(稠密)

4.快速默读课文,粗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填空:课文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习性、生活等,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

5.课文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在每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昆虫的复眼、花大姐(瓢虫)、独角仙和蚂蚱。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昆虫说一说:你发现了这种昆虫的哪些“秘密”?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昆虫的名字、外形习性、活动等方面进行交流。

预设: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其中一种昆虫,其他几种昆虫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

4.交流“复眼”部分。

(1)你觉得昆虫的复眼怎么样?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2)这部分小标题叫“复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是什么意思。(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3)出示昆虫的复眼图片,补充介绍关于复眼的知识。

复眼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复眼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也能分辨颜色。

(4)谁来说说很多个小眼睛合成的复眼对昆虫的作用?(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5)文中提到哪些昆虫有复眼?(蜻蜓、苍蝇。)

小结:作者是怎么介绍昆虫的复眼的?(先写了复眼是什么,怎么看东西;然后写了复眼对昆虫的作用以及哪些昆虫有复眼;最后想象了人有复眼会是什么样子的。)

5.交流“花大姐”部分。

(1)“花大姐”这个名字真有趣。它指的是哪种昆虫?(瓢虫。)在北京方言中为什么会把瓢虫叫作“花大姐”?(因为多数瓢虫外壳的颜色艳丽,而且有美丽的斑点,所以俗称为“花大姐”。)

(2)瓢虫长什么样子?找一找相关的句子。(黑绸衬裙——膜翅;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圆点是有定数的。)

(3)出示图片,补充介绍关于膜翅、硬翅、小圆点的知识。

膜翅膜翅为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类翅,膜质翅,其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草蛉、蝉和蜻蜓的前后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和蝽的后翅等。

(4)除了名字、外形,作者还写了瓢虫的什么?

动作: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瓢虫的膜翅比作“黑绸衬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膜翅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薄而透明的特点。“款款地落下来”“折好”“收拢”写出了瓢虫停歇时的优雅姿态。)

分类: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益虫、害虫。

习性: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5)面对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想?(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6)关于瓢虫,你还知道什么?你喜欢瓢虫吗?为什么?

(7)请你从名字、样子、分类、习性等方面,先给瓢虫画张相,再为它做个小档案。

6.交流“独角仙”部分。

(1)学生自由交流:“独角仙”有哪些特别之处?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体型大: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甲壳硬: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

有长角: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很威武: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力气大:独角仙的力气很大。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很可爱: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2)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介绍了独角仙的哪些方面?(外形——长度、颜色、质地、大小;特征——力气大。)

(3)这一摔就晕了的独角仙为什么被称作“昆虫里的霸王”?(个头大,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甲壳硬,长着犀牛一样的角。)

(4)“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一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掉。“可能”表示独角仙是甲虫中最大的是作者的推测,不一定是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除此之外,独角仙还有什么特点?你能来说说吗?

7.交流“蚂蚱”部分。

(1)作者介绍了几种蚂蚱?(尖头绿蚂蚱、土蚂蚱。)

(2)尖头绿蚂蚱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是什么呢?(挂大扁儿。)

(3)你还从文中知道了尖头绿蚂蚱的哪些小秘密?

形态:好掌握,很好画。(以国画家都爱画为例。)

动作: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

外形: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的,非常好看。

(4)“土蚂蚱”有哪些特点?

外形: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不好看。)

特征: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

(5)出示两种蚂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四、品读语言,体会有趣

1.思考:你觉得哪种昆虫写得最好玩?指名学生分部分朗读,需读出趣味。

2.找一找,从文中把描写昆虫样子或动作的语句画出来。

预设:指名学生朗读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追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这个句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其中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容易让人联想到画面的描写语言。

3.作者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拟声词,再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当时的情景。

预设:可以边读边表演,体会昆虫当时的样子。从“噌——”的声音中感受复眼昆虫的机警;读“呜——扑”的时候,“呜”长“扑”短,让学生领会独角仙“呜呜”地威武霸道地飞来,然后“扑”的一声笨拙地摔在灯下的情景,从而感受拟声词带来的具体形象的画面感。

4.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想法或好恶?

预设:引导学生关注能让人发笑的语言,如“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蚜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体会作者充满童真童趣的感受和想法。

五、积累拓展,作业设计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填空 课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复眼”,提到了蜻蜓苍蝇这两种昆虫;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花大姐独角仙蚂蚱这几种昆虫。

2.按照表格提示,或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为这几种昆虫做一份备忘录。

3.课后观察一种昆虫,运用所学的方法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1)注意观察昆虫的外形、活动、习性等。(2)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加深对这种昆虫的了解。(3)运用表格或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等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也可以仿照作者,试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写一写。(4)做好的备忘录,可以在班级墙报上集中展示。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昆虫备忘录》是一篇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是作者对某些昆虫的某些特性的描写,让学生认识昆虫的一些特性及作用。备忘录意指任何一种能够帮助记忆,简单说明主题与相关事件的图片、文字或语音资料。本节课通过引领学生学习备忘录,让学生了解备忘录的书写及作用,并学会书写备忘录。利用备忘录来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本课在教学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了一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在上课时将自己查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告诉其他同学,既增长了他们课外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了自信心。

在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复眼的构造及作用,以及生有复眼的昆虫的看物体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动人的画面感受复眼的强大作用,还有就是复眼在现实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学生们对学习就会有兴趣,同时也知道了备忘录也可以用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

在学习其他昆虫时,我同样借助了多媒体将“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等昆虫通过视频介绍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独有的特征。学生通过视频理解作者给这些昆虫起的好记的名字,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记忆更深刻,并及时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昆虫。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作者书写备忘录,采用不同形式,比如表格、视频、图片、文字等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以备忘录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对以上昆虫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理,做一份自己的备忘录。

在此次教学“我”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很少在户外活动,对于昆虫,如蜜蜂、蝴蝶等的认识还是有些欠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绿地、植被的减少也是客观的因素。

我在课堂上也告诉孩子们当在你公园、在草地上见到这些小昆虫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惊动它们,我们应该在一边静静地观赏,这些小昆虫美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要善待它们。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唱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

导语: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春天的歌曲。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吧!(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好听的歌曲听完了,也唱完了,同学们,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学生自由表述。)

2.出示不同地方的春天美景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春天。

过渡:是啊!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看着这些春天的美景,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言向大家描述描述呢?(学生自由表述。)

示例:

·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开了,有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粉红色的,美丽极了!

·春天来了,小溪里的水解冻了,哼着曲子快活地奔跑起来!

·春天来了,柳树吐出了嫩黄的芽儿,桃花露出了粉红的笑脸,小燕子急急忙忙赶来,也想参加春天的盛会呢!

3.出示口语交际主题:春游去哪儿玩。

过渡:阳春三月好时节。春天如此美好,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光景里,你们最想去做什么?(春游。)去哪儿玩呢?(学生自由表述)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讨论,选一个你最想去的地方推荐给大家,跟大家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到时候我们来投票,选出大家意向最高的地方,制定一个春游计划,再把我们的意见推荐给学校德育处,你们说好不好?

二、明确要求,指导讨论

1.引导学生明确讨论要求。

过渡:围绕“春游去哪儿玩”这个主题,咱们从哪些方面来展开介绍呢?先来读读教材第11页,看看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表述后,教师相机出示讨论要求。)

讨论要求:(1)讲出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地方。(2)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3)声音响亮,表达清晰。(4)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5)文明讨论,礼貌发言。当别人的内容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能争吵。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寻找思路,补充画面描述。

过渡:课本上的两幅图分别是哪儿?观察观察,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去哪儿。

图一:春天的郊外真美啊!阳光暖暖的,云朵淡淡的。远处,山坡郁郁葱葱,翠色欲流;近处,一条小溪像银亮的丝带绕过山坡流到天边。花儿都开了,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蒲公英,像一个个好奇的小姑娘,纷纷探出了头来。我们可以在这里赏景、画画、游戏、野炊,暂时抛开繁重的学习任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度过一段悠闲的美好时光。

图二:植物园也很有意思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恢复了生机。不一样的树木,有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花草,有不一样的风情。看看这棵树,枝干粗壮,很威武;看看那棵树,树叶细长,很别致。在这儿,我们可以认识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获取知识;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采集标本、照相等。

3.教师小结并提示更多要求。

小结:“春游去哪儿玩”不但要说出想去哪儿,去那儿的理由是什么,还要考虑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议有没有可行性。比如说时间、地点、天气、交通、环境、安全等情况,还有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方便参与。考虑得越周全,我们的推荐才会越有说服力。

三、示范展示,交流准备

1.教师示范交流。

地点:陆羽公园

理由:1.公园面积不是很大,不至于迷路,适合三年级学生游玩。2.公园有小西湖、陆羽井、茶经楼、音乐喷泉等,景色优美。3.公园离学校不远,交通方便,游玩时间相对比较充足。4.公园的修建是为纪念“茶圣”陆羽,我们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典故。

可以组织的活动:1.在公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看谁找得多。2.公园里有很多“茶”文化元素,我们可以找一找,了解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示例:我建议大家春游去陆羽公园。我的理由有四点:首先,公园面积不是很大,不至于迷路,很适合三年级学生游玩;其次,公园有小西湖、陆羽井、茶经楼、音乐喷泉等,景点十分丰富,而且芳草遍地、垂柳依依,景色优美怡人;第三,公园离我们的学校并不远,搭乘2路公交车可以直达公园门口,交通方便,在园内游玩的时间充足;第四,“茶圣”陆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公园的一些景点设计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意味,我们可以一边游玩一边请工作人员帮我们解说,多了解一些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明确交流要点。

过渡:你们觉得老师表述清楚了吗?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经验?(学生表述后,出示要点。)

(1)先说去哪儿,然后说理由,最后说在那儿可以组织什么活动。

(2)说理由的时候,运用“首先……其次……第三……第四……”的句式,显得清楚而有条理。

四、交流展示,畅所欲言

1.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过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交流。每个人轮流发言;一个人说完之后,其他同学要进行点评或者提问。如果有几个同学选择同一个地方,可以相互补充,把理由说得更充分。最后,小组内选出一个最佳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评议要求:(1)是否讲清楚到什么地方游玩。(2)理由是否充分。(3)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条理是否清楚。(4)文明交流,礼貌倾听。

2.汇报展示,班级互动评议。

示例:我推荐的是东湖风景区。我是这样想的:东湖风景区湖光山色,绿荫鸟鸣,风景十分优美。在春天,东湖的牡丹园是一个好去处,我们在那儿可以欣赏雍容华贵的牡丹,想必在波光粼粼的湖水映衬下,那些花儿会更加娇艳。景区内还有鸟语林,也有儿童乐园,很适合休闲放松。我觉得我们可以找一个比较开阔的草坪放风筝,肯定特别有意思。

点评:这位同学先讲清楚了想去的地方,然后说了理由,最后还讲了可以组织的活动,基本上说清楚了春游想去哪儿玩。如果在讲理由的时候,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我觉得他会说得更有条理。

3.教师总结交流过程。

小结:各位小组代表的发言都很精彩!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可行性方案,让我们知道身边有这么多好玩的、值得探访的地方,有些地方风景优美,有些地方特色鲜明,有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些地方能让我们走进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春天来了,家乡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趁这个机会,去感受春天,感受家乡的春天,真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啊!

在这里,我不但要表扬几位发言的同学,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说得很清楚;我还要表扬几位提问补充的同学,在别人讲述的时候,他们听得非常认真,而且都是在听完之后再进行补充的,非常有礼貌。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五、组织投票,评选最佳

1.教师列出几处有代表性的春游地点,请全班同学举手表决,选出得票高的前三名。

2.入选的三个小组根据之前发言的情况进一步完善补充。

3.教师指导并协助制作春游攻略,并以书面文字材料提交学校德育处。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次口语交际课以“春游去哪儿玩”这个学生极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为素材,整堂课自然流畅,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纷呈。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充分体现“互动”这一特点,在真实有效的互动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平等交流的权利,培养合作精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小组交流、组员汇报和相互补充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交际中,既要使学生学会把自己的建议准确、明晰地表达出来,又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活动方案,还要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春游中要谦让、文明等。

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自己先思考就哪方面提建议。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要求组长组织好,让每个同学都发言、交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落到实处。学生对春游的建议很有兴趣,在交流中学生将自己的游历经历说了出来,并且讲了出去春游的原因。但是,由于提出先让一个小组示范一下,很多小组在讨论时,一个小组成员发言,其余成员没有做到认真倾听,甚至是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没有养成文明合作的习惯。最后,我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以小组形式向全班汇报,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作补充或修改。由于汇报前我没有强调要求学生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语速适当,所以站起来汇报的学生声音不够响亮,条理不够清楚。而刚才小组讨论中不认真倾听,甚至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的现象又出现了,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虽然我及时进行了调控,但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多向组合,并在双向的有效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关注全体同学方面还做得不够好;只注重了放手让学生交流,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提升不够;评价学生的方式太单一,激励学生的思维不够好。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明确要求,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在口语交际中,真正有所提高,学有所长。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话题

1.以绿萝盆栽为话题,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盆植物叫什么吗?(绿萝。)对,这是老师办公桌上的一盆绿萝,今天老师特意“邀请”它过来担任我的“助教”,陪同我们一起上这堂课。有同学一开始就问了:老师,你为什么带着这样一盆植物来上课呀?同学们,你们不觉得,教室里多了一点绿色,就多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吗?植物就是这样,它们像一个个不会说话的朋友一样,把世界打扮得多姿多彩,悄无声息地为人类作贡献。我们的地球要是没有植物就会变得一片荒凉。所以,我们要爱护植物,珍惜植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2.播放春天植物生机勃勃的图片,教师引入话题。

过渡:要爱护植物,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它,认识它,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怎样做才是爱护它,不会做错事伤害它。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怎么观察和认识植物朋友,并把我们的观察和发现写成一篇作文,让看了文章的人也能了解和认识它们。

3.出示话题:我的植物朋友。

二、引导观察,做好记录

1.引导学生对绿萝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过渡:绿萝属阴性植物,喜欢湿热、阴暗的环境,不喜欢被阳光直射。只要有一点点水,绿萝就能生根发芽,长出好多好多新叶子。因它顽强的生命力,绿萝被称为“生命之花”。绿萝的迷人之处可不止生命力顽强。现在请大家睁大眼睛,认真地与老师一起来观察观察,并把结果记下来。

2.出示“看颜色”,引导学生观察绿萝的颜色并填写记录卡。

示例:颜色——绿萝新长出来的叶子是浅绿色的,随着叶片的长大,慢慢变成了深绿色。有些叶子上还有一些黄色的斑块。

3.出示“认形状”,引导学生观察绿萝的形状并填写记录卡。

示例:形状——刚长出来的小叶子是卷曲的,过个一两天就舒展开来,叶片上宽下尖,叶脉对称分布,像桃心的形状。

4.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特征。

示例:绿萝是常绿藤本植物。它的长藤上会长出一些“脚”,也就是气根,这些气根能抓住物品表面,帮助绿萝攀缘生长。

5.教师出示“观察记录卡”示例,总结观察方法。

小结:刚刚我们做的工作就叫“观察”,说说看,我们是怎样观察的?通过用眼睛看,我们知道了绿萝的颜色、样子,还发现了长藤上的气根。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调动我们的听觉、嗅觉、味觉等等,去听一听声音,闻一闻、尝一尝味道,这样才能把握这种植物的整体特征。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学生展示并交流自己的植物记录卡。

预设: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借助记录卡,相互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再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2.教师相机点拨,出示教材第12页“桃花”的记录卡,引导学生将记录卡中的材料转换成习作文字。

过渡:介绍植物朋友,可不是直接照着记录卡上的内容来念。我们还要把这些信息转换成习作文字。读一读下面这个片段,你们有什么发现?

文字示例:今天,妈妈带我去桃园观赏桃花。远远望去,桃花已经开了不少,像一团团粉色的烟霞。还没走过去,就有一阵淡淡的清香随风而来。走到树下,抬头仰望,只见灰褐色的树枝上,一朵一朵粉色的小花挨挨挤挤,像一群活泼明媚的少女,好奇地观望着这个新世界。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甜甜地吮吸着雨露,醉出了一片酡红。有的花瓣完全展开了,露出了深红色的花蕊。细看每一朵花,一个花瓣儿挨着一个花瓣儿,围成一个圆形,像是在跳圆圈舞。

看着看着,我仿佛迷失在这一片粉红的云彩里,树上的桃花冲我咯咯地笑着,忽而变成了一个个粉嘟嘟的桃子,那香甜的味道勾得人口水都出来了……

据说,桃花有许多品种,单瓣的、重瓣的,鲜红的、纯白的,结果的、不结果的,真是各有各的脾性,各有各的美。

3.教师点拨指导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一般来讲,写植物的顺序有以下几种:一是按茎、叶、花、果,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顺序;二是按照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等观察顺序;三是按植物的生长顺序。

(2)善于观察,写好植物的形态。

抓住不同植物的特点,有目的地描写。如植物开花时的姿态、颜色、香味、花期;植物叶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变化。总之,要抓住所写植物与其他植物的不同之处。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表述植物特征,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示例:·万寿菊有的是未开的青色的花骨朵,远远地望去像一个个小小的话筒竖在枝头;有的已经全展开了,花瓣一层又一层,密密地重叠在一起,像一个淡黄色的绣球。(比喻)

·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拟人)

·芦荟不像牡丹那样艳压群芳,也不像文竹那样温文尔雅,更没有玫瑰那样的馨香四溢,但它的朴实无华和默默奉献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对比)

(4)借助联想或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情感。

写植物可进行联想,抒发一些个人感受。如写梅花不怕风雪的特点时,可联想到人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写白杨的挺拔高大,可联想到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联想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抒情不要无病呻吟。

示例:·我仿佛看到…… ·我仿佛感觉到…… ·我似乎变成了……

·这些风雪中的梅花,不正像我们威武不屈的消防员战士吗?

(5)注重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

四、再次观察,尝试写作

1.引导学生再次对自己所要描写的植物进行观察,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

2.学生对照植物记录卡上的内容,将自己对植物的观察结果写成一篇习作。

预设:学生独立撰写习作初稿,教师巡视了解习作练写情况,及时予以个别学生点拨指导。

五、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2.学生自主朗读习作初稿,边读边发现习作中的错别字,并能够针对不通顺的语句进行修改。

3.出示优秀习作范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把对植物的观察和感受写清楚。

4.引导学生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再次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进行誊写。

5.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看看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哪些地方还需完善。教师辅助补充。

小结:同学们,看到大家这么用心地观察植物朋友,对它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老师相信,以后大家一定能愉快地和这些可爱的朋友相处交流,也能发现它们更多的秘密。生活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有它们独特的魅力,同学们,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的习惯,你们一定会收获更多!

word/media/image9.gif

总评:小作者院里的丁香花一定给予了其无限的乐趣和美好的享受,否则小作者是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的。文章语言生动,描写具体,从丁香花的形、色、味几方面将丁香花写得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教学,既是单位学习的延伸,同时也是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良好品质的契机。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聚焦对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放手让他们自己走进自然,走近植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去真实感知植物的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说、写训练,我不仅注重了课前的观察指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观察植物,还在课堂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借助研读、交流等方式建立对习作要领的认知,从而掌握习作方法,为完成习作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还有少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掌握观察植物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观察时不能抓住主要特点,因而导致了习作内容略显单薄、缺乏条理。鉴于这一情况,我应多作针对性指导,甚至指导他们进行实地观察,从而逐步掌握观察方法,真正做到写作时“有话可说”。

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单元学习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整合学习内容的能力。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作用,有效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教学重点

1.摘抄、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并能交流自己的感受。

2.巩固形声字形旁表意的基本规律,自主认识更多生字。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学习内容。

导语: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单元的学习就快结束了。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述)很好,看来大家的收获的确不少,有的同学背诵了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有的同学欣赏到了荷花美丽的姿态,还有的同学觉得大自然的昆虫格外有趣……。确实,每篇课文中的事物特点都被作者描写得生动形象,所以才能让我们印象深刻。

2.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摘抄积累的生动语句。

过渡:接下来,请大家翻开自己的摘抄本,跟同桌一起交流交流,看看自己积累了哪些有意思的词句。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引导他们简单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4.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句子。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读到这句话,我能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的感受真独特,把花骨朵儿的状态写活了。)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让小瓢虫仿佛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5.指名学生依次朗读这三句话,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

预设: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很有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第二句话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6.教师重点指导第三句。

过渡:第一、二句说的同学更多,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第三句。请大家先找出句中的动词,再说说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预设:(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加上修饰语以后,“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显得描写非常细致,很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3)用“黑绸衬裙”的比喻来描写瓢虫的膜翅,生动形象,将膜翅的颜色、质感都写出来了。

7.思考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些事物的样子、动作等特点描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呢?

小结:要想让自己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我们就必须在描写事物之前先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还记得观察的一些方法吗?(调动感觉器官,按照一些顺序等。)然后,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运用一些恰当的动词或修饰语,或者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生动形象地呈现事物的外形、动作等,将事物写出画面感,写具体、生动。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三组汉字,学生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三组生字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每组中的三个汉字都有一个同样的部首。它们都是形声字。)

(1)复习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明确: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

(2)给形声字分类。

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下形上声:资、贡、贷

4.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观察三组汉字,联系自己对三组汉字中的部首“扌、纟、贝”所表示意思的认知,想一想每组汉字的大概意思。

明确:第一组汉字都表示动作;第二组表示捆绑、相互交织等;第三组汉字字义都与货币有关联。

5.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借助图片或通过动作演示理解词语。

救援:帮助别人使脱离痛苦或危险。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贡献:①拿出物资、力量、 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②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6.学生齐读三组汉字、词语。

7.小组交流,再找一些偏旁为提手旁、绞丝旁、贝字底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提手旁,如:扎、扔、扛、托、扰

绞丝旁,如:纤、纫、纱、纷、纺

贝字底,如:责、货、贯、贵、贸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大家的学习状态非常不错,交流得非常热烈,也巩固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了更多生字。下节课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相信你们一定能收获更多有趣的新知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积累词句。

(1)学生再次组内交流发现的优美词句,并试着说出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2)进一步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明晰近义词词义相近的特点,准确区分近义词。

2.掌握描写动物外形特点的描写方法。

3.诵读《忆江南》,感受诗词中的景物美,丰富古诗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比较及联系具体语境的方式,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辨析与运用。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自己知道的近义词。

过渡: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一词之差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一言之差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丧失主权。可见,说话、作文用词准确非常重要。能够准确辨别运用近义词,是我们学习语言必备的技能。谁来说说自己最熟悉的近义词?(学生自由表述)说得真好!有的词语别看它俩长得差不多,意思差别也不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两个词语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如果用得不恰当,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就差之千里了。

2.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三个句子。

·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飘荡)开去。

·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轻快)的歌曲。

·这只小狗的鼻子真(灵巧灵敏),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

3.学生认真朗读句子,想一想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哪个词语更合适。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4.指名汇报展示自己的选词情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明确:“荡漾”多用于形容水波等微微起伏波动,如“湖水荡漾、水波荡漾”;“飘荡”多用于形容在空中随风飘动或飞扬,如“随风飘荡、香味飘荡”。第一个句子中,小圆晕是水面的波纹,所以选用“荡漾”。

“轻巧”多用于形容重量小而灵巧或操作轻松灵巧等,如“外形轻巧、精致轻巧”;“轻快”多用于形容不费劲或轻松愉快,如“脚步轻快、轻快的曲子”,所以第二个句子选用“轻快”。

“灵巧”形容灵活而巧妙,如“心思灵巧、手很灵巧”;“灵敏”多用于形容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如“嗅觉灵敏、感觉灵敏”。第三个句子,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说明小狗的鼻子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所以选用“灵敏”。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再次体会三组词语的意思的区别。

6.拓展练习。

(1)熊猫的故乡卧龙山区苍绿(宁静幽静)。

(2)放学了,校园里一片(宁静幽静)。

(3)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推着扬科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挪动)。

(4)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移动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5)“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恳求乞求要求)说。

(6)你衣服穿得这么少,怎么能(抵御抵抗)寒冷呢?

(7)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郑重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8)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地(鼓舞勉励鼓励)我们,要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

(9)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希望期望愿望)。

(二)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1.出示小燕子和独角仙的照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简单描述它们各自的样子。

2.补充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的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独角仙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3.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看看这两句话分别抓住了小燕子和独角仙的哪些特点来写。

明确: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来写,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4.回顾课前观察过的一种小动物,试着仿照例句写一写它的外形特点。

提示:(1)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2)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两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可。

示例:这只小狗个子小小的,但是浑身肉嘟嘟的。小脑袋上三角形的耳朵耷拉着,一双黑葡萄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炯炯有神,骨碌碌地上下转动着;乌黑的小鼻子总是湿润润的;身后的小尾巴毛茸茸的,扫在手上舒服极了!

5.学生自主练写,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6.指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写话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修改完善。

7.小组交流修改后的句子。教师巡视了解组内交流情况,适时个别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回顾背诵本单元学过的三首诗歌。

过渡:我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看到了春天的脚步,也从流传千古的诗歌中聆听过春天的旋律。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第1课学过的三首古诗吗?一起背一背。(学生齐背《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词。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忆江南》。

3.释题,简介作者和背景。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苏杭刺史,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江南在他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回忆的是他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这是其中的一首,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4.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词与以往学过的唐诗的区别,教师简介“词”。

这首词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词”这种文学体裁。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句子有长有短的文学体裁,又叫“长短句”,原来都是配了曲谱能歌唱的。“忆江南”是词牌名。词与诗有一个明显区别,就是词每句字数不一定相同。

5.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词语解释”。)

提示:注意“谙”字的读音,“谙”的意思是熟悉。“蓝”指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6.教师范读,带读,帮助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注意最后一句的朗读语气。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想象交流:在朗读过程中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早晨,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盛开的花红得像火焰一样。一望无际的江面上,点点金光在碧波上闪耀……

8.再读《忆江南》,圈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明确:日出(灿烂、明媚),江花(红胜火,比火焰还要红、还要热烈),江水(绿如蓝,绿得像青绿染料一般,又像一块流动的碧玉……)。

9.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简述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简要分析。

诗词大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是我早就熟悉了的。太阳从江面升起时,岸边的鲜花火红无比,比火焰还热烈耀眼,春天到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制成的青绿染料一样。这样的美景,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诗词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在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10.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注意体会江南春景的美好和作者对春天江南的喜爱、怀念之情。

1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指名背诵。学生齐背。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

小结: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描写事物的方法,也巩固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了更多生字;这节课我们也学会了在具体语境中辨析甄选恰当的词语,也试着自己写了一种身边的小动物,最后还掌握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词。其实,不管是练笔还是学诗词,我们都可以发现,在描写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只有这样,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才能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才是鲜活生动的。大家可以把“语文园地”的部分重新梳理一下,读一读课本上的这些句子,看看描写的是什么事物。然后细细回味,看看这些描写是不是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的。

2.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生动优美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在内容安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单元学习的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由于这一学习重点始终贯穿着阅读教学过程,只是通过“语文园地”再次集中呈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顾延伸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认知内化。因而在教学本次“语文园地”时,教师不仅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单元学习回顾,让他们从本单元所学过的课文中再次感受文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写作上表达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等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让他们既进一步丰富单元学习认知,同时又进一步实现写作方法的内化,落实了读写迁移的教学目标,更有效实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161c91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7.html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