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发布时间:2019-08-15 13:5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塞上元宵“黄河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塞外乡间的锣鼓唢呐昼夜不停,花会一拨儿连一拨儿,令人目不暇接。不由想起20年前,我在诗人郭小川的家乡丰宁县凤山镇看花会,曾经见过的黄河灯阵。

那时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改革开放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过年了,人们就办起最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以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丰宁是满族自治县,满族汉族和睦相处,文化形式丰富多彩。腊月里建“黄河灯”时,因工作需要,我先去了一趟。一片比篮球场还要大的平坦土地上,人们正按划好的行距、灯距刨小坑。数九寒天,地很硬,一镐下去一个白点。但架不住人们的热情高,小坑终于一个个排列出来。与此同时,还有人挑选粗壮的高粱秆,截成齐胸高,在头上绑一个口朝上的小纸灯罩(挡风),预备着将来在里面放小油灯。然后,就将高粱秆埋在坑里,浇点水,冰牢;再用绳子上中下拦上三道,形成绕来绕去的胡同。人一旦进去,快走,也得绕上半个钟头才能出来……

元宵那天晚上,街上的彩灯亮起来的时候,365盏黄河灯也被点燃。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巨大的方型棋盘,又像一座神秘莫测的战阵,还像蕴藏着宝藏的田野……据当地老人说,走过黄河灯,烦恼都走空;走过黄河阵,来年事事顺。

正是这些美好愿望,令人们兴致勃勃地走进黄河灯阵。我走进去,看到一盏盏小灯是用墨水瓶做的,各色彩纸既为它挡风,又映出淡淡的红色粉色黄色的灯光。人们静静地在灯阵里走,不能碰绳。绳那边的人近在咫尺,但要绕到他那里,还得好大一阵工夫。而且,如果走不好走进死胡同,还得退回。走进环形道没发现岔口,又会没完没了地绕圈。当然,所有的人都会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走出迷宫,然后幸福地笑逐颜开。

黄河灯阵旁,花会正闹到酣处。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旱船一对对从古镇的老街走来,在戏楼前的空地上打场。村民们辛苦了一年,这一舞这一跳,身上的疲劳就都消失了。

二十多年过去,元宵之夜的“黄河灯”又亮起来,但已不见高粱秆和油灯,取而代之的是钢架电灯乃至电脑图像背景。这等变化,说明中国乡村更美好的画卷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且读且思】

塞上元宵“黄河灯”今昔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丰富而生动的节日文化,令人眼界大开。《母亲的“三八”情》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节日文化,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

母亲的“三八”情

每年38日,母亲是一定会集合儿女们过妇女节的。关于母亲对这个节日的情愫,应该追溯到建国前。

那时,母亲还是个待字闺中的姑娘。一日,区里的妇女干部到村里动员女同志到村头的场院开会,还说当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女同志要顶半边天,不能整天围着锅台转。母亲开完会回来心就野了,不仅参加了妇救会,还领回来任务,为部队做军鞋,以实际行动庆祝妇女节。那次,母亲做的军鞋最多,战士们穿着母亲做的军鞋打了胜仗,母亲为此还戴了光荣花。从此,母亲就记住了38是妇女的节日。

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也是巧,母亲嫁到父亲家的第二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按说新媳妇过了门第二天应该回娘家,在我们当地叫“回门”。可母亲没有“回门”,天刚亮就一骨碌爬起来,来到大队部,问大队长“三八”有什么活动和任务。大队长看着眼前这个陌生而爽快的新媳妇笑了,说:“你不在家做新媳妇,到这要什么任务?”

母亲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今天是妇女节,应该体现妇女的地位,展示妇女的风采。”

大队长故意说:“行,村南的那两个粪池子里的农家肥该清晒出来了,你们妇女能完成吗?”

母亲坚定地说:“行,您集合人吧!”于是,大队长就拿起传声筒喊起来。

在母亲的鼓动下,一帮妇女就真的走向那两个粪池。要知道,清理粪池平常可是男人们才干的活儿。可母亲领着那帮妇女,硬是不怕脏不怕累地清出了两池子农家肥。

从那之后,母亲就被人刮目相看了,后来母亲当了妇女队长,带领女同胞完成了一次次艰难的任务,活脱脱一个“铁姑娘”。特别是每年到了“三八”节,母亲都会搞出一些别出心裁的花样,体现妇女的价值和地位,以至于村里的妇女工作成了县里、乡里的典型。

改革开放后,一直受新思想和新思潮的影响,母亲的思想也总能先人一步,她拜师学缝纫技术,最后开了个小有规模的制衣厂。

母亲总说,是“三八”妇女节提醒她女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得有价值。所以,尽管母亲现在已年逾八旬,可每到“三八”,母亲总会把儿女们召回来,共同庆祝这个令她心潮澎湃又情有独钟的节日。当母亲娓娓讲起她那些过去的“三八”故事,就无限陶醉和自豪!

《塞上元宵“黄河灯”》

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传统节日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细雨探花瑶

真正的高潮还是在饭后。天黑下来,小雨住了。在古树下边那块空地——实际是山间一块高高的平台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这便是花瑶对来客表达热情的古老的仪式了。

亲耳听到了他们来自远古的鸣哇山歌了,亲眼瞧见他们鸟飞蝶舞般的“咚咚舞”“桃花裙”和“米酒甜”了,还有那天籁般的八音锣鼓。只有在这大山空阔的深谷里,在回荡着竹林气息的湿漉漉的山里,在山民有血有肉的生活中,才领略到他们文化真正的“原生态”。其他都是一种商业表演和文化作秀。人们在秋收后跳起庆丰收的舞蹈时,心中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和驱邪的愿望是舞蹈的灵魂;如果把这些搬到大都市的舞台上,原始的舞蹈灵魂没了,一切的动作和表情都不过是作“丰收秀”而已,都只是自己在模仿自己。

今天有两拨儿人也是第一次来到花瑶的寨子里。他们不是客人,而是隆回一带草根的“文化人”。一拨儿人是几个来演“七江炭花舞”的老人。他们不过把吊在竹竿端头的一个铁篮子里装满火炭,便舞得火龙翻飞,漫天神奇。这种来自渔猎文明的舞蹈,天下罕见,也只有在隆回才能见到。还有一拨儿人,多穿绛红衣袍,神情各异,气度不凡。他们是梅山教的巫师,都是老后结交的好友。几天前老后用手机发了短信,说我要来。他们平日在各地,此时一聚,竟有五十多人,诸师公没有施法,演示那种神灵显现而匪夷莫思的巫术,只表演一些武术和硬软气功,就已显出个个身手不凡,称得上民间的奇人或异人。

花瑶的篝火晚会在深夜中结束。

在我的兴高采烈中,老后却说:“最遗憾的是您还没看到花瑶的婚俗,见识他们‘打泥巴’,用泥巴把媒公从头到脚打成泥人。那种风俗太刺激了,别的任何地方也没有。”

我笑道:“我没看见什么,你夸什么。”

老后说:“我是想叫你看呀。”

我说:“我当然知道。你还想让天下的人都来见识见识花瑶!”

这话叫周围的人大笑。笑声中自然有对老后的赞美。

如果每一种遗产都有一个“老后”这样的人守着它多好!

【我读我思】文中具体描写了在花瑶见到的哪几种古老的民俗,为什么要借老后的嘴巴提到“花瑶的婚俗”?

答案

鸣哇山歌、七江炭花舞、梅山教巫师的武术和硬软气功,借老后的嘴巴提到花瑶的婚俗进一步突出花瑶的民俗之丰富。

阳圩山歌甜美,醉人、让人难忘……

阳圩歌节听山歌

在南宁开会,偶尔听到百色右江区正在筹备山歌节,一睹为快之欲骤生。应百色同行之邀,刚好是假日,欣然前往。

“当年三姐摆歌台,传下山歌一排排;如今歌海翻金浪,文明山歌唱起来……”

“山对山来崖对崖,山乡歌手唱起来;你唱百色大变化,我唱右江百花开……”

未进歌圩,悠悠山歌已插翅飞了过来。这是百色右江区在阳圩镇举办的山歌节。

赛歌台设在一个宽敞的大院里,院里搭建有舞台,十多条巨幅标语从三四层楼高处垂挂到舞台两边,增添喜庆氛围。身穿镶彩色花边的黑色民族服饰的山歌手挤在舞台两边,台下坐着一溜评委、嘉宾,观众挤满了整个院落,院子外面,透过铁栏栅围上了一圈圈如鸭子般伸长脖颈的人群。

歌赛开始了。霎时锣鼓喧天,两头醒狮猛然跳出,一黑一金,眨眼腾挪,动感十足。接着是四头、六头、八头,一时八狮汇聚,各展神功,惊喜好奇,欢闹打趣,八狮闹歌节,赢来掌声雷动。

说话间,舞台上已八字形分列两队歌手,引吭高歌了。“咿咿呀呀,咿咿呀呀呀……”音调很好听,原生态,但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唱词全是土音方言!评判长发言了,要求各代表队唱完后将山歌歌词用普通话复述一次。估计还有一些人是不知所云———“鸭听雷”一族!

“唱唱新农村,鸡鸭鹅满场。科学来种养,生活奔小康。”甲队唱完四句,开始考乙队了,请乙队赞赞党的惠农政策。

站在中间的乙队歌师略作思考,诗句遂出,马上口授队友:“过去住木屋,今日建洋房。坡坡甘蔗绿,高山变银行。家家建沼气,村村车通畅。惠农政策好,生活赛蜜糖。”

乙队成功应对,又考甲队,请甲队唱唱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好举措,千万别再搞封锁。路边栽下梧桐树,凤凰成批来飞落。”

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是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

同行说,白天歌赛结束,入夜,谷坪上,树根前,月光下,山歌仍会袅袅飘升。

石头,石头

  静谧的夜晚,如果有月亮,向远处望去,可以依稀分辨它们是漆黑的一大片,像一块沉重的铁横亘在眼前;如果没有星月的夜晚,它们会和夜融为一体,像墨水,流动在你不可抵达的黑里,它们不断地延展着,直到被由远而近的晨光吃掉,不然,你根本无法分辨出它们的远近大小。它们完全沉浸在我故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里。它们,就是山,是石头,是与我的乡亲们相依为命的永恒的石头。

  山道是石头的,乡人们的房子是石头的,山脚下的桥也是就地取材用石头修建的,石头布满了乡村世界,一眼望去,高高的大石山围绕着“盆地式”的田地,山脚下错落的石头房子。人们沿着山脚,用石头砌了一条长长的人工河,用以灌溉田地。

  石头的世界造就了乡人们石头般坚硬的内心,是石头,给了乡里人不屈不挠的性子。乡人是分山里山外的,一部分乡里人住在大山包围的平地上,还有一部分人住在大石山上。住在大石山上的乡里人生活条件不好,缺水少地,但他们依然坚守深山,让一些外人误以为他们不思进取,然而,时光会解开缠绕人们疑虑的绳索。前些年大开发,各村屯都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了修路的热潮中,石头们被欣喜狂热的乡人们奋力敲打,垒成了路基,铺成了碎石沙,山里到山外,水泥公路通了,车子通了,路让他们给修到了家门口,山里乡人们的日子也一天天滋润起来。而那原来承载着乡人们的石板路,长满了浅浅的青苔,偶有羊群踏着它,一路而上,沿路而回。石板路静静地卧着,它见证了乡人们过去的时光和现时的飞跃。

  是石头,就该有石头的本色。身居大山的乡人们和石头有着相同的本色。而这片薄土仿佛一部神奇而不可理解的书,在人们当中传阅,里面仿佛隐藏着一个个秘密,人们不停地解读,他们不说出,但也说不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也像石头一样,如此坚硬地在这片薄土之上繁衍生息。而我知道,他们没有选择逃离,因为逃离了就不是石头;他们没有选择软弱,因为软弱了也不是石头……

  【我读我思】“是石头,就该有石头的本色。身居大山的乡人们和石头有着相同的本色。”这里的“本色”指的是什么?

答案

坚硬,坚定,不屈不挠。

低调很美,美在何处?

低调之美

  大千世界之中,低调这种状态,不难发现。

  有低调的植物。玉米不像高粱那样,将穗子高高伸起,见人就点头微笑,而是将粗大的果实棒子隐隐地插在腰间,让人难以发现。桂子不像桃杏那样,将姹紫嫣红挂在枝头,引人注目,而是将细小的花朵隐隐地藏在枝叶丛中,暗里飘香。夜来香不像太阳花那样,对着太阳不住地微笑,而是在夜间将芬芳暗暗送给人们。

  有低调的动物。燕子不像杜鹃鸟那样,昼夜啼叫不息,而是无声地穿梭于田野,充当庄稼的保护神。蟾蜍不像青蛙那样,不停地鼓噪,而是隐藏于杂草丛中一声不响地捕捉害虫。翠鸟不像鹭鸶那样,上下翻飞地捕捉食物,而是猫在枝叶丛中,在惊鸿一瞥之间,朝水面一个俯冲猎取食物。

  古今有低调的名人。清朝宰相张英为官低调,他的“三尺巷”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做人低调。他不喜欢在大众面前出现,经常拒绝记者采访。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生活低调,她上下班不要单位的车接送,经常坐公交车上街买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恪守“做人要低调”的原则,多次谢绝政府修缮旧居。

  自然界中事物的低调,是一种本能状态,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做人的低调,则是一种胸襟,一种品格,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具体地讲,低调是坚持,处于低谷不气馁,遇到困难不畏缩。低调是谨慎,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低调是谦卑,放低姿态,放下架子,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低调是宽容,把示弱当作一种智慧,懂得让人非我弱。低调是无争,不争名利,不计得失。低调是大智若愚。懂得处处显精明则并不一定是精明,表面显聪明则内心并不一定聪明。低调是平和,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修不饰,不显不露,平平实实,和和美美。

  低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时能做出来的,而是靠厚实的内功支撑而形成的。要知道,只有一个人知识、阅历、修养达到一定的厚实时,才能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

  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质朴之美,是一种大雅之美,这种美能超越任何一种美。但愿自然界中多一些低调事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低调之人。

答案

质朴,大雅,超越。

莲花落

莲花落的唱词多为触景生情,现编现唱,它用竹板打节拍,段落之间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之类的词语作衬腔或煞尾。也有人说它与流行于北方的快板书、数来宝差不多。

传说莲花庄吴姓家族吴老大的祖上就是传唱莲花落的第一人。当初唱莲花落不过是村人自娱自乐而已,邻居们觉得曲调顺口,通俗易学,于是纷纷效仿,便在全村唱起了。不曾想,后来竟演化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每遇灾荒年景,莲花庄人外出乞讨,皆靠卖场莲花落换些钱粮养家糊口。

吴老大就凭着一口讨人喜欢的莲花落,带着一家妻儿老小外出逃荒要饭。吴老大脑瓜活、唱功好,擅长现场编唱,即兴发挥,字字句句唱得人眉开眼笑,心花怒放。那一年外出乞讨,在一户人家门前一连唱了十首,人家硬是一毛不拔。吴老大这时急了眼,抬头一看,有两只燕子在这家屋梁上飞来飞去,衔泥做窝,于是灵机一动,顺口唱道:“大爷好,好大爷,大爷家里有鸟窝。有鸟窝、主富贵,大爷你家将来要出贵人……”还没等吴老大唱完,主人家已笑呵呵地把两碗白花花的大米倒进他的口袋里。

吴老大后来常对儿孙们传授心得,“唱莲花落,看起来耍的是嘴皮子,其实功夫在眼尖、脑活、嘴甜,说的是花言巧语,唱的是投其所好,让人家听了喜欢,你想要的,人家才会给你。”

吴老大的这番教导,造就了吴家三代人。所以,吴家的儿孙们个个都能说会道,能言善唱。不过,到吴老大孙子这一代,莲花落就一天不如一天。时代变迁了,社会发展了,电脑电视普及了,歌星演员天天见,谁还愿意听那些老掉牙的莲花落?欣慰的是,孙辈中有一个叫吴小贵的,算是出人头地,为吴家争了光。那年县里实行公推直选乡长、书记,七八个候选人上台演讲,就数吴小贵伶牙俐齿,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有人说他得了家传真经。

记得吴小贵刚上任时,曾在就职演说中讲了这么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要办的这十件实事(说着竖起双手),就像这十根手指,十指连心,件件都连着我的心,如有一件办不成,我就断其一指!”特别是最后用来结尾的两句话更加给力:“今天,乡亲们给了我一把铁交椅;明天,我给乡亲们一个金饭碗!”然而不过三五年,官运亨通的吴小贵又另谋高就,“断指说”也就没了下文。

打那之后,莲花庄一带的老百姓再一听到那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都笑笑,嘴一撇:还不是“莲花落”吗?

【读后思考】

1.“莲花落”有那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2.文章最后一段说的“莲花落”与前面提到的“莲花落”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答案

1.“莲花落”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唱词多为触景生情,现编现唱,用竹板打节拍,因唱词中常有“莲花落,落莲花”等词语,故名。旧社会多用于贫困者行乞时演唱。

2.不一样。前文的莲花落是一种艺术形式,文末的“莲花落”成为了一种奉承他人,骗取信任的虚情假诺

阅读下文,请思考一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为文章另起一个标题么?

歌声与城市

一个城市能够被人们记住乃至向往,有许多种方式,相比GDP数字以及盖高楼大厦而言,通过歌曲的传唱无疑有事半功倍的功效。一位江西的导游告诉我,他们那里“北京游”是常热线路,而其中有两个景点无论如何不能省略——一个是天安门,一个是北海公园,这是因为两首歌的缘故,一首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一首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1979年,38岁的王立平为电视剧《哈尔滨的夏天》创作的《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和《太阳岛上》,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曲,太阳岛一时间成了全国人民的向往之地。同样是在1979年,王立平又为电视剧《大连漫游》创作了《大连好》,优美动听的男声四重唱令大连这座城市一下子被人们所向往。有意思的是,在创作《大连好》的时候,王立平甚至还没有去过大连。

同样,当歌手郑钧创作并演唱《回到拉萨》的时候,他还没有到过西藏。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畅游拉萨的热潮。或许是受到《回到拉萨》的影响,歌手韩红也把她的家乡唱进了她的歌,这首《我的家乡在日喀则》也使得日喀则被更多人熟知。

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桂林市旅游部门有统计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来桂林旅游的人数一直“不温不火”,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首《我想去桂林》风靡全国后,桂林旅游出现“井喷”现象,这首歌至今是桂林重大文艺演出的保留曲目,其歌词还被刻在漓江边的石头上。

小城浏阳,本不显山露水,但一曲《浏阳河》把浏阳传唱到了海内外。浏阳因歌曲而为天下知可谓实至名归,因为浏阳本身就是一座音乐城,清代浏阳器乐大师邱之陆的浏阳古乐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祈孔古乐。

《请到天涯海角来》让海南名声大噪。这首歌现在已成为三亚市歌。这首歌创作于1982年,那时候海南尚未建省,三亚也还是一座县级市。换句话说,这首歌是给海南创作的,不是给三亚创作的,把这首歌“送”给三亚,据说海南方面还给其他县市做了不少工作。

到香港,大家都忙不迭地往中环、旺角一类的地方购物,我一个朋友却打了辆的士让司机拉他去看皇后大道,就为了他从初中就百听不厌的罗大佑的那首《皇后大道东》。其实,对于那些晚间乘船夜游维多利亚湾的游人来说,我想他们的脑海都会响起邓丽君那首《香港之夜》。小伙子还告诉我,他也想到大陆看看,最想去的地方是康定。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因为《康定情歌》啊!

答案

这篇文章的顺序大致是按照从北到南,从大陆到香港的顺序写的。可改为“那些因歌曲扬名的城市”,答出“歌曲”与“城市”关系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0fbba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0.html

《《云南的歌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