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成人高等教育
文(设计)


目: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人: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层次:2011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31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AdultHigherEducation
Thesis(Design


Title:ASimpleAnalysisofImageDepictionandShapingSkillsofCaoCaoin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By:HanJunxiang
Major: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GradeLevel:UpgradedStudentof2011Tutor:
CompletionTime:October201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2011韩俊香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罗贯中在这部长篇巨著中描写了近400位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之一。曹操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辉煌的,自古以来,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史学家司马迁更是给予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本文《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特点及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演变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且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进行了对比分析,简要分析介绍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特点分析塑造手法



ASimpleAnalysisofImageDepictionandShapingSkillsof
CaoCaoin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

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isoneofChina'sfourfamous.AnditisalsoabrightpearlinChina'sclassicalliterature.LuoGuanzhongdescribednearly400charactersinthislengthymasterpiece.CaoCaoisoneofthepivotalfigureinthisnovelandalsooneofthecharacterswhichtheauthorshapedmoresuccessful.CaoCao'slifewasrough,anditwasalsobrilliant.Sinceancienttimes,CaoCaoismixedreviews.HistorianSiMaqiangavehimtheevaluationthat:Acapableministeratpeacfultimeandacunningchiefatawartime.Thispaperbriefly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ofCaoCao’simageandtheevolutionofhisimagein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withCaoCaoinrealhistoryandbrieflyanalysisandintroducesthedepictionandtheshapingskillsofthecharacterCaoCaoin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

Keywords: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CaoCaoimagecharacteristicanalysisShapingSkills


1.研究的意义
对于《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曹操的形象,我们应该批判的看待。《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不可当成一部史书来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拥刘反曹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曹操的思想也有悖于儒家的传统思想,而刘备却恰恰相反,刘备打的是恢复汉室的旗号,崇的是儒家的思想,这就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作者在基于历史的基础上,再加上个人的虚构所创作出来的,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把曹操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混淆不清,也就使得对于曹操的形象的看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所以,正确的看待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2.曹操的历史形象
(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人,因其父曹嵩乃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姓曹。因为是子,曹操小时候也常常被人鄙视,但也因这个关系,曹便接触了很多官宦子弟,袁绍便是其中一个。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曹操在幼年便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才能。
曹操一生纵横三国历史65年,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曹操的评价,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给予的曹操的这个评价和曹操刚去世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不谋而合的,曹操死后,魏国出现过一段吹捧他的热潮。其子曹植在《武帝诔》中描述了曹操下葬时的情景“华夏饮泪,黎庶含悲”“兆民号咷,仰诉上穹”这里面难免有曹植高度评价自己父亲的成分,但在魏国当时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3.曹操的文学形象
3.1两晋时期的曹操
西晋张辅,应该是高举拥刘反曹大旗的第一人。他在《名士优劣论》中,把刘备与曹操作了全面的比较,他说:“董公仁,贾文和恒以佯愚自免。荀文若,杨德祖之徒多见贼害。孔文举,桓文林等以宿恨见杀。良将不能任,行兵三十余年,无不亲征。功臣谋士,曾无列土之封,仁爱不加亲戚,惠泽不流百姓。岂若玄德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弘而大略乎”张辅认为曹操最恶劣的品质就是多疑、暴虐,而“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弘而大略”的刘备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名士。
东晋习凿齿在张辅拥刘反曹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将曹氏贬的一无是处。他主要的观点有二:其一,以蜀汉为正统。其二,他认为“汉亡而晋兴”。他认为魏没有资格继承正统,认为“皇晋宜越魏继汉”他甚至连司马氏曾为魏臣都不承认,“宣皇祖考立功于汉”(皇指的是司马懿,司马炎即帝位后追封他为高祖宣皇帝3.2唐宋时期的曹操

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是这样评价曹操的“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
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诗中的“乖”字非常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曹操的野心,明喻曹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是匡扶汉室。后面的“有无君之迹”更是凸显出了曹操的“奸臣”的形象。由于李世民的身份比较特殊,当时的人们对李世民的评价还是比较认可的,李世民的评价也就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人对曹操的评价。
宋代的司马光在其编著的《资治通鉴》中,在很多地方对曹操的描写都明显的带有“非其不轨,卑其为人”的倾向。在曹操杀杨彪一事上,司马光既没有用《三国志》的记载,也没有用《续汉书》的说法,而是使用了《后汉书》中的记载“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一个诬字将曹操的小人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3.3近代时期的曹操
近代对《三国演义》的研究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了表述
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在对曹操形象的研究上,已经尝试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曹操等人物形象。例如,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就是以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为依据指出《三国演义》“极力尊崇关云长,然写来不免有刚愎自用之失;写孔明亦是极力推崇,然借风、乞寿、袖占八卦、羽扇一挥回风返火等事,适成为踏罡步斗之道士,殊与贤相身份不合矣„„综观全书,倒是曹操写的最好。盖奸雄之为物,实在是旷世而不一见者。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伯符雄而不奸,兼之者独一曹操耳„„书中写曹操,有使人爱慕处,如刺董卓、赎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处,如杀董妃、弑伏后等事是也;有使人佩服处,如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借督粮官之头,以止军人之谤等事是也。又曹操之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非常人所能及者。盖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事,皆其独有千古者也。”这段评论就通过关羽、孔明与曹操形象塑造的比较,具体地揭示了曹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4.曹操的文学形象特点
4.1生性多疑
曹操多疑的性格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火烧连营与赤壁之战上,更体现在生活中。有一次,曹操午睡时,没有盖被子,有个士兵看见了,怕他着凉,便上前给他盖被子,曹操在梦中,隐约感到有人要杀他,便随即抽出宝剑杀了那个关心他的士兵。后知错杀,又为那士兵举行盛大葬礼,以此来弥补自己的错误。4.2求贤若渴
曹操对于的关羽的感情可谓是将“求贤若渴”一词体现的淋漓尽致。关羽乃是刘备麾
下的一员大将,也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和刘备的感情甚是深厚。曹操之所以极力的想把关羽

争取过来其原因有两点:其一,关羽的个人才华,能文能武,令曹操深深的折服。其二,若把关羽争取过来,不仅大大的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对于刘备来说,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也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刘备一方的战斗力。但关羽毕竟是关羽,他把兄弟情谊看得高过一切,死追随刘备。但关羽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对于曹操给他的好处,他也在行动上一一偿还了。白马之围,关羽斩掉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解救了曹操。在华容道,关羽放过曹操,也是对曹操爱才的回报。4.3才华过人
曹操的文学才华是世人皆知的,他不仅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更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
开创者。一方面,他广泛的招纳文士;一方面用自己丰富的文学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古题,使乐府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曹操文学形象的塑造手法
5.1塑造英雄的手法5.1.1情感描绘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周瑜两个人对待刘备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当周瑜发现刘备并非池中之物时,就要将刘备杀掉,以除后患;而曹操却恰恰相反,他说刘备和自己乃是并世英雄,听得刘备甚是惊讶,虽然当时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是他并没有杀刘备。在曹操看来,既然同是英雄,就应在沙场上一决雌雄,用阴谋诡计设计陷害,非英雄所为。
还有曹操手下的大将典韦为保护他而战死,曹操亲自设祭号泣,回到许都后,又立祀祭之,还把典韦年幼的孩子收养于自己府中。次年,曹操路过当年典韦战死的地方,又亲自上香并大哭悼念典韦之亡魂。5.1.2语言描绘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那一回,评论天下人物: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可以说个个入骨三分。最后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说的是那样豪爽、自信。赤壁之战前,对明月,奠长江,“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接下来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慷慨激昂,壮志凌云曹操。难怪千载之后的苏东坡会发出“一世之雄”的慨叹!5.1.3人物行为描绘
曹操的英雄行为主要还是表现在他富有正义感。他任洛阳北都尉时,凡违法者均依法处

置,即使权倾朝野的皇亲国戚违法依然照打不误。东汉末年董卓暴虐横行,残害百姓,人人畏惧,曹操却只身前往刺杀董卓,虽然未能成功,后来他又召各路集诸侯讨伐董卓,体现出了他疾恶如仇的正义气概。曹操最突出的优点是他的雄才大略。政治上“奉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善于集中有限的兵力,从而各个击破。作战中他经常身先士卒,亲自督战。他知己知彼,“煮酒论英雄”时把各路军阀的长处和弱点分析的可谓是人木三分。他处事机敏,行刺董卓时见事情不对,便改口说“要进献宝刀”;持剑要杀张辽时,听手下人说张辽乃忠义之士,便迅速弃剑改口说:“我这是跟你开玩笑呢”。曹操才华横溢,他的诗慷慨激昂,流传千古。曹操有时候又显得格外宽容,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有人将一份曹营内军官私通袁绍的名单给予曹操,并建议逐一杀之,曹操却看也没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远比周瑜要宽容大度的多啊。5.2塑造奸雄的手法5.2.1通过语言、行为塑造
时人有乔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作者借他人之口点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小说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定下了性格基调,作者本人对这一形象的爱憎也尽现读者眼前。曹操一出场就被作者定型为“奸雄”,好在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的抽象描述,而是用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人物丰满的血肉。当陈宫斥责曹操时,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暗示了他一生的活动就是以他的个人利益为中心。文中不仅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形象,还借他人之口说出了曹操自私自利的行为,刘备说过:“曹公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若心一变,死无地矣”。杀死祢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曹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进攻徐州,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曹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触目惊心。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未见伏兵,于马上大笑不止。正当他讥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时伏兵出现,吓得他几乎坠马。逃至葫芦口于疏林之下时仍仰面大笑。“诸葛亮、周瑜智不足”时伏兵再次出现,曹操落荒而逃。逃至华容道,在马上扬鞭长笑,笑周瑜、诸葛亮乃是无能之辈。正说间关羽截住了他的去路,没想到关羽念往日厚恩放走曹操。曹操回到营地时,却又“仰天大恸”“捶胸大哭”。对于曹操这种跌宕多变的心理状态,书中并没有直接或给出,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揭示出人物的本质。
5.2.2通过人物间的对比塑造

对于曹操来说,凡是不为自己所用的人都必除之以防后患;而刘备却总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三顾茅庐也已成为世人皆知美谈。对于刘备来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让别人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力。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以操相反,事乃可成。他从刘氏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为了赢民心、赢天下,他从不计较眼前小利。故刘备头顶的是“仁”字的光环,曹操却是背的“奸雄”的骂名。
6论文总结
通过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文学形象的曹操与历史人物的曹操绝不能等同,因为文学形象的曹操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产物,是存在作者的个人偏见的。但曹操的文学形象是以历史形象为基础的。古往今来,在曹操形象的漫长演变过程中,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和见解,也就使得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富有历史内涵和文学内涵;也正因为这样,使得曹操这个文学形象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5-20
[2]李中琴,杨祎.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再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
.2009(08
[3]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6-53[4]李永橤.文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9-83
[5](罗贯中撰,(毛宗岗评.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127-29[6](刘宋刘义庆编.世说新语精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92-97[7](陈寿撰,(民国卢弼著.三国志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275-83[8]杨成进.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9]李永橤.文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71
[10](萧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8-6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3f47441eb91a37f1115ca0.html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