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5-07-09 00:04: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1、文化人类学的三大支柱: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2、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家有时也叫生物人类学家。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如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的过 程、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现代人类种族的体质差异、形成因素等等。于是体质人类学就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是古人类学;二是今人类学。

3、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4、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生活于他所研究的人群之中,参加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5、亲属称谓制度:人类的亲属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就是人类学上所说的亲属称谓制度,这是社会文化中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

6、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是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是大学教坛上讲授人类学的第一人。代表作《原始文化》的出版标志着人类学的开始。

7、文化(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8、泰勒认为宗教的发展: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信仰。

9、泰勒提出泛灵信仰。

10、摩尔根: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1877年《古代社会》问世。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点把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11、摩尔根认为社会的五个进化过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12、博厄斯:美国民族学之父,代表作有《种族:语言和文化》、《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主要观点是文化相对论。

13、文化相对论: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14、文化相对论理论:博厄斯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能用高低等级加以划分。因此,评价一种文化的价值,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

15、马格丽特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 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16、本尼迪克特: 代表著作是《文化模式》(1934)、《菊与刀》

17、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经验功能主义的代表人之一,田野调查方法提出第一人。代表著作有《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18、《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作者马林诺夫斯基,1922年出版,本书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19、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理性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安达曼岛上的居民》、《民族学方法和社会人类学》

20、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巫术、宗教、科学。

21、最常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副语言、手势语、动作体态、发式服饰等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

22、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线性两个特点。

23、人类的语言包括两个主要的结构层次:语音和语法。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音节中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词素是语言中具有意义的最小单位,他们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

24、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第一,单位的明晰性。 第二,结构的二层性。 第三,开放性。第四,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

25、纳西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活化石,是母系社会的印证。

26、产翁习俗:古时,南方民间风俗,妇女分娩后,其夫代为坐褥,称产翁 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财产继承的产物。

27、赫胥黎的四大人种:蒙古人种(黄色)、欧罗巴人种(白色)、尼格罗人种(黑色)、澳大利亚人种(棕色)

28、人类学研究三大方面:史前人类(人和人)、现代人类(人和自然)、未来人类(人和自我)

29、丁克家庭 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双职业,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

30、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论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的世界观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31对人类的亲属称谓,摩尔根提出了类分式叙述式两大类。前者指全部或部分地不分直系旁系而用同一称呼去指称某些亲属。后者指对不同的亲属分别以不同的称谓描述。

32、划定族群的八大标志:语言,表现文化,宗教,民族英雄,服饰,节日,宗族与姓氏,饮食传统。

简答

1、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2)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也就是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3)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等,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4)主位与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也称为自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客位研究法也称为他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5)小传统与大传统研究法,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文明中,那些内省的少数人的传统”,即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所谓“小传统”,则是指“那些非内省的多数人的传统”,即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

2、简述文化五大观

1)文化整体观:把人类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要素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2)文化相对观: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3)文化普同观:现代人类学的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类的普同性的认识,即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种属,任何一群人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4)文化适应观:注意文化是适应性的产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文化整合观

3、简述婚后居住模式

婚后居处表明在某个社会里人们喜欢怎样划分各类亲属,标志着亲属群体的不同类型。

1)单方居:①从父居,与丈夫父亲的亲属一起生活的居住模式;②从母居,与妻方亲属一起生活;③从舅居,与丈夫母亲的兄弟一起生活。

2)两可居:指的是已婚夫妻可自由选择从父居或从母居的居住模式。

3)新居制:已婚夫妻在一独立地点建立新家而与双方的亲属均无关。

4)双居和原居的模式,即婚后夫妻双方仍各自居住在原来的家庭中。

5)混合居住方式。在我国目前城镇的婚姻中,夫妻新婚时多随父母居住,一旦自己有了住房则可能办出父母家,可称为:从夫居——新居或从母居——新居。

4、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的成员包括夫妻及其未婚的子女。核心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家庭类型。

工业化使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形式,因为:

1)工业社会的流动性大,人们必须到就业机会多和提升快的地方去工作。

2)工业社会向人们提供了广泛的赚钱机会和更大的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3)非亲属关系的正式组织和机构承担了许多曾经由传统家庭所承担的任务。

4)工业社会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家庭背景的的成功。

5)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5、泰勒的主要观点

1)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认为文化是进化的。

3)指出了人类生物遗传的特征与我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文化之间的差别。

6、摩尔根的社会分期问题 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摩尔根提出社会进化观点: 把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但他把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做了更进一步地细化,并且指出了划分每一阶段的具体标志 摩尔根把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

1)蒙昧社会

低级蒙昧社会: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中级蒙昧社会:食用鱼类和使用火

高级蒙昧社会:发明了弓箭

2)野蛮社会

低级野蛮社会:制陶技术的产生

中级野蛮社会: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西半球始于灌溉农业以及用土坯和石头建筑房屋

高级野蛮社会: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

(3)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

7、语言的功能

1)社会功能。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语言的第一功能是社会的交际工具。

2)思维功能。无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基本都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所以,语言虽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但是重要工具。

8、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1)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手段和表达形式,文化影响语言的生存和发展。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为直接地是通过在词汇表现出来的。

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而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是要有语言来记录和传承的。

总之,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人类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

9、请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影响语言的因素

(1)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上是有差别的,他们在词汇、语法、发音上都有相当的不同之处。

(2)性别角色。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变体时,语音、词汇和语法、文雅程度上有性别差异。

(3)年龄。无论是在发音、语法还是词汇选择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4)场合。语言交流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合之中的,场合不同在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也会有差别。

10、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理论最初是由德国著名社会雪茄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组织在经济资源、权力、威望等方面的不平等的分配,他认为,在确定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时他认为,在确定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体系中的地位时,要依照三个指标:(1)财富(经济标准)财富差别产生阶级;(2)权力(政治标准)权利差别产生政党;(3)地位(社会标准)地位差别产生身份群体。

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11、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就是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社会控制,即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

(1)内在控制:内在控制或自我控制指的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影响,使其成员在内心中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内在控制的本质在于社会的各种规范被社会成员内化成了自觉的行为标准。

2)外在控制:每个社会都要设立一些社会控制的机构或通过其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的压力,这就是外在控制。如社会舆论、社会孤立和排斥等。

12、请简答婚姻的分类

1外婚制与内婚制

内婚制是指婚配双方必须同属于一个社会集团,外婚制则与此相反,即婚配双方必须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

外婚制规则: 配偶的选择必须从自己所属的亲属群体、社区之外的人中来确定。内婚制规则:人们必须在某个群体内部寻找配偶。

(2)堂表婚: 兄妹的优先婚配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同一辈分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概括

分为两种:交表和平表 交表就是异性同胞的孩子 平表就是同性同胞的孩子

交表婚:交表兄弟姐妹间平表婚:平表婚:兄弟姐妹之间的优先婚配。

3续嫁夫兄弟婚和续娶妻姐妹婚

续嫁夫兄弟婚是指当一个妇女的丈夫去世后,她要嫁给她丈夫的兄弟。

续娶妻姐妹婚是指一个男子的妻子死后,其亡妻的姐妹有义务嫁给该男子。

4单偶婚、多偶婚和群婚

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恩格斯指出,一夫一妻制是最道德的婚姻。

多偶婚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一夫多妻制。多偶婚的另一种形式是一妻多夫婚。

群婚是几个男人和几个女人互相有性关系的婚姻形式,这种形式极为少见。

13、请简述民族与族群之间的异同

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族群是相信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区别:族群与民族虽然都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从性质上看,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第一,在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是孕育民族的母腹。从氏族部落民族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演进规律 。第二,民族与国家政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使用范围上看,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

相同点:一个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之为族群,还可以包含若干不同的族群。

14、象征人类学

1)把文化看成是通过象征形式表现的意义模式,或者把文化看作是传达形式的体系,人们将其世代相传,加以继承。解读文化现象所传达的信息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工作。

2)将诸如礼仪、神话、戏剧、交际等行为,成为文化的研究对象。

代表人物:埃德蒙·罗纳德·利奇,利奇所研究的象征体系主要包括神话、巫术和宗教等内容。②马利·道格拉斯,提出关于洁净和肮脏的概念。

15、解释人类学

代表人物:克利福德·格尔兹,解释人类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文化的解释》

在格尔兹看来,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揭示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的符号。

并提出“深描”的概念,在描述现象的同时,发现状况下的深层次的东西。

论述题

1、请论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功能主义观点的异同。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是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都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工具,衣服等,都是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所以“功能”就是“满足需要”。但是他们在学术观点上又存在着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个人”,后者强调的则是“社会”。

马林诺夫斯基田野调查方法提出第一人,他偏重对人类生物需要的研究,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学派,解释的是文化如何满足个人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关键概念是文化制度和功能,强调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马林诺夫斯基在学术观点上对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物质器具和社会思想只有在具有满足人类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能存留和传播,若失去这种功能,便会在历史上消失。他在田野工作的方法和理论方面的主张,得到了人类学界的一致承认:他的田野工作是对文化人类学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拉德克利夫·布朗侧重社会结构的研究,称为理性结构功能主义,他探讨的是社会结构如何在时间的退役中保持自身的作用。布朗的研究大部分在剑桥大学进行,布朗认为,文化的功能在于维持一个社会的结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强调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他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层次上而不是在个人需求层次上发挥功能的。

2、请选择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派别进行论述。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能”。

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其主要观点:(1)所有的文化特点都有其正面的功能。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2)人有七种基本需要:饮食、繁衍、身体舒适、安全、运动、成长、健康。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类才创造出了第二性的环境即文化。(3)文化体现的正是人的需要。人本身的需要是文化存在的基础。(4)要全面地、科学地考察文化,提出了一套与他从前的人类学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方法。 其代表作:《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

见解: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强调长期而细致的田野工作。 其功能主义的观点被殖民当局利用,成为“间接统治”的理论基础。 完全忽视发展和进化,缺乏历史的观念。 从静止的角度看问题,过高估计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3、请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讨论我国现有汉语的现状和走向。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19562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我国现有的汉语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也有将闽方言分为闽北,闽南二方言,于是又有八大方言区之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多文种的大国,56个民族有80种以上的语言,在汉民族共同语言汉语这一框架之内又细分了不同的方言区。而方言与普通话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变异语言变体。近年来保护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矛盾日渐升温,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是必要的,但在推广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方言萎缩现象。在我看来,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是合作共生的关系,是共生共荣的语言交流方式。方言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的。我们应尽最大可能做好汉语方言文化保护工作,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要摆正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时,应考虑到我国语言实情、有所取舍采,必要时可出台立法保护方言。媒体应该提倡双语,鼓励地方台播出质量高的方言节目。同时,以方言为依托的地方台应该得到扶持,来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发展。

4、请论述社会分层的意义。

社会分层理论最初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组织在经济资源,权力,威望等方面的不公平分配。他认为,在确定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体系中的地位时,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以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这就是地位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财富、地位、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要依据的三个标准:1、财富(经济标准)财富差别产生阶级2、权力(政治标准)权利差别产生政党3、地位(社会标准)地位差别产生身份群体,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理论名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一些基本特点都是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和模式。

5、人类学著作。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年)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全书展示了泰勒关于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关系的中心思想,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 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

泰勒的进化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泰勒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

6、以阶层理论分析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

阶层社会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不仅在声望地位的获得存在着不平等,而且在经济资源和权利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从人类学的立场看,阶级就是在获取财富、权利、威望等方面的机会大致相同的群体。在文化人类学上,通常把阶级社会分为封闭的阶级体制和开放的阶级体制。

高考,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现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3种形式。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某些方面是沿袭了古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为了选拔精尖人才举行的。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君王选举出德才兼备的人士为官,被选出来的人也因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受到万人的敬仰,就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衍生,也不过是社会阶层分层的衍生物。所以古时候的人都把科举当成人生大事来对待,因为一旦被选中他的社会地位、名利、声望都将会改变,变成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现代的高考也是存在这种意识,在农村的年轻人想要走入仕途只有读书,而高考作为一种社会的选举制度,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人生的转折点,也就是社会地位的转折点,而社会地位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在获取财富、权利和威望等方面上机会会更大。

我认为高考在我国的社会分层中起着推动低层阶级涌向高层阶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现在的社会中间阶层正在出现并且正在扩大,但处于低层阶层的人仍占大多数。而低层阶层的人想要走向高层,那就必须靠后天的努力和机遇,大多数人选择高考,也是因为它是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通道之一。我国旧社会的社会分层过于黑暗,而现在的人们除了发家致富,也想要在社会的资源、地位和声望的分配中占优势地位。我国奉行的知识改变命运,把高考推行到了一个很高的社会高度,这也是阶级制度的一个社会印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fb1bf802768e9950e73884.html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