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1-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1、郑和抵闽台: 永乐年间( 1403 1424 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

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 7 次( 1431
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 。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
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2、宗教: 宗教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 "绑在一起 "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


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
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3、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 谒祖寻根( 2 参观交流( 3 庆典活动( 4 宗教活动( 5 院校交流( 6)学术交
4、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

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
,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5、文化三个阶段:
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
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6、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
德会、法鼓山;
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 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
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 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
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7、长滨文化: 1968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 (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 5 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


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 1.5 万年,其石器都是用砾石打制的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等。长滨文化的主
精品资料



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8、左镇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 万多年。
9、宗教谒祖寻根:
是宗教分庭与祖庭的一种交流模式,分庭会祖庙参拜,体现闽台宗教叶与根的密切关系。特别福建佛教和道教有许多分庭在台湾,解严后,台湾宗教界人士纷纷返回祖庭寻根。
9、大坌坑文化: 1964 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

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
6400 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
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10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文化,有原住民文化,有移民带入的中原文化,也有日本、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在多元文


化中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台湾文化从起源、发展、形式、影响等诸方面均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完整性、发展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中原文化进入台湾是经由福建的二度传播的 ,具体表现在人同种、语同音、神同缘,行同伦等方面。 11 、闽台文化: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
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12 、冒籍:
冒籍设立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
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是反映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的一个侧面。


13 “三茶天礼:”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 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在封建社会, “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拗,男方随同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千金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来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序幕。
精品资料



14 、福建宗教界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 参访考察( 2 大型活动( 3 法事交流( 4 学术交流


5 神像出巡


15 “东山陆桥:” 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在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


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
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 10 米。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


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16 、妈祖: 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 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升天


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
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17 、圆山文化: 距今约 4400 3100 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
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18 、凤鼻头文化 :凤鼻头文化分布于台湾中南部海岸与河谷地区,其流动年代在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 1600 年左右。由于各个时期的


文化特征均出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故称凤鼻头文化。就类型而言,这一文化在时间上可分三期:自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左右为第一期,自公元前 1500 年左右至公元初年为第二期,自公元初年至十六、七世纪汉文化大量传入为第三期。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都呈现着鲜明的大陆性格。
19 、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 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 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
陆桥。大约在距今 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 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 “东山陆桥”逐渐被海


水覆盖。在多次冰期, 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 “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1 “戏状元饼”答: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最独特


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 。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


63 个月饼组成,分为 6 种,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加戏饼人

精品资料


数五六人为宜。开始时,取 6 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如果有谁幸运得中


“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元饼” , 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贺。
22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答: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 “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


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 年台湾建省


23 除夕答 :腊月三十日 (小年为二十九日 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又叫“除夜、


意。除夕这天,外出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黄昏时分,家家贴上新灶神像,算是
接回灶神。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
熊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 ,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
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年再吃。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 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
袋有钱”“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除夕晚上,年轻人通宵不睡,叫“守岁” 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24 、归宁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 。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
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25 、拜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拜年活动一般由初一延续到初五。初一祭祖之后,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要说“拜年” “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受礼后,要给“红包”,即压岁钱。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庙聚会,论资排辈,依次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
拜。初二,已婚妇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称初二为“女婿日” 初一至初五期间,街头巷尾亲友熟人相见,
彼此都非常客气亲热,打躬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拜年习俗现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或握手;
时间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谓之“拜早年” ,初五以后拜年,谓之“拜晚年”


26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


27 诗钟: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


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28 . 余光中 :余光中, 1928 10 21 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精品资料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 《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 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29 刘家谋 答:刘家谋 (1813 1853 ,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二年 (1832
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 2 卷;在台湾 4 年中,著《海音》 2 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
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 (1852 ,卒于府署。他于 1850 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


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
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30 、民间信仰
答:民间信仰是一种既直接继承了原始宗教的许多特征,又深受人为宗教影响的民间普通信仰,民俗色彩特别浓厚。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保留有许多原始痕迹.如动物、植物崇拜等,同时又打上阶级社会的烙印,如神有等级等等,还受到了
佛、道、儒的影响。尽管如此,民间信仰有许多方面毕竟不同于人为宗教,其无固定信仰对象、无统一教主、无严格的教理教义、无完
整的经典、无清规戒律、无固定仪礼模式、无系统组织、无固定神职人员,无植很于传统文化和民俗之中,具有活动空间大影响范围广,
信仰者从功利出发,是多神祟拜的现象。
31 、临水夫人 答:临水夫人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她的主要职能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
福州一带多称为临水奶、天仙圣母等。临水夫人崇拜从唐代后期开始,宋代得到政府承认。
32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答: 1997 1 24 日至 2 3 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 /送驾仪


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33 、开漳圣王 答: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又称“陈圣公” 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686 ,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在任 20 余年,


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台湾省内,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的供奉。
34 保生大帝 答: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是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吴夲少年时时已精


通药理医术,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手到病除,药到疾愈。宋代“妙道真人” ,明代的“医灵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吴夲遂由此被神化。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福建南部泉州一带、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
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堂。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


35 妈祖答: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精品资料
(960 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升


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 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 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 推波助澜, 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


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36 、禁忌答:禁忌,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


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
37 、梨园戏 答:梨园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

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 ,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38 、福州戏 答: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


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 (光绪至宣统年间 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


合响”,雅称“榕腔”或“闽。


39 、雾峰林氏大宅 答:雾峰林氏大宅位于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的,分为顶厝、下厝、莱园三大部分,下厝创建于咸丰元年( 1851 年)
为清朝福建陆路、水陆提督林文察的宅第,面宽十一开间,分前后五进的宫保第,画栋雕梁,富丽堂皇,墙上和花窗嵌有青石平雕、浮
雕、人物、山水、花鸟,与精美的木雕、漆雕、砖雕、灰雕交相辉映,为台湾最大古民宅之一。


40 、泉州孔子庙 答:泉州孔子庙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 宏伟壮观, 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


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

于大龙洞、哈密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
1925 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南中国式孔庙”


41 府县儒学 答:府县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也是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42 、官话方言岛 答: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晋语等除外)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


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


就是在 " 北京官话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
精品资料
"



",福建南平城关的 "土官话 ",长乐洋屿的 " 京都话" 等。


43 、熟语答: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44 、神话答: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


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古老体裁之一,是古人对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的反映和折射。
45 、谚语
答:谚语,是群众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谚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
广义的谚语包括俗语和歇后语。狭义的谚语是指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和各种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短小而形象的一种韵文体语。
46 、区际司法协助 答:区际司法协助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47 、刑事诉讼管辖 答:刑事诉讼管辖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上的分工,即侦查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以及审判


机关内部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分工,其中侦查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以及侦查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称为立案管辖,审判机关内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称为审判管辖。
48 、布袋戏 答: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 17 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


州(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布袋戏起源为泉州)
;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
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
,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49 、庙学 答:旧指设于孔庙内的学校。 安石 《潭州新学》诗序: 治平元年,天章阁待制兴国 吴公治潭州,之明年正月,改筑


庙学于城东南。”明李东阳《改建忻州庙学记》 “葢自侯之来知是州,属意庙学,图革其故而新之。


50 、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赏月、吃月饼、拜“月里娘娘”,是闽台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闽南、台湾民众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精品资料



51 、民俗: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52 、客家民歌:
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 28 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
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53 台湾林本源邸宅: 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 5 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


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光绪年间。园内亭台楼阁左通右连,曲折回环。园中“汲古书屋” 为“藏书之所,“方鉴斋”依地势凿池建榭,为观赏戏剧之处。其各类窗户图案、建筑物上的木雕、泥塑形态活泼、做工精细。整个邸宅与
花园为典型闽南风格。据李乾朗考证,此为漳州建筑师所建的经典之作。


54 泉州开元寺:
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其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二是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55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或称人民口头创作,它是指有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人民口头文学。是民间智能、民间知识之意。广义的民间文学包括了文学、民间风俗、民间知识、信仰等。
56 民间传说: 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闽台民间


传说主要有人物传说和地方传说、原住民传说三个方面。

精品资料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985cd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4.html

《闽台区域文化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