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图

发布时间:2018-09-26 23:0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庐山图

明唐寅《庐山图》 画作赏析  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48.5厘米,横72.2厘米,安徽省博物院藏

  款署:“唐寅子畏”,钤(印章)“南京 解元”、“ 六如居士”二印。

  明代唐寅的《庐山图》,也叫《 匡庐图》,或《庐山三峡桥图》,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观音桥)一带的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

  《 匡庐图》上的景物有三个层次:前景是嵯峨的岩石上,挺立着几棵枝丫交错的古树,在 朔风中落叶纷飞,老枝纷披;中景是一段玉带似的白云,横亘山腰,白云中隐现出一道瀑布,从山垭间 喷薄而出,顺着 山势,几经曲折,化为一泓碧水,荡漾在山脚下; 远景是一排险峭的山峰,如戟似剑,直刺苍穹;右下端画了一道横跨山涧的山桥,桥上一老者骑驴过桥,一童子尾后。

  《 匡庐图》呈现给观众的是 萧索、压抑、沉重的情感色彩。这种自然物象的色彩,隐现了诗人心理情绪的色彩。唐寅寓情于画,借画 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压抑情绪,折射出作者一段坎坷的经历。诗言志,画寓怀,画中题诗:

   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

  赢骖 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 风萧萧。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三峡桥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胜景,第四句描写了此间朔风阵阵、落木萧萧的气氛,第三句“赢骖 强策不肯度”诉说了内心难以排解的隐痛和有志难伸的悲愤, 唐寅在《 匡庐图》的题画诗,是对画境的补充和发展,倾吐了胸中的一片真情。创作背景  此画不仅在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也是研究 唐寅的重要资料。 唐寅,早年以科场案被黜,遂而颓放潦倒,而中年的一段幕僚生涯,亦使得他魂魄不定。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当时 唐寅44岁,江西南昌宁王 朱宸濠派使者携带礼物聘请唐寅与 文征明到宁王府作画。 文征明推病不往。 唐寅正想就此机会到江西游览名胜,便欣然前往。宁王盛情接待了他,命他歇息几天就吟诗作画,作王府的幕宾,为宁王歌功颂德。 唐寅在南昌游览期间,听到 街谈巷议,宁王在招兵买马,网罗党羽,图谋作乱。 唐寅这才明白,宁王所以重礼相聘,是想借重自己的名声,培植个人的势力,为篡夺皇位结党营私。 唐寅由此而想起14年前曾因别人科场舞弊而受到株连,在官场摔了一跤,现又成为宁王掌中之物,万一 东窗事发,这附逆作乱是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 唐寅愈想愈怕,寻思脱身之计,只有学古人于 急难时装疯卖傻,掩人耳目。此时他荒诞不羁,故作胡言乱语,甚至在 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不知羞耻。这一招果然有效。宁王见他这般丑态,弄得哭笑不得,以为他真的疯了,留在王府有伤体统,赏了些银子,打发他回乡。 唐寅这才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挣脱出来,登舟从南昌经鄱阳湖回苏州老家,中途登临了慕名已久的庐山。逃脱出“鸟笼”的 唐寅,放情于庐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诗作画。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7d096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f.html

《庐山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